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守敬在哪个领域有突出贡献?他创造的高等级数运算方法叫什么?

郭守敬在哪个领域有突出贡献?他创造的高等级数运算方法叫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斋 访问量:3299 更新时间:2024/3/17 14:02:43

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上,宋元时代是科学技术最为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郭守敬就是在当时创新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也是13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地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对天文研究和天文仪器创制方面贡献巨大。

郭守敬从小喜欢动脑筋,对各种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位精通数学和水利的学者,对少年时代的郭守敬影响很大。祖父认为他有培养前途,就送他到邢台西面的紫金山去求学。那时,一些有学问的人,像邢台人刘秉忠及沙河人张文谦等,都住在紫金山研究学问。

郭守敬读书刻苦认真,特别爱好天文学,利用课余时间制造了一些天文仪器的模型,得到张文谦等人的赞赏。郭守敬青年时代就不怕困难,敢想敢做。离家乡邢台城外五里多地,有一支泉水,经过一座石桥流进城里。年代久了,淤泥湮没了石桥,泉水涨起时,附近的庄稼和交通都受影响。于是县里人决定建造一座新石桥。20岁的郭守敬,被指定为工程的负责人。

他年纪虽轻,劲头却很大,先到现场仔细观察了地形,决定建桥地址,还开凿了沟渠,使泉水能够畅通无阻,把被淤泥湮没了的石桥也掘了出来,全部工程,只用了40天。当地百姓都赞扬他“巧思绝人”。当时中都(现在的北京)附近的河道,由于战争的影响破坏得很厉害,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负责治理这些河道。他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知道,现在的大运河是从浙江杭州起,往北直通到北京的。

可是当时,大运河只通到通州。从通州到北京的运输,要靠陆路。每逢秋雨连绵之日,运输就很难进行。郭守敬建议在北京和通州之间开凿一条河流,跟大运河连接起来。建议被采纳后,他立刻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决定把昌平县北山的泉水导入瓮山泊(现在的昆明湖),再引进城里的什刹海,然后流入新运河。他还在这条河上修筑堤坝,设置闸门,用来调节水量,使大船也能通行。这就是有名的通惠运河。

元代以前的历法,虽经多次修改,但仍然墨守陈规。郭守敬认为只有根据对天象的周密观测,才能定出比较准确的历法。于是,他打破陈规,自制了一套天文仪器,计有13种之多,很有创见。其中的“简仪”,可以用来清晰地观测天空的日、月、星宿。仪器制成后,郭守敬提议在全国各地进行观测。元朝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派官员协助他在各地建立观测站。

东到高丽(现在的朝鲜),西到滇地(今云南昆明市)和凉州(今甘肃武威),北到铁勒(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到琼州(今海南岛),共建立了27个观测站,可以同时对天象进行观测,规模之大,当时是举世无双的。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再加以精密计算,经过4年时间,到公元1280年,制成了一种新历法,取古语“敬授民时”之意,命为《授时历》。

《授时历》推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地球环绕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和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的一周期一样,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年。对于郭守敬的才华,外国人也很钦佩。清朝初年,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看了郭守敬制造的天文仪器后,称他为“中国的第谷”。第谷是丹麦的天文学家,制造过多种天文仪器,不过,他比郭守敬晚了300多年。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创造了一种算法,能计算球面三角形,他的“平立定三差法”,是一种高等级数的运算方法。这种方法,在欧洲又过了4年,才由著名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兹研究出来。郭守敬活了86岁,一生从事科研活动,对我国古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郭守敬

更多文章

  • 北京东四老街区的故事,元代郭守敬力排众议,主持修建通惠河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郭守敬

    北京,作为五朝古都,历史给这座城市沉淀的人文底蕴,却不曾改变。它的根基就深藏在红墙青瓦里,老街胡同中。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城极具代表性的地理坐标。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北为平安大街,南面与朝阳门内大街相连。这片总面积48.8公顷的老街区,如今依然保留着元大都时期的结构

  • 郭守敬在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有怎样的成长背景?何时展露才华?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数学、水利工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尤其在天文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制造方面享誉世界,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1977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又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郭

  • 蒙古不忽木家族的汉学修养与造诣

    历史人物编辑:顺其自然爱搞笑标签:不忽木

    在蒙古统治者实施的多元文化氛围下,来自西域的不忽木家族自第二代始,即学习汉文化,推崇儒学,至回回、巎巎、太禧奴等辈皆能文善诗,精通书画,表现出颇深的汉字修养,其诗文、书画成就亦颇显品位,为世人所推重。家庭背景不忽木家族华化有其特殊的社会、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元朝统一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使不忽木家族成员

  • 金国投降成吉思汗后,金国皇帝完颜珣的一个决定,导致金国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旅行者文史标签:完颜珣

    完颜珣是金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皇帝,历史上称为金宣宗,他的任务,就是带着金国走向灭亡。完颜珣登基的时候,是和成吉思汗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可惜的是,这位皇帝的文韬武略欠缺一点,除了不会用人外,在决策上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规划。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在第三次攻打金国的时候,在完颜珣的主持下,金国投降成吉思汗,

  • 《西厢记》本来有六部,王实甫的那一版是第几部,算抄袭吗?

    历史人物编辑:仙儿爱生活标签:王实甫

    说起《西厢记》,一般人大都会想到王实甫。现代的人能够记得他,完全是他创作的元代戏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部《西厢记》。【西厢记】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该剧在元明清时代就受到热烈追捧,历代文人墨客对此

  •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过度关注个人情绪引出很多不合逻辑之事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实甫

    “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破世俗藩篱,畅叙恋爱自由。它抛弃了传统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婚姻从家族利益联姻回归到个人情感抒发,从集体属性回归到个人自由。不再让自我奴役于家族,不再如木偶般受人摆布,也不再赞誉女子的“温良、顺从”,而是“离经叛道”,自我争取。元

  • 唆鲁合贴尼做了什么事,让托雷家重新夺回蒙古霸权?她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唆鲁合贴尼

    1251年夏天,蒙哥正式在哈剌和林登基称汗,同时追封父亲拖雷为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蒙哥称汗引起了窝阔台家族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当初早有誓言,汗位永远属于窝阔台系,如今怎么却变成了拖雷家族的呢?于是贵由的儿子脑忽联同窝阔台的另两个孙子忽秃黑、失烈门密谋造反。谁知道事情中途泄漏,蒙哥趁机将察合台系与窝阔

  • 中国古代唯一的外国皇后奇皇后和最早的外籍宦官朴不花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朴不花

    在中国古代史上,最不缺太监和皇后了,但是这个太监和皇后却是谜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国籍都是外国籍,他们是高丽人,生活在元顺帝时代。高丽人朴不花和奇洛尔两人自小是邻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奇洛尔家境不错,贵族出身,她自小颇受父母疼爱,人长得机灵美丽,聪明乖巧,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朴不花却是比较坎坷。

  • 灭掉大宋的汉人张弘范并非宋朝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些牵强

    历史人物编辑:心裡有數标签:张弘范

    张弘范是元朝初年的将领,元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保定定兴县)人,曾追随元朝元帅伯颜挥师南下,击败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宋军,攻占临安城,迫使宋恭帝和谢太后向元军投降。张弘范击败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张世杰,帮助蒙古主子灭掉了南宋王朝,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

  • 张弘范背叛了宋朝?真是冤枉了他,其实他的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张弘范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孔子在《春秋》里面说的,纵观华夏千年历史,蛮夷到了中原地区,慢慢就变成华夏人,华夏人去了蛮夷之地,慢慢也就不能称之为华夏人了,这正是入乡随俗,所谓华夏人,血脉传承只是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张弘范是元朝初时的大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为元朝统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