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努尔哈赤起兵原因解析:七大恨更多的是找的借口

努尔哈赤起兵原因解析:七大恨更多的是找的借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15 更新时间:2024/1/30 15:38:39

一位西方学者曾说过,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古代英杰是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父祖都曾在明朝担任官职,他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之初的最高理想,大概就是与大明朝分据东西吧。他为什么要起兵反明呢?

1559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于明建州左卫一个女真奴隶主的家庭里,其祖父觉昌安、其父塔克世,都曾在明朝担任官职。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军攻破古埒城,杀死古埒城城主、觉昌安的孙女婿阿太章系。当时觉昌安、塔克世正在古埒城,一并遭了池鱼之殃。此时的努尔哈赤刚刚二十五岁,为报杀父、祖之仇,以十三副先人遗甲起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并没有将进攻矛头指明廷,而是仍臣服于明朝,每年向明朝皇帝进献大量的贡品,但另一方面加紧战备,开始了统一女真的战争。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女真人空前强大和统一。1616年,即努尔哈赤五十八岁的时候,在赫图阿拉城(即兴京)建立了女真政权——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感觉根基已扎实,决定起兵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进攻明朝。1618年正月,他对各位贝勒大臣宣布今年即起兵反明,为此积极开展各项战争的准备工作。考虑到备战工作一旦被明朝政府所察觉,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命运,因此,便借口为诸贝勒修马厩为名,派遣七百人砍伐木材,制作起兵所需的各种器具。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四月他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七大恨”的内容大意是:我的父亲和祖父没有折取皇帝(系指明帝)边境上的一草一木,没有扰害一寸土地,而明政府无故生事于边外,杀了我的父祖,这是一大恨。虽然有杀我父祖的仇,我仍然愿意和睦相处,曾经与边官划定疆界,立石为碑,共盟誓言:无论明人还是女真人,若是有越过皇帝边境的,看见了就应该杀,若见而不杀,则罪及不肯杀的人。明政府违背誓言,命令兵卒出边,保卫叶赫部,这是二大恨。自清河城以南,江岸以北,明朝人每年偷过边境,侵夺女真地方。我以誓言为据,杀了出境的人,理所应当。而明政府不顾盟誓,责备我杀人,逮捕了我派往广宁的大臣刚古里、方吉纳,以铁锁加身,迫使我送去十个人,杀于边境,这是三大恨。明廷派兵出边,捍卫叶赫,使我已经聘定的女子转嫁给蒙古,这是四大恨。把我数世耕种的柴河(今辽宁省开原县东南柴河堡)、三岔儿(今辽宁省抚顺城东北铁岭县三岔村)、抚安(今辽宁省铁岭东南抚安堡)三路,女真人耕种的谷物,不许收获,派兵驱赶,这是五大恨。明政府偏听叶赫部的话,以种种恶言诬害我,这是六大恨。哈达部人两次帮助叶赫侵犯我,我发兵征讨,得哈达部,明帝必令我返还。后来,叶赫部又数次侵犯哈达部。天下各国,相互征战,哪有死于刀下的人,复令他更生,已经得到手的人、畜返归的道理?大国的君主,应当作天下共主,怎么偏偏与我构怨。先前扈伦四部会兵九路攻我,我始反击得胜。明朝皇帝却帮助叶赫部,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妄加剖断,这是七大恨。

在“七大恨”中,努尔哈赤列举了明朝干涉和压迫女真的种种表现,因此它是一篇起义的宣言,是对明王朝进行民族压迫的控诉书。当时东北的女真人长期处于割据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面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女真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和残杀,统一女真各部,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明朝却不希望女真统一,希望其仍“分而治之”,于是极力阻挠和破坏女真的统一。因而一些人认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广大女真人的共同愿望。

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努尔哈赤不过是利用女真人的民族情绪,把女真人的不满引向明朝,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七大恨”只不过是他发动战争的借口。他们认为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黄衣称汗,就是背叛明朝,因而他这次起兵根本就是非正义的。

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后金只不过是个民族政权。这种在中央集权下的民族政权古已有之。况且,当时称汗者不只努尔哈赤一人。海西女真哈达部的酋长,明廷封他为龙虎将军,他亦自称汗,统辖四方。况且,当初努尔哈赤虽然称汗,但一开始并没有取代明帝的想法,让明朝居山海关以西,后金居辽河以东,将辽西作为中间地带,这大概就是努尔哈赤的最高理想了吧。他们甚至认为,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地方官僚掠夺压迫,给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努尔哈赤所领导的民族起义,即使以推翻明王朝为目的也应该说是正义的!

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以后,在军事上取得一连串的重大胜利,攻占明边重镇抚顺和清河二城,屯堡五六百处,俘获人口三十万,这不仅鼓舞了后金广大军民的战斗意志,而且狠狠打击了日益腐败的明王朝。此外,他也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作战奇迹,如1618年明朝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役就是非著名的军事战役。在明朝势力占优的情况下,努尔哈赤采取逐路击破的策略,将明军主力击溃,损兵折将,从而使得辽东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明廷被迫由以前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态势,而后金军队则由过去的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标签: 努尔哈赤起兵七大恨

更多文章

  • 三国名将张辽:八百破十万 成就古今战史神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名将,张辽

    说张辽,就离不开说他的“八百破十万”。有读者诧异,八百破十万?那不是岳飞干的吗?刘兰芳的评书就这么说的。岳飞是不是领八百人打败了金兀术的十万人我不清楚,我只从《三国志》里看到——张辽带八百人破了孙权的十万人。大家知道,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是留张辽和乐进、李典镇守合肥吗?这一战就发生在合肥。当时曹操在西

  • 揭秘张辽身世之谜:魏国猛将张辽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辽,三国名将,逍遥津之战

    张辽是吕布之后,最负盛名的魏国猛将之一,在逍遥津,以7000人众击败东吴十万大军,而更为奇特的,张辽的原名并不姓张,因为难得的一次军事行动,大败而归,从此隐姓埋名,几百年后,一代将星张辽出世。张辽的身世之谜张辽,字文远,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很著名的一位猛将,其实倒退五百年,张辽并不是老张家的人,他的

  • 揭秘朱元璋最小女儿宝庆公主:所嫁驸马竟是变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宝庆公主,明朝公主

    “宝庆大长公主”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小的一个女儿,叫宝庆公主,而“大长”,则是公主的孙辈做了皇帝后给公主的封号。受尽呵护一生尊贵尽管贵为金枝玉叶,但毕竟是封建社会所不重视的女流,所以在整部明史中,对宝庆公主的记述内容很简单。但实际上,宝庆公主的一生虽然平淡但也十分特别:在幼年时,宝庆公主就曾因为自己的可

  • 大明开国勋戚梅思祖与梅殷的异路人生:一忠一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梅思祖,梅殷,明朝

    天下第一扫把星梅思祖说起明初的勋戚功臣,两手攥的,唯有一把伤心泪。今儿俺给看官讲一讲大明开国功臣梅氏叔侄忠奸异路的“别样”人生。这位叔叔,名叫梅思祖,功封汝南侯;侄儿梅殷,官授驸马都尉,他是朱元璋的二女婿。首先当说明,“勋”指封有爵位的功臣,“戚”指皇帝太太或女儿家的亲戚,也就是皇亲。皇亲而兼有爵,

  • 解读李鸿章:身高一米八三为满清外交形象加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鸿章,外交,

    濮兰德记载了74岁李鸿章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被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洋人说到大清国总绕不开李鸿章。1896年,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纽约时报》日夜跟踪,

  •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最具有女人缘的古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布,名将,貂蝉,

    熟读三国的人不难发现,吕布每次出战、转移,都要细细的安排好家眷。军队可以不要,妻妾不能丢下。不管在外面打赢打输,家总是要的,回到家里吕布决不会虐待妻妾。即使打进别人的巢,他也不轻易伤害别人的家眷(如刘备)。这种思想在吕布身上十分突出。因为盖世无双的温候吕布坚信:战争是男人之间的战争,不要把妇女同志扯

  • 揭秘:三国历史上曹操时代曹魏第一名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曹操,名将

    曹操身边谋臣如云,良将如林,文有荀彧、郭嘉、贾诩之辈,武有许褚、典韦、夏侯兄弟等。曹仁似乎并没有多少战绩。其实,曹仁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是统帅之才,绝对算得上曹操时代第一名将。眼光谋略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

  • 胡宗宪的轶事典故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胡宗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1565年),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绩溪)人,明朝名将。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任知县,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打击不肯阿附自己的总督浙江、福建、南畿军务的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

  • 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女人竟是慈禧 曾向全世界宣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义和团,八国联军

    1900年,面对西方列强拥立光绪帝的传闻,慈禧太后大怒。当时,慈禧认为民气可用,洋人虽然厉害,但是义和团有百万之众,胜负未可定;再次慈禧深知,若不满足义和团扶清灭洋,义和团定然变为“反清灭洋”。所以,面对各国的压力,慈禧太后毅然向八国宣战。5月28日(清光绪26年),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

  • 揭秘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极端人性的功过两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历史评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纵览唐玄宗的一生,一般的历史定位是前清后昏,前勤后惰。这是大众比较普遍的看法。但是关于他的生平,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唐玄宗登上政治的历史大舞台是一个漫长、一波三折并且充满机遇巧合性的过程。首先说漫长:从唐玄宗正式登上政治历史大舞台到登基称帝有多长时间呢?从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