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辛弃疾遥望北方,回忆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少年郎

辛弃疾遥望北方,回忆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少年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零点历史说 访问量:2469 更新时间:2024/1/20 11:32:30

公元1207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登上他经常站立的山峰,遥望北方。此时的他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驰骋疆场,恢复中原,是他一生未了的夙愿。回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二十三岁。那一年,他手持金戈,足跨铁马,气吞万里。

公元1162年,距离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帐外有5万金兵驻扎,宴会已经进入到了高潮。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跃马挥枪,来到金兵营帐之外,声称要见张安国。等张安国出来,没等有所反应,便被一把拎起扔到了马背上。等金兵反应过来时,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人马汇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辛弃疾平时以英雄自诩,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收复中原。而这种伴随了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和抱负,都与他年少时的经历有关。

在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宋金之间又再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战场上,正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朝廷却打算见好就收。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赵构答应同金国议和,称臣赔款额外,还送上了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于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又讨来了临时的安宁。

然而,在南宋偏安一隅时,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金人占领区,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而时有发生,辛弃疾就成长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

后来,在辛弃疾关于北方成长时期的记忆里,有一个老头儿的形象经常出现,这个老头儿就是他的祖父辛赞。由于父母早逝,辛弃疾由祖父抚养长大。受族众所累,皇室南度时,辛赞没有举家南迁,仍旧留在北方。虽然在金朝为官,但在辛赞的内心深处,始终做着反正的打算,他在等待一个起义抗金的时机。

为了激励子孙不忘宋金之间的仇恨,闲暇的时候辛赞会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河山,告诉他哪些地方曾经做过战场,哪些地方可做起事的凭借。除了培养武学,祖父还特意请来名师刘瞻为辛弃疾教授学业。就这样,在祖父和老师的双重教导下,辛弃疾无论文采武略,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公元1154年,15岁的辛弃疾因在乡试中选,得到了去金朝首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与其他学子不同,他对自己能否考中并不关心,或者他压根儿希望自己考不上,而去往金国首都,他有着更为重要的任务。这次考试,辛弃疾果然落榜。三年后,他又再次以科考之名前往燕京。正是这两次007式的任务执行,让辛弃疾对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还有部队的调动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后来,正是根据这些资料,他写出了自己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并由此养成了重视情报工作的习惯,以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辛弃疾对宋金之间的战争,常常有未卜先知的看法。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大规模南侵,打算百天之内灭掉南宋。金人各种名目的烧杀抢掠,进一步燃起了民间的怨愤。中原的豪杰义士纷纷举兵反抗,其中声势浩大的是山东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人数一度壮大到20多万。面对风起云涌的局势,一直要收复中原的辛弃疾热血沸腾,他在家乡召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了耿京。耿京十分器重辛弃疾,让他在军中担任长书一职,将大印交给他保管。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辛弃疾在耿京军中陷入了信任危机。有一位叫做义端的僧人朋友,随他一起加入了耿京的义军。但是辛弃疾没有料到,义端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有一天,义端竟然偷偷地跑了,而且还顺手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面对耿京的暴怒,辛弃疾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擒拿义端归案,否则甘受军法处置。义端偷取了大印,给辛弃疾带来麻烦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展示自己武力的机会。

在通往金营的必经之路上,辛弃疾截住了义端,面对杀气腾腾的辛弃疾,义端跪地求饶,并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面对求饶,辛弃疾不为所动,搜出大印,一剑砍杀了义端。这次事件让辛弃疾在起义军中名声大振。从此,耿京对他也是刮目相看。就在但就在辛弃疾崭露头脚的时候,起义军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而辛弃疾的命运也将迎来巨大转折。

当时的金人为了巩固自己管辖范围的社会稳定,对于起义军采取怀柔政策:只要归顺,便既往不咎,还分封良田。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耿京起义军的生存日益艰难。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耿京采纳了投奔南宋朝廷联合抗金的建议,并委派他去南宋接洽。

辛弃疾一行11人到达了健康。巧合的是,宋高宗正在这里视察工作。就这样,生平第一次踏足南宋的辛弃疾直接见到了最高统治者。面对意外归顺的臣子,宋高宗十分高兴。一场皆大欢喜的赏赐后,辛弃疾带着朝廷的文书和任命准备返回山东。就在返乡的途中,他得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辛弃疾身上的热血再次燃烧起来,他拍案而起,立即招募了50兵勇,直奔济州去捉拿叛徒张安国。

50人对5万金兵,历史的细节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件事被写进了《宋史》,为辛弃疾的传记添上了最富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

公元1162年,23岁的英雄带着传奇式的开场,正式踏入了南宋的政治中心。而在北方的这段峥嵘岁月,也成了辛弃疾一生中最快乐、最灿烂的记忆。

晚年的辛弃疾回忆起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写下了一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康熙曾经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打仗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辛弃疾

    科举考试是古代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平民百姓和有钱有势的子弟都可以参加,摒弃了古代地位决定一切的习惯,因此出身寒门的都十年苦读,只盼着有朝一日可以高中,金榜题名,再也不用过以前过得这么清贫的生活了。康熙皇帝曾想试试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改名换姓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摘得了探花的头衔,虽然不是第一名,

  •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故楼”,伴随着辛弃疾的名句,这座包含着历史兴衰与无限情怀的被鼓楼跃然纸上。北固楼位于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固山横枕大江,地势险峻,风景奇秀。在古代,它是沟通南北的桥梁,亦是分裂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秀丽的自感受着属于他们的师弟印记,也在这里谱写下一篇篇回

  • 辛弃疾一首《鹧鸪天》,道尽了离别之苦,也让人看透了世事的艰难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辛弃疾

    自古以来,离别之情总是让人伤感不已,眼看着亲朋好友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总会令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辛酸。在古代有许多文人,都把这种感情转化成了文字,写就了一首又一首催人泪下的诗词。辛弃疾这一首《鹧鸪天》就是如此,不仅道尽了离别之苦,也让人看透了世事的艰难。这首宋词写的非常有水平,将文字用到了无比精炼的地步

  • 金戈铁马辛弃疾,豪情万丈宋词人!一代“词坛飞将”!

    历史人物编辑:张少方标签: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集英雄色彩和文学天才于一身的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词坛飞将”,同时他也是南

  • 辛弃疾一心想要北伐,南宋皇帝为何不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辛弃疾

    宋朝自从靖康之变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衰弱的阶段,北宋灭亡而南宋迟迟没有建立。当时的康王赵构跑到南方建立的南宋,但是他却没有心思北伐,把最后光复北宋的机会都给错过了,岳飞成为了他和金国议和的牺牲品。而到了50年之后,重新出现的一位和岳飞相似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辛弃疾,却一直没有受到宋朝皇帝的待见,这是为什

  • 最美元宵节宋词,千古流传,辛弃疾唯美古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辛弃疾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白话】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

  • 此人得到了辛弃疾最有名的一首词,中了状元,却还告诉皇帝要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豪放词。要说最出名的一首,恐怕就是下面这首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中的“醉里挑灯看剑”可以说是辛弃疾留下的最经典形象,何其霸

  • 辛弃疾的词,为何如此动人心魄?只因他与众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辛弃疾

    说起我国古代文化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唐朝和宋朝了,唐朝鼓励写诗,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为后人所赞扬流传。相比起诗句,我相信更多的人更喜欢词,因为词给人感觉更委婉,回味无穷。说起宋词,很多人就会提到自己比较欣赏的词人,比如李清照,辛弃疾等等。而辛弃疾身份有所不同,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豪放派代表词人,更是一

  • 辛弃疾与党怀英:家国面前无情谊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辛弃疾

    齐鲁之地多才俊,圣人之乡,历来文人雅士辈出。然大宋朝重文轻武,北朝大金屡屡南下攻宋,宋不可挡。绍兴二十六年,山东已尽归大金二十余载。齐鲁大学士刘瞻于毫州柳湖边开设柳湖书院,门下青年才俊众多,他们或堂上论道,或湖边纵马,屡屡引得世人称道。这其中以世杰,幼安二人最为人们所推崇。那年世杰二十,幼安十六。世

  • 苏轼PK辛弃疾,2首《西江月》,背景相似,谁的境界更高?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历史标签:辛弃疾

    要是在宋朝的词坛中,挑选一位能够和苏轼相提并论的词人,小编觉得非辛弃疾莫属。对苏轼来讲,写文是他的毕生所爱,他所创作的诗有将近3000首,词有350多首;于辛弃疾而言,闲居时最大的乐趣是写词,他一生所创作的词有600多首。他们两个也是既能婉约又可以豪放的词人,世人对两个人各有喜爱。这次小编要和大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