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为什么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终止海外航行?

明朝为什么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终止海外航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35 更新时间:2024/2/14 17:45:15

明朝在当时是拥有世界最强大舰队的帝国,曾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但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被叫停了,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哥伦布之后有无数的哥伦布出现,郑和之后却再无郑和,这是为什么呢?明朝又以错失海洋时代呢?

历史学家公认,近代世界始于地理大发现,人类完成从地区战略全球战略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对海洋的发现和海权的获得,在观察和评价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时候,一个事实就像卡在笔者喉咙里的鱼刺,不得不先清理出来才能够继续谈下去。

这根鱼刺就是:那个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舰队的明朝帝国,那个远在哥伦布发现美洲60年前就已经到过现在海盗猖獗的索马里的国度,为什么竟然没有赢得发现欧洲或美洲的桂冠,而这个国度为什么只是在全球史时代开始之后三百多年才进入了近代?

网络配图

这根鱼刺不只是卡在笔者的喉咙中,也卡在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的喉咙中,梁超在为郑和写的传记中,在高度评价郑和的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哥伦布之后有无数的哥伦布出现,而郑和之后却再无郑和?但他没有指出原因。

从1405年开始,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1435年)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原来行驶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经被欧洲人控制了。

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的国家最后却退缩起来而错失了一个新的明时代?

史学界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存在着争论,不过我认为,《明史》的说法最为确切,无需别立高论。

《明史》上说,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洋的原因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就是说,郑和舰队肩负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寻找有可能亡命海外的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向海外展示新朝的富强。

通过连续七次下西洋,上述两项目的应当说都实现了,通过“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统治集团了解到,南洋和西洋对中国的安全不构成威胁,散布在沿海地区的政权纷纷归依明朝,一个符合儒家观念的“朝贡体系”重新建立了起来。

那么,如此成功的举措为什么却在明朝宣德年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被叫停呢?我这里举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网络配图

一是赓武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之所以终止航行是因为郑和太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永乐年间中国的海上世界”,《王赓武自选集》),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

二是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提出的,他们认为明朝帝国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

到了明朝宪宗年间时,又打算下西洋,宪宗皇帝下令索取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但是这些材料却被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起来,这位敢于抗上的官员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这位官员竟敢直指下西洋为“敝政”,可见内部反对之激烈。

上述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成立的,作为一个新兴的王朝,其战略方向存在着争论,是完全正的。

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大战略存在着一个轨迹,从南北平衡转向重视北方,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就是明证,成祖时代的下西洋是作为国家战略被推进的,无论是寻找建文帝还是耀兵异域,都有明确的战略企图,随着蒙古对北方边境威胁的增大,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放弃花费巨大的海上活动,是战略理性的体现,不这样做,反而是难以理解的。

但是,战略转变虽然可以解释为什么放弃郑和下西洋活动,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完全失去了海洋,既然不存在来自海上的对明朝安全的威胁,战略重点转向北方、不再组织国家层面的航行,但仍然可以采取开放海上贸易的政策。

而事实是,在停止国家组织的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同时,海洋也被封闭起来了,从明朝开国到第七次航行结束,明朝的海洋政策存在着一个十分突出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是国家花费巨资打造庞大的舰队,三十年间七下西洋,另一方面则是严厉的禁海措施,一再下令“仍禁频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明成祖继位后,一方面大张旗鼓屡下西洋,另一方面却是下令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

总之,下西洋只是皇家的特权,它对于海洋拥有绝对的权力,百姓断不可染指,皇家之外的海上贸易,更不用说海洋探险,有严刑峻法等着呢,沿海居民徒唤奈何!

所以说,中国失去海洋的原因,主要的并不是战略重点的转移、财政限制和有论者所谓的“黄色文明”,而是明朝统治集团对于海上活动的国家垄断。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郑和时代明帝国的海洋垄断经营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对此有过高度的评价,但是他认为,郑和之后,明朝由于采取了“放任政策”,放弃了对海洋的国家经营,“结果在商业方面由国营而恢复到以前的私人经营”,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在海洋上的失败,

网络配图

他说:“八十年后,欧洲人为了找寻香料群岛陆续东来。他们不但拥有武力,作有组织的经营,并且有国家的力量做后盾,得步进步,不到几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个样子。……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大转变,也是世界史上一个大关键。”(“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见《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吴晗先生认为,明朝海洋政策失败的原因是国家放弃了国家经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明朝海洋政策的失败,主要并不是国家放弃了经营,而是对民众海上活动的禁锢,虽然他也指出了数千万无名英雄冒着违反国家法令的危险,凭着勇气和求生的欲望,赤手空拳,乘风破浪,到海外开拓新世界、新事业,但是,他没有注意到,正是皇权的无限和绝对,正是国家对海洋权益的垄断,才是导致中国失去海洋数百年的原因。

吴晗先生认为郑和之后,明朝采取了“放任政策”,如果这指的是国家放弃了责任,倒也有些道理,但如果指的是国家放松了禁海措施,民众都可以自由航海,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一直都是,除了皇家许可,否则片板不能入海,这种政策与葡萄牙和西班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明朝,从事海外探索和海上活动是犯罪行为,民众一出海便成为罪犯,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出海的罪犯因为有所发现而成了民族英雄。

不同的政策锁定了海洋活动的方向,在明朝,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标签: 郑和

更多文章

  • 柳如是男人缘很差:蓝颜众多却难抉择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柳如是

    公元1618年即万历四十六年,柳如是出生在嘉兴某地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家庭贫寒,无力支撑,父母将其卖于人贩子换取钱财。从那一刻起,柳如是便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幼年时被辗转贩卖,极其不幸。柳如是人生的转折点是被当时的江南名妓徐佛收为养女,投身红尘之中,那时她才十岁。公元1632年,年仅十四位的柳如

  • 黄金家族成吉思汗与拖雷这对父子间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吉思汗与拖雷这对父子间的传奇经历

    成吉思汗一生总共有四个儿子,在历史上这四个人里面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托雷最有名。因为一位窝阔台是元帝国的皇帝,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而另一位托雷,因为他充分遗传了父亲睿智与果敢的性格,以及蒙古民族骁勇善战的精神,为元帝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出现在了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而名声斐然

  • 生性直爽率真的章惇为什么被列入奸臣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章惇为什么被列入奸臣传

    章惇生在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为羸弱的朝廷——两宋时代。章惇生性直爽率真,说话锐利而又直戳事理要害。章惇行事雷厉风行,并且说话精辟入里,时常被人认为是尖酸刻薄,在朝中也是常受排挤。本是宋朝名相的他,到后来竟然被列入奸臣之列,宋时的乌烟瘴气可见一斑。如果只看宋史的记录,我们会看到章惇是一个急功急利,不顾百姓

  • 揭秘亿万富豪为何出巨资赞助编草鞋的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备

    在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开始积极筹备起兵。刘关张三人不是自己光着身子去参军,而是带了一只五百人的队伍。虽然五百人有点寒碜,不过总算是自己的第一支队伍,属于一路义军嘛。不过这五百人怎么来的呢?张飞在结义之前,就曾经标榜自己家里颇有资财,而刘备家只是做些小本生意,关羽又属于拉板车的,大出血的事情自然由张飞

  • 刘备为何宁愿去卖草鞋也不直接去投军当兵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

  • 太傻?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项羽

    鸿门宴上,成为了项羽和刘邦关键的一次会谈。其实在鸿门宴中,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没有动手,结果最后自己却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在当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鸿门宴”依然是一个暗含惊心动魄、暗藏刀光剑影的名词,同时,“鸿门宴”也是一个充满了精神分裂气息的名词,它包含了一种鲜明的张力,

  • 魏延能力不俗诸葛亮为何始终就不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延

    魏延一开始虽然是跟随这刘表,但是他后来是自愿追随刘备的,并不是像有的将领一样投降而来,他靠着军功的积累一步步走到刘备的身边成为他的得力干将,在魏延镇守汉中之前他在刘备身边的地位就已经很高了。他在镇守汉中的过程中,表现的几乎完美,守备的才能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几次独立出征也都是大获全胜,这些方面都能看出

  • 揭秘姜子牙的真实历史 身世背景令人心惊!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姜子牙

    说起姜子牙,姜太公,必然想起《封神榜》,姜太公斩将封神。留下“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伟大神话。对于姜子牙的了解,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都是通过《封神榜》或者《封神演义》的描述,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奠定大周朝800年的江山。神话和演义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徒弟,这是多么显赫的出身?三清的嫡

  • 康熙是被毒死的吗?读书曾累到咳血竟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确立正规制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意思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

  • 谜团:为什么40万人竟都挖不动武则天的墓?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