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读李鸿章:身高一米八三为满清外交形象加分

解读李鸿章:身高一米八三为满清外交形象加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680 更新时间:2024/1/26 9:55:41

濮兰德记载了74岁李鸿章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被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洋人说到大清国总绕不开李鸿章。1896年,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纽约时报》日夜跟踪,天天报道,可谓世界级明星的待遇。庚子事变,李鸿章以一人当十一国,更是成为各国报纸版面的头条。在“绝版晚清”系列第一本《绝版李鸿章》中,作者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展现李鸿章的另一半面影。200多幅照片,60多段百年前欧美报刊的“时闻”均为首次披露的绝版史料。

李大架子一米八三

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中部地区走出来的李鸿章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倭”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

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 毕生最美好的回忆”。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补褂的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

通过这几位英美人的话,可以看到李鸿章的“大架子”一端,的确为他赢得了“威仪”、“威严”的感觉。

爱沾个洋气

晚清时代,皇家贵族爱沾个仙气,大臣清流们爱沾个清气,李鸿章不!这人眼睛向外看,做事儿爱沾个洋气:人家让子女学八股文,他却在家里请来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毕德格在家教儿子习洋文:“公子伯行(李经方)从之习英文,”“季皋(李经迈)朝夕与游,亦从问学。”不但孩子学,他自己也学。《李鸿章家族》里说:(毕德格)“还为他(李鸿章)用中文朗读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使李鸿章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读了如此丰富的外国书籍!这是大事儿,小事上,就连女儿孩子的喂奶问题,李鸿章也在信中这样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后,照西法喂牛乳。”

最有意思的是李鸿章办西医院:1878年冬,他的夫人突发病症,郎中说是中风,外邪入侵导致半身不遂。吃了不知多少服药,然病就是不见好。无奈之下,李鸿章让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来府一试。六天中,马根济大夫采用了“手摇电机诊治法”,终于挽回了李夫人的性命。李鸿章从此开始相信西医,由兴趣竟引申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他开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绅工作,甚至安排了一场由马大夫操刀的“手术秀”。当一个比拳头还大的颈部肿瘤被马大夫顺利摘除时,官绅们都啧啧称奇。在李的积极倡导下,社会人士募集了6千银两,再加上他亲自捐赠的4千两,共计1万两银子。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新建医院正式落成,即后来的马大夫纪念医院。《天津通志》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

不同于他的同僚“怕和洋人打交道”的自卑心理,李鸿章的天津北洋通商大臣衙门就像个小联合国,中外宾客日日盈门。何天爵自己就在1879年5月28日陪同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陆军上将去天津见了李鸿章。他当时充当两人的翻译。这段李格神交的故事,让李鸿章彻底征服了美国读者的心。据记载,格兰特卸任离职后,携妻子周游世界。1879年5月28日格兰特到达天津之日,李鸿章曾予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李格此番会面并非寻常应酬,其时正好发生日本吞灭琉球、置为冲绳县的重大事件,中国力争不成,清政府与李鸿章于是希望格兰特劝说日本放弃前议。格兰特的调停自然毫无结果,琉球并入日本版图已是无可挽回。

据说李鸿章在会面时看到格兰特的名贵手杖后,反复赏玩,爱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此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界赠给我的,这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奉寄致赠。”李鸿章立即致谢道:“不必不必,我不过随便玩玩而已。”

1896年,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格兰特过世已经十年了。他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朱莉娅即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也和盘托出这根手杖的故事。然后,朱莉娅面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故特恳问大家:诸位是否同意把这根手杖转赠给李先生?”她说罢,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

关于手杖相赠的事,李鸿章来访事无巨细都报道的《纽约时报》上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却在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的照片中,看到了一根李鸿章拿在手里的手杖。

而《纽约时报》描述是,拜谒陵后,李鸿章才第一次见到格兰特夫人,相见时才相互赠送礼物。《纽约时报》说:“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17年前与将军亲切会晤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结束这天的国务活动后,这位清国使臣造访了格兰特的寓所,在那里他见到了这位卓越将军的遗孀,这是他到美后第一次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

“专程从乔治湖赶来的格兰特夫人见到李总督非常高兴。他向她充分表达了问候之情。离别时留下了纪念品,并接受了夫人回赠的珍贵礼物。”

“这是李总督访问纽约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一天,有50万纽约人目睹了他身着长袍代表国家尊严的形象。”

为官之道在于“拼”

大家都说李鸿章会做官,还说他能把官位来坐穿。实际上他的为官成功之道非常简单,就是拼命地干,拼命地提新建议,拼命地提拔人(当然是他欣赏的人),拼命地储备各色人才“为我所用”,拼命地写信与同僚沟通,拼命地巴结对他工作前途十分重要的人物。

这个人从没成功地推托过一件棘手的事。查他的记录,似乎只有马关条约签字后,去台湾和日本人交割一事让他以“枪伤未愈”成功地金蝉脱壳了(但是还是他的大儿子去了)。大多数情况下,朝廷最后说:世沐恩泽,不得推脱!他便乖乖地去了。你可以说他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也可以说他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可人家要的只是干事儿的快感!

李鸿章这个人为了干事儿顺当,拼命地巴结重要的人物,拼命地写信与同僚沟通。别看他私下嫌张之洞罗嗦,浪费拍电报的银子,可他却能常和张之洞沟通,共同完成“东南协保”的事儿。他和翁同龢不对眼,却一口一个翁师父,让子女暗地里和翁家走动联络感情。和对口味的同僚,他在信中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喜欢和他们掏心窝子说话。这都是他拉人缘减少摩擦的为官手段。

对上呢?他和恭亲王以及文祥的关系是晚清时代最好的工作伙伴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情况下,他和上峰是话不投机三句多。可是李鸿章却能屈能伸,忍性特好。其名言是:“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有论者说,他“事事曲承太后与军机王公大臣,不惜损海军以媚上。”他骨子里看不起老糊涂醇亲王,但是人家是光绪亲爹,李鸿章就竭力打报告,要人家来领导海军。果然,关系理顺了,李鸿章还是实际上的海军司令,醇亲王只不过合着慈禧太后常来刷一下海军的信用卡。大家是“共创双赢”。

1896年,在英国访问的李鸿章亲自前往哈瓦登城堡拜会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这张画是李鸿章在访问伦敦期间《伦敦新闻图片报》画的,从中可见他身材之高,在气质上一点也不输给格莱斯顿。

标签: 李鸿章外交

更多文章

  •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最具有女人缘的古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布,名将,貂蝉,

    熟读三国的人不难发现,吕布每次出战、转移,都要细细的安排好家眷。军队可以不要,妻妾不能丢下。不管在外面打赢打输,家总是要的,回到家里吕布决不会虐待妻妾。即使打进别人的巢,他也不轻易伤害别人的家眷(如刘备)。这种思想在吕布身上十分突出。因为盖世无双的温候吕布坚信:战争是男人之间的战争,不要把妇女同志扯

  • 揭秘:三国历史上曹操时代曹魏第一名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曹操,名将

    曹操身边谋臣如云,良将如林,文有荀彧、郭嘉、贾诩之辈,武有许褚、典韦、夏侯兄弟等。曹仁似乎并没有多少战绩。其实,曹仁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是统帅之才,绝对算得上曹操时代第一名将。眼光谋略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

  • 胡宗宪的轶事典故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胡宗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1565年),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绩溪)人,明朝名将。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任知县,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打击不肯阿附自己的总督浙江、福建、南畿军务的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

  • 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女人竟是慈禧 曾向全世界宣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义和团,八国联军

    1900年,面对西方列强拥立光绪帝的传闻,慈禧太后大怒。当时,慈禧认为民气可用,洋人虽然厉害,但是义和团有百万之众,胜负未可定;再次慈禧深知,若不满足义和团扶清灭洋,义和团定然变为“反清灭洋”。所以,面对各国的压力,慈禧太后毅然向八国宣战。5月28日(清光绪26年),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

  • 揭秘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极端人性的功过两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历史评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纵览唐玄宗的一生,一般的历史定位是前清后昏,前勤后惰。这是大众比较普遍的看法。但是关于他的生平,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唐玄宗登上政治的历史大舞台是一个漫长、一波三折并且充满机遇巧合性的过程。首先说漫长:从唐玄宗正式登上政治历史大舞台到登基称帝有多长时间呢?从武则

  •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张良,刘邦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据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读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开一代盛世,这个人就是张良。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敢以“王者师”身份自居的文人。很多人说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王安石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耳。秦灭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

  • 岳飞只一招大破金人的不败神话铁浮屠 拐子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岳飞,秦桧

    金人的铁浮屠、拐子马挺牛,南下打大宋,这个必杀技发挥了重要作用。铁浮屠、拐子马就是金人南下扫荡大宋的大buff,没这个大buff金人不过是在草原上牧羊的蛮夷。不过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往往野蛮人总是能打的你文明人满地找牙,因为野蛮人手里端着大狼牙棒子,而文明人手里捧着的是之乎者也的圣贤书。谁痛揍谁,

  • 三国史上刘备为什么被称之为枭雄?刘备的辉煌史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刘备

    曹操被称之为奸雄而刘备被称之为枭雄,这二人的称谓,在《三国演义》里面众人皆知。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奸诈、狡猾的意思。而这个枭字又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枭字具有盛气凌人的霸气,且兼有雄心壮志,还能屈能伸,这也是枭雄与英雄的区别,英雄体现的是大义凛然、不怕死、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这个枭雄的枭字,在刘

  • 揭秘:唐明皇李隆基为何在一日之间废三位皇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隆基,皇帝

    开元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以有异谋的罪名,被皇帝李隆基废斥为庶,监于宫中东城。事过不足半月,李隆基又将三个儿子赐死。这个有“异谋”的罪名,真是无法尽释,这三位皇子且有太子在内,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惹恼皇帝父亲下了杀子的狠心呢?事发突然,李隆基也感到很意外。当

  •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什么要自拟圣旨招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胡宗宪,明朝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1589年),因为严党失势而下狱并且最终自缢而死,但他忠义的形象依然深入民间,故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消灭嘉靖年间两个最大的倭寇集团,胡宗宪迎来了事业的最高峰。与胡宗宪多年抗倭斗争相伴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每次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