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明明是陈胜吴广先起义,到后面却只见项羽刘邦?

为什么明明是陈胜吴广先起义,到后面却只见项羽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937 更新时间:2024/1/11 6:14:34

为什么陈胜搅乱大秦之后很快被灭,而同样是土包子的刘邦却能够笑到最后,成为大汉天子?

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陈胜是先造反者,“枪打出头鸟”,矛头自然指向他;陈胜眼界不够广阔,犯了小富即安的大毛病,等等。

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人”,说白了,陈胜虽率先搅乱大秦天下,但因为始终没有贴心的“人”可用,所以最后导致孤立无援而亡。

相反,刘邦自始至终都有一帮贴心的“兄弟”,虽一败再败,但终难“亡”,待力量积聚足够强大时,遂笑傲江湖。

比如,我们说到刘邦时,会自然想到萧何樊哙曹参夏侯婴等;说到朱元璋时,会自然想到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说到刘备时,会自然想到关羽张飞赵云等;纵便是孤傲的项羽,手下还有英布季布龙且钟离昧等一干强将;唯独说到陈胜时,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到吴广一人而已。

这就是最大的差距。

正如俗语所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却难折。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天下得。

熬下去,再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吸纳新的人才,组建成更强大的“兄弟团”,成功是迟早的事。

换句话说,打天下也是“持久战”,是“马拉松”,只有底子够好,才可能最终问鼎。

总而言之,得兄弟者得天下。刘邦如此,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如此,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亦如此。

我们先来看陈胜。

和刘邦一样,陈胜也自小很有抱负,很早就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而且也是有一帮老兄弟的。公元前209年,他以“屯长”的身份,率领900名穷苦农民日夜兼程赶往渔阳戍边。可惜天降大雨,把他们阻隔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

按照秦律,凡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

反正是死,不如拼死一搏!陈胜毅然决定起义,唯一认可他的“兄弟”吴广表示赞成。

令陈胜意外的是,大秦居然犹如朽木,他没费多大劲就攻下大片地盘,包括故陈国首都陈县,当然,这里也曾经做过楚国的国都,当时还是比较繁华的。

不仅仅地盘,还有了众多兵丁。据史书记载,等到陈县的时候,陈胜已经拥有了六七百辆兵车,几千骑兵和上万的步兵。

陈胜一下成了暴发户,六国旧贵族纷纷前来投靠,一时风云无左。

但是,陈胜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兵很多,将也不少,来依附的人更多,但除了吴广,没有一个贴心的部下,没有一个真正辅佐他的人——即便是吴广,也不是老兄弟,而是戍边路上才结识的。史书记载,两人多少有些芥蒂。

这个时候,陈胜是有时间组建自己的核心队伍的。比如刘邦,芒砀山起义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回老家沛县,把一帮兄弟组成基本班底。

比如,光武帝刘秀的班底,云台二十八将,亦基本都是其生死弟兄。

比如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都做了绝对的副手,并且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为妻,已经拥兵数万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放弃这支部队,回老家招小伙伴组建新的队伍——原先的队伍再大,也是郭子兴的,只有自己的兄弟组成的队伍,才会忠于自己。读史可以发现,朱元璋的武将班底基本都是从老家出来的:徐达、胡大海、周德兴、郭英等是朱元璋的少年玩伴,朱文正是其亲侄子,李贞是其姐夫,李文忠是其外甥,另有沐英等三位养子。

比如李世民,这样的皇二代,也是有自己的班底的。我们熟悉的秦琼、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都是后来收到账下的,他的最初班底是大舅子长孙无忌、妻舅高士廉、堂兄弟李孝恭、老部下杜如晦等,这些人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比我们熟知的秦琼、程咬金等都靠前。

再比如三国,刘备集团,核心就是异性兄弟;孙权集团,所用大将也都是周瑜这类姻亲、乡众。

“唯才是举”的曹操呢?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实际上,曹操重要的武将也多是自家人: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渊等(曹操的父亲系由夏侯过继的,所以夏侯家族与曹操是一家)。

而司马家之所以能够夺得曹家江山,也因曹丕自断臂膀: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除去早年战死的曹昂和早夭的外,曹丕称帝后,在世的尚有13人,其中包括和曹丕同母的曹植曹彰。曹植能文,曹彰能武,二人堪为曹丕的左膀右臂,兄弟三人若能齐心,必能光大曹魏基业。但是,曹丕却把二人视为最大的敌人,不惜置之于死地。同时,为避免诸侯王觊觎皇位,曹丕还想出一个毒招:非诏令,藩王不得从政,更不得私下交往。

于是便再无人可制衡受到重用的外姓人,尤其是司马懿。最终,合群的司马家族轻松夺取力量早已支离破碎的曹氏江山。

再说陈胜,本来是有机会组建自己核心队伍的,但虚荣心毁了他。据史书记载,有老兄弟听说陈胜当王了,来投靠他,他起初也很高兴。但听见有不少兄弟总揭他老底,说陈胜当年怎样怎样时,就恼了,杀了几个。由是,陈胜的老乡老朋友都吓跑了,自此再没有老乡或老朋友亲近他。

此时的陈胜被暂时的辉煌蒙蔽了,将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试想,如果陈胜用了当年的弟兄,历史上会不会多几个知名的将军?不要说不可能,要知道,刘邦手下的兄弟,原先也都是泥腿子,并不比陈胜的兄弟高哪里去。

可能很多人会说,一味地强调用亲也是谬论,比如洪秀全,就很典型,把草包哥哥封成王,结果弄得太平天国乌烟瘴气。

但是,这主要是洪秀全的“眼界”问题啊。况且,他也是受害者,如果他当年的好兄弟冯云山不死,堂兄弟洪仁轩不流亡海外,有人制衡住东王杨秀清,还会有太平天国自相残杀的悲剧么?洪秀全也是怕了,才用自家草包兄弟的,否则,他干嘛不早点启用?此时,在洪秀全心里,兄弟再草包,至少是会帮他守江山的。

再说陈胜,本来只有一名“兄弟”吴广,还被他派去啃最硬的骨头——西进咸阳,消灭大秦。结果,才到荥阳就给困住了。

这时,你倒是快去救他啊,但陈胜没有,坐看吴广被消灭。

陈胜唯一的“兄弟”就这样挂了。其他人呢?虽投靠陈胜,但心底是看不起这个泥腿子的。如果有实力,比如后来的刘邦,大家虽心里骂刘邦泥腿子,但还不得不依靠刘邦。刘邦自然也知道别人只是表面恭维自己,他无所谓。

因为刘邦知道,只有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韩信要挟他封假齐王时,他直接说,当什么假齐王,要当当真的,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韩信的背叛——此时的刘邦心里不爽至极,但他晓得其中的厉害所在。

陈胜表面强大,实际成了光杆司令,尤其是吴广死后,大家更看清楚陈胜的本质,凡是有点能力的,都纷纷自行称王:

领兵往东的葛婴部队,离开陈胜没多久,就把一个叫襄彊的楚怀王之后立为楚王,脱离陈胜的节制;

领兵向北的武臣,在拿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

率军北上攻打燕地的韩广也很快自封为燕王;

攻占魏地的周市魏咎立为魏王,自己当了魏国丞相;

田儋也自立为齐王。

我们知道,除了这么多自立的“王”,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比如项梁、刘邦、英布、彭越等人,也是奉陈胜为王的。

但是,这都是虚的,除非你继续有实力。

就这样,一时间,原本依附陈胜的人,在陈胜那里拿到粮草兵马及将令后,纷纷自立为王,和陈胜平起平坐了。而他唯一的兄弟吴广,被派去啃最硬的骨头,结果挂了。

陈胜成了孤家寡人,当秦朝派出章邯大军去陈县攻打他时,已经没谁来救他,结果被自己的车夫给杀死了——显而易见,这个车夫心底也是看不起陈胜的。

再看刘邦用的马夫是谁?夏侯婴!一起厮混的兄弟;护卫军是谁?樊哙!一起厮混的兄弟;搞后勤保障的是谁?萧何!还是一起厮混的兄弟。

当然,刘邦也拜了韩信为大将军,这可是外人。

是的,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光有一堆老兄弟还不行,还要能够吸纳新兄弟,扩大自己的“班底”。刘邦能力排众议用韩信,朱元璋知人善用常遇春,李世民收了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里也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把武将当做兄弟,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所以,韩信在最强大的时候,都没有背叛刘邦,对劝他自立为王的人说,当年刘邦与我同吃同寝,把我当兄弟,我不能负他!

一句话,只要放下面子,降低身段,待武将以兄弟,武将基本忠心耿耿跟定你。

对待文臣谋士,就更简单了,给足他们面子就够了,比如刘邦,如此一个粗人,对谁都骂骂咧咧,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先生。朱元璋也是这样,无论是对刘伯温,还是李善长,打天下的时候都是按“老师”之礼对待的。再比如李世民收服魏征,无非也就是给魏征面子,让他有了台阶下。

一句话,武将也好,文臣也罢,只要给足面子就够了。

总之,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干别的,最关键的是要先打造一支“核心”团队。因为核心团队是生存下去的基础,是走向胜利的必要条件,然后再加上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战略眼光、用人手段,以及天时人运等条件,才可能最终成功。

标签: 陈胜吴广,刘邦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后的英雄,随着他的战死,明朝也走向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传庭,崇祯,大明王朝,

    一提起大明王朝,就让人顿生感慨,它强大过,没落过,也传奇过。就如同书里所说,大明王朝虽然灭亡了,但却是最有骨气的王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大明王朝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最为衰弱的时刻,仍出现不少爱国将领,都曾为保住大明江山做出最后的努力,像卢象昇、袁崇焕、熊廷弼

  • 崇祯最后的擎天柱,卢象升一死,崇祯就毫无还手之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卢象升

    明末乱世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忠臣良将,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感动,有的令人悲愤,但更多的是令人惋惜。这其中就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是朝廷栋梁,把农民军打得落荒而逃,却最终英雄末路,战死沙场。他就是绰号“卢阎王”,崇祯皇帝钦封“总督天下兵”的一代名将卢象升。卢象升是江苏宜兴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二年十月,后金

  • 此人为吴国皇帝,处理郭嘉政务得心应手,对待子女却昏招频频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吴,孙权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但后来真正成为英雄的只有三个人,一是曹操,二是刘备,三是孙权。而在这三个人中,曹操、曹孟德历来被称之为奸雄,刘备、刘玄德则被称之为枭雄,唯有孙权、孙仲谋被冠以英雄之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多首词中就表达了对英雄孙仲谋的景仰,其中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这样写的:“

  • 玄武门兵变是怎么发生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玄武门兵变

    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有勇有谋,手下能人众多,建成、元吉对其相当忌惮,想找机会把他除掉。当时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

  •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帅哥, 你听说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嵇康,高长恭

    选中国古代的帅哥,是件很有趣的事。不过,大家的意见大概不容易得到一臻,必有争论,为了便于争论,首先应该对于什么是帅哥定一个标准,否则,争起来就会没完没了。应有男子汉气,这就如同美女应有女人味一样。这样,梅兰芳式的美男就只好割爱了。能够的上健美,当然好,但是,表面上儒雅,毫无咄咄逼人之势,而骨子里刚性

  • 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为什么不反抗或者逃跑?等着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和珅

    说起历史巨贪,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珅。一来他影视剧中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二来他所处的朝代清朝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度的朝代。和珅的敛财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连皇帝都得自叹弗如,因为他以一己之力所收敛的钱财赶超了一个国家的国库,如果生在现代,相信他必然是一个出色的商人。有人说,和珅就是乾

  • 国家为什么要把卫青和霍去病从教科书上删除呢?竟是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汉武帝

    前段时间,国家将卫青跟霍去病这两个历史人物从初中历史书上给删除了,这个政策一出来,立马引起了很大争议。现在很多人都不爱看书,唯一能够了解卫青跟霍去病这两人生平的地方就是这个历史书了。而且现在实行的是9年制义务教育,一旦删除,就意味着很多人以后都对这两个英雄没什么印象。那么我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

  • 唐朝为什么要设立“大都督”和“大都护”? 都有什么作用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世民

    唐朝的都督府,一般置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唐初规定,管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开元时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为下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1人(大都督府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

  • 汉武帝首创的一项制度,为什么让后宫妃子都害怕生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

    在帝制时代,关於皇位继承,曾经有过一项极为残忍的制度,此即是“立子杀母”。“立子杀母”制度在北魏时期尤为盛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立其子拓跋嗣为太子之后,便将拓跋嗣之母刘贵人赐死。而由于拓跋珪是北魏基业的奠定者,其实施过的政策自然会被其子孙奉为国策而遵循执行。故而,有很长一段时期内,北魏的后宫妃子都非

  • 清朝道光帝一生都很吝啬,但是却不知道他在这些地方的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道光

    在历史上,道光皇帝的名声好像不是很好,被嘲弄为吝啬、抠门、平庸的典型。但实际上,道光皇帝在内政上还是很有作为的,如果不是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道光在清代皇帝列表中一定属于中上等。清代皇帝对大臣的统御之术都非常成功,登基不久,道光就罢黜了嘉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同时,下令群臣切实言事,他说:“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