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辛弃疾——执着种了一辈子树,却从未见开花

辛弃疾——执着种了一辈子树,却从未见开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袁军 访问量:1020 更新时间:2024/1/19 12:35:32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课本上的古诗词。好像几乎每一位诗人的标签都是爱国。当时不懂诗词中的含义,就是读着很押韵。老师常说,你们长大后就明白了。在这些古人中,有一位文人却是以武功出道的。他的诗词包罗万象,气势恢宏,被称为"词中之龙"。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一、词龙本色为将帅

辛弃疾的一生,被时代洪流所裹挟。他本想做像岳飞一样的名将,收复山河,直捣黄龙。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后世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词人。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那个时候的历城,是金占区。祖父给他起名"弃疾",是希望他身体健康,远离疾病。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霍去病,他曾北击匈奴,封狼居胥。这个弃疾不仅指身体上的弃疾,更是希望国家强壮起来,不受游牧民族的欺凌。希望他日后能像霍去病将军一样,驱逐鞑虏,恢复河山。

他的祖父一直希望有一天大宋旧臣可以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家园。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还我河山的想法在幼小的辛弃疾心中生根发芽。

他在少年的时候,拜蔡伯坚为师,他的同学叫党怀英,他们合称"辛党"。

当金国的完颜亮在采石矶被南宋著名的文人将领允文大败以后,金国就发生了动乱。中原的义士纷纷起义反抗金人的统治。

辛弃疾加入了耿京的义军中,做了义军的掌书记(类似于政委),为义军掌管文书、管理全军,劝耿京一起加入南宋,时年二十一岁。

当他前去和宋廷洽谈并归一事途中,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得到消息的辛弃疾义愤填膺,势要把叛徒绳之以法。亲自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叛徒几万人的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把他带到南京交给朝廷处置。

辛弃疾的果敢和组织能力,使金国和南宋两个阵营都为之震动。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时年二十五岁。

二、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如果按照这样的脉络发展下去,要么他成了文武双全的虞允文第二;要么成了"莫须有"的另一个岳飞。可是上天不按常理出牌,就是要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辛弃疾。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宋廷抗金坚信不疑,宋孝宗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使他充满了报国的热忱。他给朝廷上了很多抗金北伐的奏书,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朝廷却充耳不闻,选择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希望他能整顿治安,安定民心。然职位虽重,却不是他想要的。他不为名利和权势,要的是整个华夏大地不再被异族奴役。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四十岁时,因朝中主和派的诬陷,他被免去所有职务,从此归隐江西上饶,不问政事。这个年龄本该是一个男人施展自己抱负和才华的最优时间,却只能每天饮酒论诗,耕地种花。

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被朝廷喜欢。曾在《论盗贼札子》中表达过自己的无奈:"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虽然自己不能亲上战场,但是他心心念念着还是收复故国。他在给他的好友陈亮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平戎策换种树书

归隐上饶后,他修筑了自己的庄园,他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自己的家起名为"稼轩"。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很多关于田园的诗词:

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还有那首《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他少年时也曾是一个雄姿英发、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一个铁血战士啊(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如今却只能将平戎策换种树书(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心里不是滋味啊。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一展才华。用自己的壮志雄才来使君王和自己身前生后了无遗憾。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啊。

他还有机会吗?

公元1203年,宋廷用主战派的韩侂胄。已经年逾六旬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策略来为国家恢复奉献自己的力量,以慰残生。

然而不久后朝廷又重新启用主和派,愿望还是落了空。他曾登上了北固亭,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

廉颇曾经是赵国抗秦的主要将军。但是被小人陷害后,赵国一度陷入灭国的绝境。这时,赵王想起了年迈的廉颇将军。派人去问廉颇还能上战场吗?廉颇将军向来人说:我现在一天还能吃五顿饭,身体好得很。还能为母国奉献自己,重回疆场,抵抗秦人的入侵。当时的辛弃疾也是如此啊。

1207年,朝廷再次启用辛弃疾,令他速到首都赴任。已经身患重病的辛弃疾卧床不起,终于在遗憾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时年六十八岁。临终时,他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结语

他曾亲手种了很多树。从塞北种到江南,从少年种到白头。一生矢志不渝,为收复山河而呕心沥血,然而世事不可能尽如人意的。

宋金的时势、朝廷的倾向、他自己的性格都使他满腹才华无法一展,只能化为手下笔中的诗词。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原本想要做一代战神的他在命运的安排下做了一代词中之龙。

他自己的一生绚烂多姿,除了家国大事之外。他勤劳种田,奋力读书。他曾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幸运,他找到了那个人。

但是,终其一生,他却没能找到那个可以给他机会实现愿望的朝廷和明君。诚然,这两者都不在灯火阑珊处。他要的不是偏安一隅,也不是勤勉耕田,他要的是吹角连营和还我河山。

他执着地种了一生保家卫国之树,却从未开花。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南宋重文轻武,为何将才华出众的辛弃疾弃雪藏?答案在破阵子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回忆起当初刚刚起兵的日子,辛弃疾的内心还是充满了波澜壮阔。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堪称词中之龙,其文风与苏东坡类似,所以合称为苏辛,是豪放派代表人

  • 从这里读懂辛弃疾:一个报国无门的词坛飞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辛弃疾

    11162年,山东济州五万人的金兵大营,篝火映川,笳鼓悲鸣。主营内正自灯红酒绿,隐隐一阵牛羊膻腥之气。正在此时,传令兵匆匆赶来跪禀道:“大人,营外有故人来访,说有紧急军情相告!”听说有军情,张安国从几个金将下首打着酒嗝,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刚走到营门,只见一个高大威猛的人策马而来。来人相貌,有词赞曰:

  • 爱国诗人辛弃疾,命途多舛,为何颠沛一生都没能完成抱负?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辛弃疾

    爱国诗人辛弃疾,命途多舛,为何颠沛一生都没能完成抱负?辛弃疾是南宋的一个爱国人士,作为文人,更多的了解是辛弃疾的文艺作品,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收复失地,打败金国。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 才华横溢的辛弃疾,为何却活成人们害怕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辛弃疾

    对于辛弃疾,我更愿意把他当做一个词人看待,而不是一个将军,实际上辛弃疾也并不是什么将军,年轻时和金国人打了几仗,跑到南方宋高宗治理下的世界,从此就和金戈铁马无缘了。某个时刻发现,其实特别害怕活成辛弃疾这种样子。因为他的经历就像绝大多数人的一个生活缩影:青年时天资纵横,才情绝艳,更有青云之志;中年时失

  • 相思成痴有多苦?辛弃疾凄美之作,三问三答,写尽世间最真的相思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辛弃疾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文人大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诗仙”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剑术也颇为高明,曾经还做过一段时间佩剑四处溜达的游侠儿。但是要说真正的文武双全,宋代辛弃疾当属魁首。辛弃疾词风豪放,是宋词豪放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词作领域造诣极高,被称为“词中之龙”。而在沙

  • 被低估的网络电影,《辛弃疾1162》还原英雄事迹,谢苗、南笙主演

    历史人物编辑:刘阳的喵喵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1162》诚大家所见,这是一部网络大电影,不过,如果细细品味之下,这部电影很有可能是网络大电影中今年的一匹黑马。该片的制作成品仅1500万,细看之下,照比《三国之见龙卸甲》、《天将雄狮》等同一类型电影要好上不少,剧情明晰,人物事迹没做过多改编,战斗场面下了功夫,豆瓣评分也是高出其他院线同类电

  • 从被父亲遗弃到建立帝国,辛弃疾无不感怀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辛弃疾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建宋,拥有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就此灭亡,代之而起的是国力强盛的宋朝。刘裕想不到的是他建立的国号竟然这么受欢迎,540年后一个姓赵的武将也建立起一个宋朝,而且后人比较认可的是赵氏王朝。提及宋朝,人们首先会想起“刑不上大夫”的两宋王朝,而不是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国宋朝。巧合的是赵

  • 文武全才辛弃疾:历史上最牛的落榜生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辛弃疾

    这一天,在金国的都城中都(北京)。此刻,有一个少年显示出一脸的落寞与气愤。他刚刚得知消息,自己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落榜了!巨大的失落感,让这个少年做了一件旁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参军了。20岁参军不算什么坏事。问题的关键是他参加的是抗金义军。基于这股恨意,他亲自率两千义军参加了反金斗争。又过了一年,他21

  • 辛弃疾遥望北方,回忆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少年郎

    历史人物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辛弃疾

    公元1207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登上他经常站立的山峰,遥望北方。此时的他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驰骋疆场,恢复中原,是他一生未了的夙愿。回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二十三岁。那一年,他手持金戈,足跨铁马,气吞万里。公元1162年,距离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

  • 康熙曾经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打仗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辛弃疾

    科举考试是古代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平民百姓和有钱有势的子弟都可以参加,摒弃了古代地位决定一切的习惯,因此出身寒门的都十年苦读,只盼着有朝一日可以高中,金榜题名,再也不用过以前过得这么清贫的生活了。康熙皇帝曾想试试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改名换姓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摘得了探花的头衔,虽然不是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