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武全才辛弃疾:历史上最牛的落榜生

文武全才辛弃疾:历史上最牛的落榜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倾文史轩 访问量:4756 更新时间:2024/1/20 10:50:27

这一天,在金国的都城中都(北京)。

此刻,有一个少年显示出一脸的落寞与气愤。他刚刚得知消息,自己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落榜了!

巨大的失落感,让这个少年做了一件旁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参军了。

20岁参军不算什么坏事。问题的关键是他参加的是抗金义军。基于这股恨意,他亲自率两千义军参加了反金斗争。

又过了一年,他21岁,率领了50个人的敢死队冲进金国5万人的兵营,生擒了叛徒将领张安国,并且一路押送到南宋的建康行营斩首示众。

这还不算,此后的人生,他几乎是与金国对上了。

凡是能消灭金国的法子他都尝试做了个遍,到临死的时候还大呼“杀贼!杀贼!”

他就是辛弃疾,历史上最牛逼的落榜生。

1140年5月28日的济南城,一片祥和。

这天,山东济南的夜空忽地闪过一道闪电。

哇的一声啼哭,一个新的生命就是降落。

这个孩子就是辛弃疾。

少年的辛弃疾有多厉害,历史没怎么记载。

真正让他走上历史舞台的除了高考落榜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是他的一次追杀。

李白一样,辛弃疾也是武林高手,剑法高强。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攻宋,后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遗民趁机发动起义。刚刚高考失利的辛弃疾也拉了一支二千余人的队伍,加入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

辛弃疾一块加入耿京义军的还有一名叫作义端的僧人,他是辛弃疾的朋友。

战事进行到一半。

义端害怕,中途叛变了。

按说你爱惜自己的小命投降敌人顶多算没有爱国之心,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问题的关键是义端不仅没有爱国之心,还没有朋友之义。

逃走之时,还顺手偷走了抗金义军的印信。(“窃印以逃”)。

这是一等一的大事,没了帅印,还打屁的仗。为此主帅耿京“大怒,欲杀弃疾”。

辛弃疾淡定地说:“给我三天时间。我让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渣把印信交出来。”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辛弃疾出发了。

他料定义端必投奔金帅,沿着义端的轨迹一路追了下去。

两天两夜,辛弃疾没有合眼,终于在第三天的早上,在济南的郊区追上了义端。

当时的义端正在骑马,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

“对不起,我不能饶恕一个叛徒。”说完,只见剑光一闪,和尚人头落地。

这次白夜追凶的表现给主帅耿京留下极好的印象,决定留下这个年轻人。

这个决定十分的正确。

因为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大事都离不开这个年轻人的身影。

那游龙一般的剑法,果敢而沉稳的性格,一肚子过人的才华,正是南宋最需要的人才。

这一年,敌人内部不和,一把手完颜亮竟被部下糊里糊涂的给干掉了,没了主帅,再厉害的敌人,也不过是惊弓之鸟。

敌人开始向北撤退。

很显然,这是一次机会。

辛弃疾当夜就表示,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来一次大反攻。

怎么着也该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耿京很赞同这个主意,但义军力量并不强大,按照耿京的意思得先与朝廷取得联系,有个帮衬也好。

“取得联系这个任务耿京交给了辛弃疾。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稳妥的建议,辛弃疾一口答应。

兵贵神速,当夜辛弃疾和战友贾瑞就出发了,一路坐高铁从山东赶往南宋都城临安。

一切都很顺利,对于这样的好事皇帝当然高兴,满口答应了辛弃疾的要求。

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让辛弃疾带委任状潜回金国,召耿京归宋。

眼看任务圆满结束,辛弃疾不敢多留,带着贾瑞就开始返航。

刚上路,义军队伍里出了大事,老大耿京在海州被叛将张安国给杀了。

这样的戏码,电视上每天都要上演个上百遍,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

搞大事就得冒风险。

有人喜欢风险,有人却怕风险。

叛徒张安国就是个怕风险的人,在他看来南宋就好比是一只温顺的兔子,看起来是不错,却没什么攻击力,性命随时都会丢。

而金国根本就是一头狼,凶狠,野蛮,在乱世,这样的老大才有前途,性命才能得到保全。

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跟着金国一起干。

见老大,总不能空手。

他把目光落在了耿京的身上,趁着对方睡大觉的时候,将其乱刀砍死。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义军内部人心涣散。

此时情况不明,作为老大的心腹,最应该做的是躲起来,待事情过了再图谋大事。

但辛弃疾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老大被人杀了,哪有不报仇的道理。

有人说:“叛徒实力强大,不好杀啊。”

辛弃疾说:“没关系,人多反而不好办事,我只要五十个不怕死的人跟着我就行。”

这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勇。

正是南宋最缺的精神。

这一腔热血立即感染了不少人,当下有五十个不怕死的将士从队伍里走了出来。

“报仇在此一举!”说完,返身上马,领着50名骑兵夜袭金营。

当夜,50个组建的敢死队宛如一道旋风,迅速席卷金国大营。

辛弃疾一马当先,于数万敌人中,生擒了叛徒将领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将其押至南宋的建康行营斩首示众。

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

此战不亚于赵子龙单骑救主,自此辛同学名扬天下。

但辛同学不知道的是,这一战成了他一生难以洗掉翻越的污点。

多年后,辛同学担任过知府、提刑使、安抚使等职,这股尚侠任气、心狠手辣的做事风格直接成了他一生的短板。

如他任湖北安抚使时,“得贼辄杀,不复穷究,奸盗屏迹”。也因此落下“好杀”之名,以致有台谏官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但能理解的人很少,也许只有陈亮

但这样的人毕竟太少。

朝廷出了这样一个少年英才,朝廷该高兴才是,但南宋的朝廷却多了几分担忧。

他们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岳飞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所以他们对这个浑身充满侠气的少年如何用,朝廷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主张武用,好收拾山河。反对的人却不少。

朝廷已经杀了一个岳飞,难道还要再杀一个辛弃疾么?

商议的结果,改武用文。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这个职位是个文职官员。

这是他第一个被朝廷认可的职务。

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他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干,朝廷一定会知道他的才干,等时机成熟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再是梦想。

但他错了,从杀了岳飞的那天起,南宋的脊梁骨就没有直起来过。

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门前的一亩三分地。

这种风气让辛弃疾很担心,他开始频繁的上书提意见,尽管这些奏折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奏折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当然不是他的理想。

他想跨上战马,他想做岳飞,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但这一切都是他想。

朝廷似乎很怕他,频繁的给他调职位。

虽然这些职位上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他开始写词,将满腔激情、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一切不满的恼骚,全都诉说了出来。

这些当然不能让朝廷满意,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

英雄不好当啊。

我还能当英雄么?

这是他一次一次内心深处的疑问。

但没人给他答案。

他只能自问自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由于长期散发不合时宜的言论,他受弹劾,官职被罢,身心疲惫的他只能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他以为,这一生也许就该这样过去了。

但老天却给了他一次机会。

公元(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想起了那个率军冲入敌营的少年。

他立即派人找到了辛弃疾。

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一次难得的机会。

等待了多年的辛弃疾坐在马背上,忍不住吐了口气,理想虽然来得慢,但总算来了。

这一次,他信心十足,在晋见宋宁宗,他信誓旦旦的说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为了鼓舞自己,他登临北固亭,缅怀英雄,发出了人生中最雄壮的英雄之气。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虽然我老了,但我依旧在作战。

我依旧想做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

老天的残忍在于轻易的给了你一切,又轻易地把他夺走。

辛弃疾良好的状态,让那些胆小怕事的官员开始担心了,他们很清楚这个老头的实力。

他们开始散播辛弃疾不利的言论。

朝廷主站的决心并不大,在各种言论的散播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

这些都是文职。

目的很明确,弃武从文。

这些伎俩,辛弃疾心知肚明,多次辞免。

这一辞就是四年。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辛弃疾大喜,多年的理想似乎就要实现了。

但他忘记了,他已经六十八岁。

迅速老去的身体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他已病重卧床不起,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失望,迅速让他老去。

开禧三年(1207年)的九月初十(10月3日),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辛弃疾彻底的离开人世。

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一个有理想的英雄,就算死,也依旧要高喊杀贼!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辛弃疾遥望北方,回忆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少年郎

    历史人物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辛弃疾

    公元1207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登上他经常站立的山峰,遥望北方。此时的他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驰骋疆场,恢复中原,是他一生未了的夙愿。回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二十三岁。那一年,他手持金戈,足跨铁马,气吞万里。公元1162年,距离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

  • 康熙曾经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打仗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辛弃疾

    科举考试是古代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平民百姓和有钱有势的子弟都可以参加,摒弃了古代地位决定一切的习惯,因此出身寒门的都十年苦读,只盼着有朝一日可以高中,金榜题名,再也不用过以前过得这么清贫的生活了。康熙皇帝曾想试试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改名换姓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摘得了探花的头衔,虽然不是第一名,

  •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故楼”,伴随着辛弃疾的名句,这座包含着历史兴衰与无限情怀的被鼓楼跃然纸上。北固楼位于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固山横枕大江,地势险峻,风景奇秀。在古代,它是沟通南北的桥梁,亦是分裂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秀丽的自感受着属于他们的师弟印记,也在这里谱写下一篇篇回

  • 辛弃疾一首《鹧鸪天》,道尽了离别之苦,也让人看透了世事的艰难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辛弃疾

    自古以来,离别之情总是让人伤感不已,眼看着亲朋好友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总会令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辛酸。在古代有许多文人,都把这种感情转化成了文字,写就了一首又一首催人泪下的诗词。辛弃疾这一首《鹧鸪天》就是如此,不仅道尽了离别之苦,也让人看透了世事的艰难。这首宋词写的非常有水平,将文字用到了无比精炼的地步

  • 金戈铁马辛弃疾,豪情万丈宋词人!一代“词坛飞将”!

    历史人物编辑:张少方标签: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集英雄色彩和文学天才于一身的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词坛飞将”,同时他也是南

  • 辛弃疾一心想要北伐,南宋皇帝为何不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辛弃疾

    宋朝自从靖康之变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衰弱的阶段,北宋灭亡而南宋迟迟没有建立。当时的康王赵构跑到南方建立的南宋,但是他却没有心思北伐,把最后光复北宋的机会都给错过了,岳飞成为了他和金国议和的牺牲品。而到了50年之后,重新出现的一位和岳飞相似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辛弃疾,却一直没有受到宋朝皇帝的待见,这是为什

  • 最美元宵节宋词,千古流传,辛弃疾唯美古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辛弃疾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白话】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

  • 此人得到了辛弃疾最有名的一首词,中了状元,却还告诉皇帝要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豪放词。要说最出名的一首,恐怕就是下面这首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中的“醉里挑灯看剑”可以说是辛弃疾留下的最经典形象,何其霸

  • 辛弃疾的词,为何如此动人心魄?只因他与众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辛弃疾

    说起我国古代文化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唐朝和宋朝了,唐朝鼓励写诗,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为后人所赞扬流传。相比起诗句,我相信更多的人更喜欢词,因为词给人感觉更委婉,回味无穷。说起宋词,很多人就会提到自己比较欣赏的词人,比如李清照,辛弃疾等等。而辛弃疾身份有所不同,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豪放派代表词人,更是一

  • 辛弃疾与党怀英:家国面前无情谊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辛弃疾

    齐鲁之地多才俊,圣人之乡,历来文人雅士辈出。然大宋朝重文轻武,北朝大金屡屡南下攻宋,宋不可挡。绍兴二十六年,山东已尽归大金二十余载。齐鲁大学士刘瞻于毫州柳湖边开设柳湖书院,门下青年才俊众多,他们或堂上论道,或湖边纵马,屡屡引得世人称道。这其中以世杰,幼安二人最为人们所推崇。那年世杰二十,幼安十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