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模样:真的是黑脸吗?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模样:真的是黑脸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954 更新时间:2023/12/24 23:31:34

历史上的包拯脸是黑色的吗?无论时代如变迁,老百姓对于清官的渴望和拥戴是永远不会变的。因为清官是一心为民,不徇私情的,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在中国古代清官并不多见,而在这些无数不多的清官里最著名的,最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就是北的包拯了。

提到包拯人们头脑中就会立刻浮现如“铡美案”、打龙袍、铡包勉等一系列民间故事,同时头脑中就会立即浮现出一张黑漆漆的脸,以及额头上的一弯月牙的黑面包公的形象。那么包拯的脸是黑色的吗?额头上的月牙又是怎么来的呢?

尽管包拯在民间家喻户晓,但在正史中的记载比较简略,生平主要事迹载于《宋史·包拯传》。在包拯传里并未提到包拯的外貌,但记载了他的一些事迹和性格特征。包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知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副总参谋长。他严峻刚正,敢于直谏,同时又两袖清风,不徇私情。不过在当时包拯的影响力还不算大。直到明朝出了一本名曰《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的书,包拯的事迹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因为这本书的描述以及后世戏剧舞台上的塑造的包拯形象,那个“黑脸包公”才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

既然在《宋史》里并没有记载包拯的外貌,而且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包拯的写真像也并非黑脸带月牙。可见包拯的黑脸完全是小说中的虚构,以及戏剧脸谱的魅力。那么为什么要把包拯的脸“抹黑”呢?其实这也有历史的依据。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事迹,但有个朴素的判断,就是黑脸的都是好汉,白脸的都是奸贼,比如说曹操就被民间描绘成“白脸奸臣”。包拯之所以是黑脸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所谓的“铁面”自然不可能是白脸了。

《宋史·包拯传》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胡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段话可以看出包拯是个极其严肃之人,让他一笑比黄河水清都难,同时包拯的刚毅廉洁妇孺皆知,以至于有人想搞“潜规则”之类的歪门邪道都不好使,因为有他在那挡着,因此那些坏人遇见他就像遇见阎罗一样。这些都是包拯铁面无私的证据。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像包拯这种刚直到极致的人就要涂上如黑炭一般的脸谱,这样的“脸谱化”也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那么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又是怎么来的呢?据《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说,月牙是因为包拯出生时因脸黑而被其父扔掉时被莲叶杆锯伤。《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则说是他是父亲扔掉时被月牙型的马蹄踩伤的。总之就是一块疤痕。这个月牙的开口也有讲究,京剧大师裘盛戎擅长演包公戏,据他说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开口朝右是老包阳间审案,朝左则是包大人用游仙枕下阴曹审案的时刻。”当然这也只是戏剧舞台上的表现。

实际上包拯额头的月牙和他的黑脸一样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以皓月当空来比喻“包青天”,希望为官者头上都有这一弯月牙,都能像这弯月牙一样清正皎洁。

因此在包拯的形象里能够感受到老百姓对于好官的期盼渴望,因此他们才这样喜欢和爱戴包拯。经过民间改造后的包拯无论形象还是事迹都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相去甚远。和宗教典籍里描述的教主一样,都是被美化到极致的人物。但这也正是底层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希望为官者都像包拯,如他那样一心为民。这也说明谁为老百姓办事,不仅会被老百姓记住,也会被历史记住而流芳百世。谁祸害老百姓,也会被历史记住而遗臭万年。

而包拯就是这样流芳百世,堪为后世领导干部楷模之人。他的一生正如他唯一的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写道的那样:“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更多文章

  • 倾朝野的有名的大宦官魏忠贤竟死在一个孩子手上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忠贤

    宦官真的是很共同的存在,他们非常的挨近皇权,却没有子孙后代。说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就必定不能遗忘一个人:魏忠贤。魏忠贤一向自称:九千岁,要知道皇帝也即是万岁,可见其时魏忠贤的权力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但是就那么个有名的大宦官,最后却死在一个孩子手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天启七年的十二月的一个

  • 功绩显赫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被叫做“朱扒皮”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功绩显赫,在许多方面都成就非凡,为后世所称道。特别是在惩治贪污方面,可谓是功勋卓著,为后代立下了榜样,但是人们却给他起了个“朱扒皮”的外号,这其中的缘由还的从他的身世说起。朱元璋童年时,由于贪官横行,世道动乱,导致他的父母都双双惨死,其被迫出家做了和尚。在当上皇帝后,其认为“吏治之

  • 策划洪武四大案的主谋是明太祖朱元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四大案又称明初四大案,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和经济秩序,策划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经济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领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因四案而死者至少十万人,但朱元璋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明朝初年,每年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吏前往户部核对钱粮、军需供给等事,账目十分

  • 历史上周培公的三进三退:奠基了康乾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周培公

    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清朝四面楚歌、损兵折将,一时平定不了王辅臣之叛乱。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剿。图海奉诏受命,调兵遣将,急急忙忙向西北进军。网络配图大军

  •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在那么关键的时候杀了袁崇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崇祯

    导语:清入关的时候,正是崇祯皇帝坐镇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有一名大将名叫袁崇焕,在明朝军队与后金大军的战争中占了很大的位置。在这个时期,崇祯选择杀掉袁崇焕,这是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时候,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错,让皇帝连这么危急的时刻都不考虑了呢?网络配图袁崇焕是明朝比较有名的一个人,原本他只是一个小小的

  • 雍正是因为改遗诏成为九子夺嫡的大赢家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

    史上九子夺嫡惊动中原大地,其实从另一个层面说的是雍正夺嫡,因为他是这次夺嫡的最后赢家。雍正一直隐晦,却在关键时刻夺走皇位,成为唯一笑到最后的一个人。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雍正夺嫡。夺嫡之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朝野内外都被波及。大臣们各自立主,民间风波四起,为此出现的打斗血腥洒满大地。康熙为此大动

  • 埃及艳后做了什么被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出生于公元前69年,是当时统治埃及的马其顿王国的后裔。她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而对于这位女法老是怎么死的,一直成为了一个谜,埃及艳后之谜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历史上,埃及艳后的死是被毒蛇咬死的,这是大家普遍性认为的,尽管这个故事让人感伤,但是在感伤的同时我们也怀疑它的真实

  • 揭秘明朝开国功臣冯胜为何会被朱元璋毒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冯胜

    朱元璋手下有一员得力大将叫冯胜,他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大将军徐达和早死的大将常遇春。他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几十年,纵横沙场,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全国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朱元璋不再需要这些功臣了,于是把毒手伸向了这些跟随他几十年的功臣宿将,冯胜也在劫难逃。那么朱元璋为何也不放

  • 明太祖朱元璋祖训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之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

    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当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

  • 揭开大清朝嘉庆皇帝当年圆明园遇刺案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嘉庆

    红潮导语:嘉庆皇帝并不想牵连太多的人,于是草草结案,将陈德凌迟处死,甚至将其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处死。公元19世纪初发生的嘉庆皇帝遇刺案,虽然嘉庆无恙,刺客伏法,但是凶手的真实身份和作案动机,一直是个谜。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起驾从圆明园回紫禁城,坐轿子过了神武门,正往顺贞门赶时,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