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大贪官和珅在皇帝眼皮底下敛财的惊人手段

揭秘大贪官和珅在皇帝眼皮底下敛财的惊人手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11 更新时间:2024/1/8 22:27:31

除了乾隆皇帝大量的赏赐之外,和珅敛财的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发人情财;二是利用职权进行贪污;三是利用吏部勒索百官;四是进行投资经营。

依照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记载,和珅家的财产全部合计约值11亿又6百万两。相当于清朝15年到20年的财政收入。

实际上,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和珅财产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乾隆皇帝的赏赐!也就是说,和珅财产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正当的合法收入!

一、大发人情财

在朝为官,重要是能消息灵通,尤其是职位较低不能接近权力核心的官员,能否从大官口中得到瞬息万变的内部信息,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总会有人不惜花费巨额财富打通关节。所以历史上才多见官员巴结、勾结太监之类的事情发生,为的就是能从皇帝身边的人口中得到朝廷上一点一滴的风吹草动,好见机行事。

网络图片

和珅的地位无疑也是追逐者的首先目标。他只凭朝廷的"内部消息"就可以大发"人情"财。比如,1780年发生的一件事,就让和珅发了不少的财。

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年,乾隆皇帝决定第五次南巡。

此前刚刚投靠了和珅的泗阳县令国泰,接到了和珅的密信。信中说皇上此次南巡,必然会去祭祀孔庙。祭孔之后一定会途经泗阳县,皇帝经过的地方应在距离县城东边五十里的地方。和珅命国泰在此精心筹建一处行宫,以博皇上的垂青。国泰马上调集全县能工巧匠,在和珅指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行宫。

乾隆祭祀过孔林、孔庙后向南进发,路过泗阳县境时,果然发现了这座优美别致的建筑,命人进入行宫,只见行宫修建得非常好看,令乾隆顿生世外之感。

乾隆当即命和珅召见国泰。国泰面见皇上,从容应对;和珅在一旁赞不绝口。两人博得龙心大悦,马上降旨擢升国泰为道台(相当于地级市市长)。国泰感恩不尽,立即给和珅送去了大量的金银。其他投靠和珅的官员,知道和珅略施小计国泰就擢升为道台之事,心中也兴奋不已,纷纷主动送礼给和珅。

从这件事中我们认识到,和珅为官有他"够意思"的一面:他为国泰无偿地提供了一条消息,让国泰抓住了升迁的机会,国泰升迁后一定会回报和珅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般的人也不会觉得和珅收受国泰这样的人的礼品是不道德的行为。

二、利用职权进行贪污

从28岁起和珅长期担任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而户部的职责就是管理天下钱粮。因此,和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行贪污。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可以",为什么呢?真的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和珅在利用这个职务进行贪污。

网络配图

说的是清朝时规定京师统一在崇门征税。乾隆知道这一职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肥差,就把它赐给了和珅。和珅呢,他对崇文门税关的控制也很严格:所有往来的商人、官员,甚至连进京应试的考生也都一律要收税。外地进京的官员,职位越高收取的税金也越高。

山东布政使(相当于省长)陆中丞由山东任上进京朝见皇帝,到崇文门税关时却拿不出关吏索取的高额的税金。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的衣服被褥都放在城外,只带一名侍从,两手空空的进城。他对守门的吏卒说:"我只是孤身一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凭什么要收我的税。"这样才得以进城面见皇帝。进城之后,不得不向别人借了被褥一用。有的人就认为和珅是在利用职权进行贪污。

在这里,我有几个想法需要说明:

第一,在户部尚书任上,和珅是否贪污过,无从查考。我们刚才所说的山东布政使的事来源于"野史",一是不足为凭;二是即使事情是真的,也只能证明是和珅用人不当,不能证明是和珅贪污的------毕竟那是和珅的下属的行为。

第二,说实话,担任户部尚书,每天看着那么多的钱,钱啊,从自己的手中进进出出,如果缺乏了监督机制,要想做到不贪污,也实在是太难了。

除了户部之外,和珅还掌管着内务府的粮库、绸缎库、颜料库、圆明园茶膳房、选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御药房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这就意味着他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同时,他还负责各种内宫所用物品的制造,宫殿园林的建造和维修。实际上,和珅虽然不曾担任工部的职务,却把工部的职权也收到自己手中。这样一来,他就把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都由自己控制了。

三、利用吏部勒索百官

和珅从32岁起长期担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长兼组织部长)。而吏部的职责就是管理百官的。因此,和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勒索百官。当然,也有那真的跟和珅较真、不想被和珅勒索的人存在。

网络配图

朝廷中每隔几年,就会命各地的大臣回京述职,以检查全国各地的治理情况,地方上的大臣进京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一些珍稀之物,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

有一年,有个名字叫孙士毅的总督,从安南(今天的越南)前线回京述职。总督被称做"封疆大吏",掌管一省或几省的行政和军事,是朝廷中的大官,一般都是皇帝极其信任之人,他们在朝中的地位颇高,一般的官员对他们都非常敬畏。

话说孙士毅前往金銮殿面君,在宫门之外偶遇和珅,和珅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什么东西,就向他要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用珠子做成的鼻烟壶,大如雀卵,雕刻精巧,晶莹剔透。和珅一见,便爱不释手,口中连连称赞,把玩了一会,就对孙士毅说,孙大人如果不嫌弃在下的话,能否把这个玩意送给在下呀?孙士毅见和珅竟然当面索要,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实说道:"此物原为进献皇上,而且下官已经向皇上奏明了,和大人喜爱,本当赠给和大人,不过下官不好向皇上交代了,望和大人见谅。"和珅没想到孙士毅竟然拒绝了他,觉得很没面子,只好掩饰说:"我只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

想一想,也是。你回京述职,给国家最高领导人------皇帝------带些礼品回来,却不给直接提拔你、管理你的人事部长和组织部长带些礼品回来,也是不太象话。从这点上来说,和珅索要贿赂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之常情吧。

还有一件事情也可以说明和珅收受贿赂的情况。

据说,江苏吴县有一个大珠宝商,将特大珍珠藏在金制的圆盒里面,外面配有精致的小木箱,一个要卖二万金。尽管价格不菲,但是一些官员还是争相购买,还惟恐买不到。有的人问这些官员:你们买如此昂贵的珠子,有什么用途啊?这些官员回答说:献给和中堂。

虽然,刚才讲的这两件事情也属于"野史",不足为凭。但是这类的事情在和珅的身上肯定发生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四、商业经营活动

有的人认为,和珅的钱财都是不义之财,都是靠贪污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其实,这大错特错了。和珅的钱财,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商业经营活动取得的。在这些商业经营活动中,为和珅带来最多财富的,还是兼并土地。

网络配图

野史上说他有8000顷的土地,但和珅有史实可查的能够收取地租的土地共有1266顷。

不过,无论如何,和珅个人拥有很多的土地是毫无问题的。他的土地大都分布在北京南部以保定为中心的地区,另外甚至在东北的锦州地区,也有他的土地。

他的土地中,一部分来自乾隆的赏赐,另外的绝大部分就是和珅自己出钱购的。

土地买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一件大事,大部分的地主都不会轻易出让土地。但白莲教起义等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地主都不愿再保有土地,纷纷把土地换成更为保险、安全、便于携带的金银,地价随之大大下跌。和珅有天生的商业才华,他瞅准时机,压低地价,用极少的钱买入了大量的土地,安排自己的亲信管理,收取极高的地租。

买地过程中,他确实是做到了只认钱财不认人,不管是他的亲戚还是朋友的土地,他都毫不留情地把价钱压到最低,最大限度地购进。而且,他采买土地,并不采用普通的买卖方式,而是用所谓"典买"的方式,也就是说,土地主象去典当行当东西一样,将土地典当给和珅,而不是和珅一次性购得。典当的价格自然要远低于市价了,原业的土地主可以在筹足银两支付高额的利息之后,再将土地赎回。在这期间,土地上的一切收益就全归和珅所有。原来的土地主,根本没有能力赎回、或者不想赎回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就成了和珅的永久财产。

和珅为了敛财,还经营着几十家当铺。除了经营房地产和当铺外,和珅还经营粮店、酒店、古玩店、瓷器店、灰瓦店、柜箱铺、弓箭铺、杠房、鞍毡铺、小煤窑。此外,他还购置了80辆大马车,搞起了长途贩运。在当时的社会人人都看不起商人的背景下,虽然和珅身居高官,但他竟不顾名誉与商人为伍,这一点嘉庆帝也骂他是无耻小人。

问题在于,大清朝规定,在旗的满洲人是不允许搞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也就是说,尽管和珅的各种商业经营活动都是靠和珅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血干出来的,但是从法理上来讲,这些活动本身还是非法的的活动。虽然这些商业经营活动不能叫做贪污受贿,最起码也是以权谋私。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敛财这一点上,和珅的确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为此费尽了心机,几乎当时所有能想到的敛财途径全被他涉足了。

五、其他手段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区分和珅具体是用了什么手段敛财的。如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候的一件事。

乾隆在第六次南巡之前,远在扬州的一个地方官员叫汪如龙的收到了和珅的快马秘信,和珅随信寄去了"香妃"的图形,告诉汪如龙可以按图形中的样子为皇上找寻美女,如若办成这件事,定会有好处。

原来,乾隆后宫中原有一名贵妃,深得乾隆喜爱,被封为容妃,因她不仅天生丽质,美貌绝伦,而且天生体内有异香,所以人称"香妃"。容妃原是回疆进献来的美女,后来回疆大、小和卓部起兵叛乱,乾隆派出大军镇压。乾隆对叛邦之女容妃,也不得不日渐疏远,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南,建造了一座楼,名为宝月楼,并将宝月楼比做月宫,楼中的容妃也就事实上成为幽居广寒宫的嫦娥了。

和珅正是感觉到了这一点,才命汪如龙寻遍江南,一定要找出一个形容酷似容妃的女子,以解皇上的忧烦。

和珅密信的到来,无异于给汪如龙打开了通往财富和权力之路的大门。乾隆南巡驾临扬州,果然对汪如龙找到的这个女子非常珍爱,从她那里,年迈的乾隆回想起已飘零远逝的青春,感到很久未有的温暖和幸福,汪如龙被乾隆大加赞赏,官职立刻提升。为此他还特地送给和珅二十万两白银,乾隆也更加信任和珅。

网络配图

和珅心想,对待汪如龙这样的人,必须能够以威势强制于他,不然一定不会去除他的野心。于是,和珅私下召见汪如龙,一见面就摆出了一副严酷的表情,仿佛满怀怒气,令汪如龙心中忐忑不安,原有的骄矜、狡猾先已经去掉了一半,进而,和珅忽然说道:"恭喜先生讨得皇上如此欢心呀!"一双眼睛如同结了一层寒冰,气势逼人,汪如龙越发不知所措静静的等待着和珅的教训,只听和珅忽然怒斥到:"你可知罪!对皇上惑以美色,致使君不朝,论罪当斩!"汪如龙顿时大惊失色,双膝跪倒,口中忙称罪不止,乞求和大人能网开一面,说自己早已心仪大人,定当好好进奉。和珅闻听,觉得自己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这才缓缓舒展开紧蹙的双眉,换上了一副和气的表情,汪如龙深深感到自己虽然富甲一方,诡计多端。然而,在大清朝的天下,还是命悬一线,和珅才是真正能翻云覆雨的人物,如若能死心塌地依附于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忠心,日后才会鸡犬升天官运亨通。

汪如龙经过和珅的这一番威慑,将原有的跃跃欲试之心尽数收敛了起来,心甘情愿地为和珅做一名爪牙。为了向和珅表明自己的忠心,他将家里祖传的一幅名画送与和珅,并在画中夹带了一张银票。汪如龙的苦心自然没有落空,很快就升官了。

和珅真的是太有钱了,真的是太爱财了。他敛财的手段在当时的社会里也太高明了。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清朝的利益了。应该说,嘉庆杀他,不冤。

标签: 和珅

更多文章

  • 揭秘刘邦夫妇杀掉战神韩信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刘邦能够打败当时数倍于自己武装力量的项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得到了韩信这个人才的缘故。韩信本来是满腹韬略,可惜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项羽的帐下混了个“执戟郎”,说白了就是给项羽打杂的,所以终日郁郁寡欢,和下面的兄弟们只能是厮混度日!直到他机缘巧合,在萧何的大力引荐下,重新投到刘邦门下,才有了施展自己

  • 揭秘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靠哪一句话消灭20万明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努尔哈赤

    在古今战例上,一般大兵团作战,都喜欢“四面合围”或者“分进合击”的方式,然而,作为兵力较弱的一方,也会利用地形,机动作战,钻进敌人各部之间的空隙,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发生在明朝后期的萨尔浒之战,就是这方面的经典战例。网络配图在明朝万历后期,大明与后金已成明显敌对的双方,在辽东一带经常展开战争,互有胜

  • 宋太祖为何故预言宋王朝“不出百年”有亡国之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

  • 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

    导读:乾隆皇帝和江南有一丝微妙的关系。乾隆在位期间,曾经五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朝中大臣都不赞同,但是乾隆依然执意前往。江南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引得乾隆念念不忘?乾隆爷不厌其烦五下江南,似乎并不全是为了领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疑似另有一番深意。江南素以物产丰饶、人文鼎盛着称于世。自魏晋以来,北方战

  • 乾隆皇帝评明朝末代皇帝:悲壮的死真的值得效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

    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

  •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喜欢比自己年长的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后宫佳丽众多,然而他却偏偏对先帝的才人,年长自己四岁的武则天情有独钟,这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猜测是因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所身处的是慈父严母的生活环境。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会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深感父爱缺失的李治势必要在母亲长孙皇后身上寻求更多的

  • 被骂死的明朝:万历皇帝被言官们逼得“罢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万历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网络配图正因如此,明

  • 楚国大夫申公巫臣逃离楚国真的是因为夏姬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大夫申公巫臣

    当初楚庄王灭掉陈国,是以陈国内乱为名义,而且后世都认为是夏姬倾国倾城的容貌导致陈国的国君不理政事,最后导致了灭国。把灭国的罪名加在一个女人头上,也是实在看得起了夏姬了。灭掉陈国折后,楚庄王也看上了绝色的夏姬,但是申公巫臣却说,这次伐陈对外的说辞是讨伐诛君犯上的罪人,如果这个时候纳夏姬为妃的话,本来的

  •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初夜”是怎么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靠唐高宗李治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登顶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的,但武则天的初夜却献给了李治的父亲李世民,而且那一夜她还哭得梨花带雨。武则天通过徐惠见到了皇上。利用男人身边的女人来接近男人,是最好的办法。如何让这第一次继续,才是重要的。第一次与男人亲密接触是小本买卖,须用心经营日后才有

  • 流传至今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说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成语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深的涵义。我们也知道这句成语讲的是西汉丞相萧何与大将军韩信的故事,但万事总有一个来源,那么这句成语它出自哪里呢?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将军,一生征战四方,屡建奇功。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