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震旦说 访问量:900 更新时间:2024/1/17 19:55:58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以变法出名。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成为了著名的改革家。其实,王安石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丰神远韵,含蓄深沉,被称为“王荆公体”。即便是词作,也被认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这样的全才,当然是在赞美声中生活的。然而,在当时,他也受到一个人的戏谑,这就是更为妖孽的苏轼。单论文学上的地位,王安石能站在有宋一朝的前排,苏轼则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金字塔尖的风流人物。而且,苏轼更为年轻,思维灵活,更让王安石招架不住。

双方在文学探讨上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王安石屈尊拜访官位低一些的苏轼,就闹得非常不愉快。当时,苏轼正在与人谈论《字说》,这本书恰好是王安石的新作,当然令王安石非常高兴。王安石得意洋洋地表示,这本书就是为了纠正《说文解字》而写的,是为天下读书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安石还举例说明,就以“坡”和“笃”两个字而言,许慎说是形声,但他认为坡就是土之皮,笃就是用竹鞭马,所以显然应该是会意字。王安石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津津有味,当场点赞。

然而,苏轼却阴阳怪气起来:“照你的解释,‘滑’是水的骨头,‘笑’是以竹鞭犬,这能说得通吗?”他刚说完,气氛马上变了。听众们哗然大笑,场面一度尴尬而失控。

其实,这次真的是苏轼无理取闹。哪个字是形声,哪个字是会意,应该具体分析,而不是一股脑生搬硬套。只不过,苏轼才思敏捷,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及时应对,落了下风。他气得吹胡子瞪眼,拂袖而去,让这次会面不欢而散。

苏轼对于王安石的揶揄,还出现过很多次,各种野史逸闻中屡有记载。他这么做,肯定不是文人相轻,一方面是豪放不羁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两人的政治主张所决定的。苏轼虽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但基本上还是偏向于保守派的。所以,观念不同,也容易斗气。

王安石为人老成,对苏轼也非常佩服,他评价苏轼“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但是,苏轼对王安石的种种行为,说明他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并不以为意。只是,当苏轼看到王安石的这首诗时,才发生了改变:

《寄蔡氏女子二首》其一:建业东郭,望城西堠。千嶂承宇,百泉绕溜。青遥遥兮纚属,绿宛宛兮横逼。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兰馥兮众植,竹娟兮常茂。柳蔫绵兮含姿,松偃蹇兮献秀。鸟跂兮下上,鱼跳兮左右。顾我兮适我,有斑兮伏兽。感时物兮念汝,迟汝归兮携幼。

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楚辞版的《常回家看看》。它说的是王安石在罢相之后,退隐山林,在金陵建了房子,就叮嘱自己的女儿女婿要带上外孙一起,常回家看看。《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拿着这首诗给苏轼看了之后,苏轼十分佩服地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

楚辞的句式,从古到今都有无数人模仿,屡见不鲜。但能谈到与《离骚》沾边,可见王安石的功力之高。听了苏轼的评价,他自己也很得意:“不瞒你说,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

当然,小珏认为,苏轼态度的改变也与两人的经历有关。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已经灰心丧气在金陵生活。苏轼也因为“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王安石也振臂高呼,向皇帝进言不能杀贤士。所以,苏轼在金陵再次看到王安石,应该是充满感激的。而且,双方毕竟都是顶尖文人,惺惺相惜。所以,王安石去世的时候,苏轼给予了高度评价: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很多读者私信问小珏,如何能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唐诗习惯,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小珏也不是教育专家,但我们现在有专家啊。推荐一套书籍,涵盖唐诗宋词元曲,特别有纳兰性德李清照李煜仓央嘉措的经典诗集,一共十本书,一次投资拥有多部经典。讲解唯美,通俗易懂,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合适。不管什么时代,多读点书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平台与商家搞活动,一套10册才149元,每本不到15元,从我这里进入领券还能减10元,链接奉上。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王安石有后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安石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

  • 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主持变法,为何闹得不欢而散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是北宋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对宋朝的国运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变法之初,宋神宗安排的掌舵人并不只有王安石,还有另一位宰相陈升之。这位陈升之的地位在王安石之上,是当时的首相,而王安石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可由于两人对变法的政见出现异议,最终闹得不欢而散。陈升

  • 王安石变法效果显著,司马光为何一心要废除新法?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王安石

    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宋神宗、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从总体上讲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改革派主将章惇为维护改革成果进行斗争时,保守派内部对如何废除新法,也产生了分歧和争论首先提出不同意见的是范百禄,“司马光之始议差役”,他对司马光“曰:熙宁免役法行,百禄为咸平

  •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安石

    前言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期,北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问题。北宋的财政收入日益萎缩,官僚贪污腐败,士族豪强日益嚣

  • 王安石诗中写了一件事,苏轼说不可能,后看见一物,这才心服口服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王安石

    苏东坡二十岁时在汴京考场一举成名,年少得意。据《诚斋诗话》等史料记载,欧阳修赞叹他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甚至还说,“我应该退避一下,好让他出头。”宋仁宗赵祯很欣赏苏东坡和苏辙兄弟,说他们都有宰相的才能;宋神宗赵顼更是喜爱苏轼的文章,读起来废寝忘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既然

  • 辛弃疾为什么被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他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论史阁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被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应该是某位爱看港台电影的“热血”青年,突发奇想的结果吧。不过,这位热血青年还的确有点历史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弃疾还真是无愧于“大宋第一古惑仔”的称号,确实有过人之处,厉害的很。“古惑仔”,原本是一个贬义词,指那些狡猾精明的痞子、小混混之流。但是,在《古惑仔》电影

  • 辛弃疾:岳飞之后,大宋后继无人?与霍去病截然相反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小航说美食标签:辛弃疾

    在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不久,一个婴儿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宋土,他叫辛弃疾。他出生时并没有发生什么奇闻异事,没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也没有什么神人仙迹,只是在他年少时,祖父时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自从始祖辛维叶时由狄道迁居济南已经数代,辛氏族人世世代代生活仕宦于宋朝,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5月

  • 辛弃疾写下这首词的地方,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写过一首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篇就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感慨朝代兴亡,目睹大江东去,有点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味道。而后面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则是突然豪气顿生,年少万兜鍪其实也是作者

  • 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描绘三胎家庭生活,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辛弃疾

    南宋铁血词人辛弃疾,晚年退居林下,写了一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用简朴、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村里的三胎家庭,一家五口欢乐和谐的生活场景。有人根据这首词中描绘的场景,判定词中的一家五口,写的就是辛弃疾与自己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真实生活场景。词末提到了“最喜小儿亡(亡通无)赖”,于是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小

  • 南宋一位冷门词人,词风豪放直追辛弃疾,却鲜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辛弃疾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若问南宋最完美的武将是谁,那答案一定一定是民族英雄岳飞。而要问南宋最完美的文臣是谁,可能就众说纷纭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众多文臣要选出个品行能力政绩俱佳的还真难找,尤其是在南宋那个奸佞横行的时代。但越是时势艰难,越能显现一个人的风骨和能力。南宋文臣中确有一人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