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五朝古都,历史给这座城市沉淀的人文底蕴,却不曾改变。它的根基就深藏在红墙青瓦里,老街胡同中。
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城极具代表性的地理坐标。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北为平安大街,南面与朝阳门内大街相连。这片总面积48.8公顷的老街区,如今依然保留着元大都时期的结构格局。走进这里,仿佛有一种穿越历史,回到过去的感觉。
东城有两个宝贝,一个是崇礼住宅,还有皇家粮仓。最早起源是在元代的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的皇家粮仓。
元大都建成的二十年时间里,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转移到了都城。那时,京杭运河基本贯通,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南方而来,加上从海路运来数量不菲的漕粮,全都堆积在通州。
当时,贯穿通州到城中的坝河通航条件有限,仅能承担五十万担物资的转运,其余数百万担物资只能走四十多里的旱路进京。这样的运输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占用了大量的畜力、人力资源。寻找一条合适的水道,成为当时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先生在忽必烈面前,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开凿大运河。他提出这个建议后,忽必烈非常赞同,让他全权负责这个水利工程。公元1292年,郭守敬奉命开凿大都运河。
经过详细规划,他制定了工程的进度要求,但朝中一位权臣却故意拖延和刁难,致使工程进展缓慢。那时有人说,你把水引入京城,容易造成水灾,所以他们会从中作梗。忽必烈就下达了一项死命令,谁要是再阻挠通惠河的进程,格杀勿论。同时他也提出来,凡是二品以下的官员都要参与到通惠河的建筑工程当中。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反对者们再不敢从中作梗,只得照章办事。第二年七月,大都运河顺利完成,元朝皇帝赐名“通惠河”。从此之后,江南的物资从扬州上船,经由大运河连接通惠河,可直抵京城的积水潭。
地处大都东大门的东四地区,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今天,通惠河水依旧平静流淌,那些尚存的河道、水闸,还在讲述着历史的辉煌,成为北京宝贵的水文化遗产。
通惠河的这项工程,如果没有朝廷制定的这些规矩和制度,没有大家的共识,也是建不成的。对于过去生活在皇城根脚下的人,遵规矩和守规矩,也就当然地成了当地老百姓的本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