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辛弃疾:岳飞之后,大宋后继无人?与霍去病截然相反的一生

辛弃疾:岳飞之后,大宋后继无人?与霍去病截然相反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航说美食 访问量:394 更新时间:2024/1/18 18:35:06

在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不久,一个婴儿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宋土,他叫辛弃疾。他出生时并没有发生什么奇闻异事,没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也没有什么神人仙迹,只是在他年少时,祖父时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自从始祖辛维叶时由狄道迁居济南已经数代,辛氏族人世世代代生活仕宦于宋朝,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5月28日),靖康之变已过13年。

他的祖父辛赞在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只能在金朝做官。然而辛赞却一直希望能看到收复故土,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这时统治着淮水以北广大中原、华北地区的金国虽已日渐衰微,然而对宋作战的准备不但没有丝毫放松,反而在随时加紧;对于偏安一隅、积贫积弱的南宋政权依然是极大的威胁。

为了南控中原,北连辽左,1153年金主完颜亮将都城从东北会宁府迁往人民殷富,地杰人灵的燕京,此后数年金朝连续不断地向中原地区人民签兵征饷,积极对宋备战,人民对金的“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

1161年,辛弃疾21岁,金主完颜亮为实现自己“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妄想,发动南侵之役,亲率百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灭亡南宋,中原豪杰便趁此时金国国内空虚纷纷起义。

当时山东豪杰并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耿京,耿京是济南的一个农民,号称天平节度使;其次就是辛弃疾。

耿京的队伍因为接地气,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但一些官绅士族即便渴望回归大宋却仍徘徊观望,不肯去投身于耿京这位农民所领导的行列中,但辛弃疾却带领他所聚合的两千人率先投归耿京的旗下。

当时有个僧人叫义端,辛弃疾与义端来往密切,两人时常在一起谈论军事,辛弃疾听说义端也召集了一千多人马,就劝义端投奔耿京,将反金力量团结起来,但义端加入了耿京的队伍后却不甘久居人下,竟然将耿京的大印偷走,想要夺取起义军的指挥权。耿京大怒之下竟然先想到的是要将推荐义端的辛弃疾杀掉。

即使这样万般危急,辛弃疾并没有慌乱,他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抓不到耿京,到那时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盗印出逃后一定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军统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从此以后,耿京欣赏辛弃疾有勇有谋、气量宏大,更加看重辛弃疾。

起义军这边声势愈发浩大,整个金国局势也愈加混乱。

耿京等人率领的起义军在金朝内部的活动,让南侵的金军士兵人人自危,担心南宋久攻不下,背后又有起义军,若是前后夹击,金军不但无法灭亡南宋,也将无法北归,金军的士气低迷,金主完颜亮不得不依赖女真亲贵前去镇压起义,而金国皇帝本人在女真亲贵当中早就是“眼中钉肉中刺”。

这是因为金朝在建国初期的两场灭国之战,先后消灭了辽和北宋,但两场战争的目的却有很大不同。灭辽战争是立国之战。是为了自我立足、生存,而南侵宋朝的目的是掠夺财富,绍兴和议后名义上取得对南宋的宗主权、每年享用南宋进贡的大量白银和布料,况且中原繁华已让女真贵族十分满意,并不愿跟随皇帝南下进行统一战争。

完颜亮为了实现自己荡平大宋的妄想,只能不断打压反对南侵的女真贵族,当此危急之时重新赋予他们一定的兵权,依靠女真贵族平定叛乱,就将御驾亲征的完颜亮本人再度置于危险之中。

完颜亮进退两难之际,仍然坚持亲率大军先灭宋再北上,然而长江天堑让在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金兵望而却步,此时的完颜亮已经完全忘记了当日哥哥还是皇帝时酗酒弑杀,自己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将人逼上绝路必遭反噬的道理,迫令金军必须于三日内渡江南下,否则就“杀尽诸将”,将南侵金军诸将逼上绝路。

完颜亮不知道的是,此时他的弟弟完颜雍已在中都自立为帝,牢牢地将南侵金军将领的家眷把持在手中,完颜亮的亲信兵部尚书领神武军都总管完颜元宜、武胜军都总管徒单守素等反叛,思虑再三,不愿再同完颜亮南下,率兵围攻完颜亮寝帐,将完颜亮乱箭射死。完颜元宜一面派人去与南宋议和,一面便引军北还。

然而还是太晚了,完颜亮虽然已死,但金又有了新的国主,自然不能坐视起义军步步壮大。就在辛弃疾等人南下不久,起义军中有一名部将名叫张安国,被金人所收买,竟然将耿京密谋杀害,并且遣散了起义军大部,劫持另一部降了金人。辛弃疾与南宋朝廷接洽成功北返复命,抵达海州才得知这一消息,而此时张安国已被派去做济州(今山东巨野县)的知州。

辛弃疾怒火中烧,在海州召集了五十名义士,直奔济州于五万人众中将叛徒张安国擒获,捆于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并即带领他们南向急驰,一路上不敢喝水,不敢吃饭,直到过了淮水才敢稍作休息。

年轻的辛弃疾就这样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了祖父怀念已久的大宋,一到宋土,辛弃疾就被解除了武装,但此时的他也许并未多想。随着叛徒张安国在临安被当众斩首,辛弃疾也因此名声大噪。然而在热烈的喝彩与欢迎声的背后,他看到的是一双双冷漠、猜忌的目光。

果不其然,辛弃疾期待已久的大展拳脚的机会并未来临,朝廷以“归正人”的身份将辛弃疾派往江阴军去做签判,而他所率领的部众万余人,成了淮南各州县中的流民。

但辛弃疾并未因此放弃,他常利用上司举行宴席及祝寿的机会,宣传恢复中原,抗金救国的理想。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不久,宋孝宗受禅继位,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皇帝也无法避免,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报仇雪恨,收复失土,于是再度起用作为主战派代表的张浚主持军政,1163年进行了大宋南渡之后的第一次北伐,连克数城,皇帝下旨褒奖,开始一切都很顺利,结果稍有战功,将领之间就因为利益博弈导致不和,各自为战,致使宋军在符离惨败。

然而皇帝却对张浚说:“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汤思退见皇帝意志坚定,就暗中示意金国出兵两淮,迫使宋与金和谈,金国大军长驱直入突破两淮防线,长江天堑再度告急。

新皇帝刚烧起的火就这样被浇灭了,宋孝宗再度罢免张浚(jùn),并颁发罪己诏,汤思退被任命为右相,牵头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再度割让国土,同年八月张浚郁郁而终。

在主战派低迷之际,“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不顾官职低微,就宋金双方的和与战具体分析,写成论文十篇,奏陈给孝宗皇帝,这就是著名的《美芹十论》。

在论文中,他就宋金形势、南宋应以守为攻、抓紧时机进军恢复等事提出意见,并对克敌制胜的战略作了详尽、周密的规划。

比如要“出兵以攻人”,不要被动地“坐而待人之攻”;要进而战于敌人之地,不要退而战于自己之地。又比如出兵伐金应先从山东入手。山东民气劲勇,乐为内应,而金人在山东的军事布置又比较薄弱,故兵出山东,则山东指日可下,攻下山东则河朔必望风而震,进攻幽燕也便大有可能了。

1170年,虞允文任右相,虞允文曾于1161年在采石之战打败过金军,是一个少有的比较有朝气、敢作敢为的人。辛弃疾希望他能在抗金斗争中建立一番功业,便又写成九篇论文,名曰《九议》,陈献给虞允文。

《九议》的内容,除包括了美芹十论中的一些重要论点之外,还有:一,对敌斗争不要追求速度,并且要能接受暂时的失败,不要因小胜小败而轻易改变成算。二,应当尽可能利用敌方的弱点,扩大其内部的矛盾。三,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和生民的大业,不属于皇帝或宰相的私事,战与和都不能从个人的利益得失出发。

辛弃疾希望能借此南宋的当权人物,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把勇气和战斗情绪振作昂扬起来。然而不《十论》或《九议》,不管是在宋孝宗或虞允文那里,都没有换回辛弃疾所预期的反应,他们根本就不曾加以重视或者说不敢重视,辛弃疾毕生所追寻的恢复大计也自此被宋的最高统治者们置之不理。

并且因为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猜忌怀疑的目光始终在他身上缭绕不去,即使在他的才干谋略已经有所表见,并且在宋有较大的影响力时,却也只是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作了几任地方官,并未受到重用,一封封奏疏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眼看良机尽失、这正是“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从1172到1207年这三十五年内,辛弃疾先后两次在上饶和铅山赋闲二十余年,久居山林并未让他意志消沉,他无一日不思考国家的出路与民族的复兴,出则“搜罗万象”,入则“驰骋百家”,胸中遂也贮有万卷之富。

偶尔竹林溪水、乡野鸡鸣也能让他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放松“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水调歌头)”

但二十多年间恐怕他没有一刻将家国民生放下,他说:“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而此时被迫退隐的辛弃疾,只能把光复的期望寄托于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陈亮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他也时常想起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光,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d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ù)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原来少年有一天也会变老,人活着都会有遗憾,而更大的遗憾是带着遗憾慢慢变老,当年带着万人渡江归宋的毅然,变成了今日田间地头的一声叹息。

仅有的仕宦于外的时光,他的职务大多数是州郡的长官或某一路的监司。尽管当时许多人都替他感到委屈,认为他这是“大材小用”,然而,凡是辛弃疾仕履所及之地,不论为时久暂,在地方事业方面总都有一番兴建。他并未因为理想的搁置就消沉度日,他用尽心力做好每一任官,在仅有的权限之内争取为国家做更多的事。

振兴滁州,使“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荒陋之气一洗而空”、平定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叛乱,却并不仅限于镇压、而一再向朝廷阐明害农伤民、官逼民反的真相;并且多方筹措银两,为朝廷创置“飞虎军”平定盗贼,威震江南,却不夹带任何私货,飞虎军兵甲齐备、纪律严明,统帅离任后,飞虎军便不再听从统帅指挥,这也包括辛弃疾自己,后期南宋正规军不堪大用,地方军队纷纷建立,飞虎军作为代表,屡屡被调往前线战斗,声名显著。

但正是那句俗语:“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勇往直前,果决明快、屡有作为的辛弃疾也因为创立飞虎军被弹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竟被撤职。已经年过半百,当年渡江时带领万千兄弟立下克复中原的理想已成镜花水月,如今在地方官任上稍有建树就被调走,被罢免,辛弃疾难免有“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1203年,北宋明相韩琦的曾孙韩侂胄独揽军政大权,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他决意要再度北伐,建立一番功业,并也因此用了一些主战派人士,其中包括辛弃疾和陆游。辛弃疾本是为韩侂胄所极力排斥之人,这年夏天竟又被韩起用为浙江东路的安抚使。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然精神为之一振,因为不论韩侂胄是小人还是君子,压覆自己心头数十年的复国大计又有人提起了,克复中原便也有了希望,即使只是有希望。

1204年春初辛弃疾被皇帝召见,改命为镇江知府。当他被召见时,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送他:“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斾(pèi)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sōng)华。”(《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把他和管仲、萧何相比,劝他不要介意于过去的受排斥,而要勇往直前担当起克复中原的事业。

但深入了解针对韩侂胄等人的战略后,辛弃疾感觉到一丝不妙,他总觉得有些仓促,于是向皇帝阐明金国必乱必亡,但此时并不是最好时机。因而,他向宋宁宗和韩侂胄强调:为今之计不应草率发兵,目前重心应当是整军备战,而且把对金用兵的事委托给元老重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而这些工作,他必是当仁不让。

所以他到镇江上任之后,立即布置了军事进取的准备工作:先派遣人员深入金国,去侦察其兵马数目、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又赶做军装一万套,要在沿边各地招募土丁以应敌。

因此,辛弃疾做镇江知府还不满十五个月,北伐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便又被韩侂胄等人以“好色贪财”的罪名罢免。老而益壮,生气勃勃,而且自愿献身于抗金战线上的辛弃疾,终于明白对外妥协求和,对内横征暴敛,官员相互倾轧,当权者只知中饱私囊的朝廷是扶不起来的,再三推辞皇帝新的任命,不愿再出仕。

此后不久,韩侂胄派遣郭倬(zhuō)、皇甫斌等人率师伐金,不幸正如辛弃疾所担忧的,这次战役只换来一个惨败的结局,大宋北伐不成更遭反噬。1207年,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支撑危局,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当诏命到铅山时,他已病重,上书请辞。

大仇未复,大耻未雪,辛弃疾的平生志愿百无一酬,江南的风再也吹不过长江了,他躺在病床上仍大呼“杀贼!”“杀贼!”数声而止。他就那样带着对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沦陷在金人铁骑下中原地区的乡土和人民的同情,对醉生梦死的大宋指责和讽刺,溘然长逝。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辛弃疾写下这首词的地方,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写过一首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篇就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感慨朝代兴亡,目睹大江东去,有点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味道。而后面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则是突然豪气顿生,年少万兜鍪其实也是作者

  • 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描绘三胎家庭生活,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辛弃疾

    南宋铁血词人辛弃疾,晚年退居林下,写了一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用简朴、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村里的三胎家庭,一家五口欢乐和谐的生活场景。有人根据这首词中描绘的场景,判定词中的一家五口,写的就是辛弃疾与自己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真实生活场景。词末提到了“最喜小儿亡(亡通无)赖”,于是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小

  • 南宋一位冷门词人,词风豪放直追辛弃疾,却鲜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辛弃疾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若问南宋最完美的武将是谁,那答案一定一定是民族英雄岳飞。而要问南宋最完美的文臣是谁,可能就众说纷纭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众多文臣要选出个品行能力政绩俱佳的还真难找,尤其是在南宋那个奸佞横行的时代。但越是时势艰难,越能显现一个人的风骨和能力。南宋文臣中确有一人堪称完美

  • 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数不清的钱和姑娘

    历史人物编辑:贺诗庆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个有豪情壮志的英雄豪杰,比起写诗作词他更愿意提刀上马、冲锋陷阵,然而在南宋他得不到重用,一生命途坎坷,一腔热血,都付与一纸空文。抛开不得志的苦闷,辛弃疾的生活还算过得不错,有钱有房有美女。他有三个妻子,小妾就不用说了,光是有记录的就有6个之多,个个温柔可人,还各有所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

  • 辛弃疾性情流露的小令,千古同悲,其中一句家喻户晓

    历史人物编辑:咔咔奇摩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他被誉为“词中之龙”。然而,他原本的志向是要报效南宋朝廷,抗击金人,恢复旧河山。只是因为投降派的当道,这才让辛弃疾壮志难酬,只能做一闲散官员,也只能将满腔的抱负,化作词中的豪情,抒发那寥落的英雄气概。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东坡合称为“苏辛”。他的代表作《永遇乐

  • 辛弃疾:愁什么?人,生有处死有地,命运自有安排

    历史人物编辑:胡磊标签:辛弃疾

    每天学一点知识,让诗词走进生活欢迎关注槐序姑娘-01 | 随遇而安-电影《无姓之人》中,讲述了平行空间里,一个小男孩的两种人生际遇。没有哪种会更好,你总会留下一点遗憾。就像一个男人,用了一辈子去寻找完美的女人,最终他遇到了。但是他发现,和她在一起,自己才是最不完美的那部分,于是他更懊恼。《罗拉快跑》

  • 辛弃疾最经典的八句诗词,沉郁之中蕴藏着崇高!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是中国文坛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人称词中之龙。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

  • 辛弃疾竟武功了得金军听到他的名字都害怕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的美好生活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个留名千古的爱国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乎人人熟知。他也是一个武功高强胆识超绝的剑客,在抗金战场上,曾经让金军闻风丧胆。1161年,金主完颜亮兵变被杀,金国发生内乱,沦陷区的遗民借机起事,一时间英雄辈出,豪杰纷起。当时,22岁的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

  •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理想与现实纠缠,悲愤与无奈交织!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虽为文官,但高大威猛,曾率50人杀入5万金兵中,取人首级,却赋闲20余年,一生壮志难酬,林中还大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这首破阵子写尽了他只能以梦守边疆的赤诚悲凉。说起辛弃疾呢,我们都不陌生,他生在冀南,但当时冀南已经被金国占领,所以他的祖父是金朝的管吏。但是我们看辛弃疾的名字,弃疾两个字跟大

  • 辛弃疾——执着种了一辈子树,却从未见开花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辛弃疾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课本上的古诗词。好像几乎每一位诗人的标签都是爱国。当时不懂诗词中的含义,就是读着很押韵。老师常说,你们长大后就明白了。在这些古人中,有一位文人却是以武功出道的。他的诗词包罗万象,气势恢宏,被称为"词中之龙"。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一、词龙本色为将帅辛弃疾的一生,被时代洪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