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初春,铁木真在鄂嫩河源的驻冬地树起九游白纛,隆重地召开忽里台,建国号为大蒙古国(;根据晃豁台部蒙力克之子,人称帖卜腾格里的神巫阔阔出的提议,加尊号称成吉思汗。
关于成吉思词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波斯史家剌失德丁说:“成是强大坚强的意思,成吉思是这个词的复数,它与哈剌契丹的伟大君主所戴的古儿汗称号是一个意思,都是强盛伟大的君主之意。使用“成”的复数是因为“成吉思比这个词更响亮”。南宋使臣赵珙以疑是之词记:“或曰成吉斯者,乃译语天赐二字也。近代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则认为,“成吉思”意为海洋。
从1196年破塔塔儿开始,经过多年的武力征服,成吉思汗削平了所有蒙古草原上的诸部落。按照蒙古征服者的认识,所有这些被征服的部落,都是成吉思汗的属民与奴隶,所有草原牧地都是他一家的领地。对于这个新的兀鲁思(领地一人民,转训而为国家),已不能利用旧有的部族组织来进行统治。成吉思汗于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领地授封制度。
授封是以千户制为基础进行的。它的性质与作为财产继承的忽必(qui)有所不同,它是成吉思汗根据功绩而授予属下的封赏(称莎余儿合勒恩赏)。以十进位制来部伍士卒,是我国北方游牧民实行的一种古老的组织形式。匈奴“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属于东胡的乌桓、鲜卑与柔然似乎最早并没有这种制度。东汉末,在辽东西、代北的三部乌桓“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
柔然也是“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这种以十进位部伍士卒的办法在突厥、回纥、契丹时代是否沿行,我们迄今仍无可信的根据。但在早期的女真人中,“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女真语猛安与蒙古语千(mingda)从读音上看,不无语源上的共同之处。
现有的资料表明:早在1206年以前,克烈部早已采行类似的组织形式。畏吾儿人伊埒库们实奇尔,“初以百夫长事王汗”。其子图卜巴哈后率其属二百户,投附于成吉思汗。在蒙古乞颜部中,合不勒之孙、“合丹把阿秃儿的长子拙术汗,是他的继承者。拙术汗曾带着自己的千人队同成吉思汗联合,被编入他的军队。”成吉思汗本人,至少在十三翼之战时,《史集》里就记有当他得知札木合会同诸部十三翼前来进攻时,便马上组织起自己的军队,通知所有联盟部落,“全体集合起来后,按照万、千百人点数,总共是十三个古列延”。
《元朝秘史》则记他在出征乃蛮前,“将自己军马数了,立千百户牌子头”,正是这样一支组织严密的军队,使成吉思汗能够力克群雄,完成统。建国之后,成吉思汗在旧有的基础上整齐和推广了千户制度,将所属部民全都按千百户制编制起来,总数屡增至九十五千户,分别委任他的亲信那可儿、功臣、驸马与亲属担任千户那颜。千户制度成为大蒙古国在草原地区进行统治的基本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