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江聚义厅上排座次,公孙胜看明白:贫道去也,梁山从此无真情

宋江聚义厅上排座次,公孙胜看明白:贫道去也,梁山从此无真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鉴史时刻 访问量:4980 更新时间:2024/4/5 20:11:47

引言

19世纪,大英帝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后经丘吉尔的引用,让其变成全世界都知道与认可的名言。

晁盖管理梁山之前,义气和兄弟情谊被放在首位;宋江成为梁山第2代主人后,晁盖时期的理念开始出现转变,利益虽然没有被摆放在最前面,但却像一把没有形状的剑一样,深深地插入每一位梁山好汉的心中。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宋江不仅给梁山好汉们排座位,还将晁盖时期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更换掉,从而让梁山的风气也随之改变。

宋江排座次后,公孙胜知晓其中的含义,毅然选择离开。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宋江上梁山,晁盖欲让位

一首《西江月》其实是宋江心情不佳时所作,但却因此而引火烧身。在做这一首诗之前,他尚没有“落草为寇”的打算,而诗却被标上“反诗”的标签,让他因此而身不由己。

知府蔡九以《西江月》大作文章,誓要将宋江抓捕入狱。无路可逃之下,他只能将目光投放到梁山之上。宋江上梁山后,忠厚的晁盖认为宋江在“生辰纲事件”中放他们一马,有救命之恩,所以提出让位给宋江的想法。

刚到梁山,根基尚未稳固,这时候就成为第1把手,也只不过是傀儡而已,所以宋江对晁盖大方让贤表示怀疑和坚决退让。

晁盖则非常诚恳地驳斥宋江的质疑,坚决认为他是全山寨的恩主,梁山应该由他来领导。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晁盖情真意切,没有多大的心机,而宋江则“打算长远”。

宋江以武功不及晁盖、年龄还比他小几岁为由,拒绝做梁山之主,对于晁盖表现出的情真意切,则只字不提。以宋江的算盘和布局来看,他想让梁山兄弟们知道的是,晁盖凭借的是比较年长的年龄和和高超的武功而成为梁山之主,并不是他的“劫富济贫、重情重义和耿直仗义”才获得的资格。

宋江的上山,不仅仅是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更多的是谋求一席之地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晁盖如果在后来没有死去,那么梁山之上必有事端出现。

依照宋江的逻辑,若论年龄来当寨主,在梁山里,阮氏三雄的老母亲是最年长者,她是梁山之主才对。所以,梁山真正的变味儿,从宋江上山的这一刻起就已经开始。

二、宋江主导的内部"派别"

宋江虽然明面上拒绝晁盖提出的让位,但在排位置上却做了很大的功夫。第1把交椅非晁盖莫属,宋江、吴用和公孙胜分别位列二、三和四位。尽管如此,四把交椅还是排在了聚义堂的正中央的上方,俨然有四大天王坐镇梁山的意味。

更有意思的是,宋江和晁盖的座椅都被排在正中间,谁是梁山之主就没有被凸显出来。这就表明,在宋江的心中,角迹第1把交椅的行动已经开始。

除了主座上的安排,宋江在没有取得晁盖同意的情况下,给坐在大厅两边的兄弟都已经安排好座位,让梁山泊的旧头领们都坐在主位的左边,右边则是新上山的新头领。对于晁盖的质疑,宋江则用“梁山兄弟一律平等,休分功劳高下”来回答。此外,他还认为:“待日后以出力多寡再另行定夺。”

明眼人都知道,座位一旦定下,往后的日子里就很难以更改,除非出现极其严重的变故,才会让座位重新洗牌。由此而得之,宋江已经开始将梁山的兄弟区分为新旧两个派别,而自己则坐在正中间,以此来提高在梁山中的影响力。

晁盖也许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但也表示无奈。所以,他在自己的下方安排林冲、刘唐、阮氏三兄弟、杜迁宋万朱贵白胜九个人的位置,让他们与自己靠在一边。而宋江的一边则不同,整整有27人被安排在那里。

由此可以看出,宋江不仅有夺位之心,而且胃口还极其大。对于刚上梁山的兄弟,无论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怎么样,他都将他们安排在自己的一方,从而为未来做准备。坐在宋江下面的不可能会排斥与自己同座的人,他们针对的对象肯定会是晁盖一边的。

有人说,宋江在安排新旧头领的时候,使用的就是潜台词,即“我带来的人与我同坐,原梁山的兄弟你带着”。其实,花荣、秦明等人都已经上梁山很久,不过也被安排在宋江一边,其目的就一目了然了。

三、为聚义堂改名,以树自己的风

晁盖一死,梁山的座次的确迎来了大洗牌。宋江先是将"聚义堂"改成"忠义堂",后又把自己的位置凸显出来,成为最中央的唯一的座位,左右两边的座次全部打乱,进行一个新的规划。

而“聚义堂”改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还是梁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存在的风气。从含义上来看,“聚义堂”表达的是四面八方侠义兄弟的聚集,突出的是一个“聚”字。

"忠义堂"强调的是“忠”,宋江想要表达的是让梁山兄弟忠于自己,还是忠于朝廷?从这里就不得而知。但是,在后来投靠朝廷的过程中,宋江的“忠”解释的应该就是忠于朝廷。

更改梁山的风气,让其与封建体制相结合,都不能怪宋江。因为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文化中的“忠义”思想的熏陶,对于忠君爱国很看重。依照当时的形势来看,“忠义”更符合朝廷的理念,从而给梁山兄弟留出一条“活路”。

晁盖的理念则完全不一样,只属于一个小团体之中,如果想要让梁山好汉有更大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是领导者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因此,把“聚义堂”改成"忠义堂"也可以用新的发展阶段来解释。

然而,这虽然有利于梁山的发展,但好汉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质变,他们对于梁山只存在利益关系,义气则被淡化,甚至从此消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朝廷聚集力量对他们进行打击,那么梁山肯定会分崩离析。

四、公孙胜明智离开

宋江凭借着极深的城府和虚情假意,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很重视友谊的样子,其实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早已将他腐蚀殆尽,只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他没有爆发出来而已。公孙胜排在第四,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几乎将宋江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就等着一个机会爆发。

宋江聚义厅上排座次一完成,公孙胜便寻找理由离开。在别离之前,他只是向众人表达了想要回家看老母亲,并补充说:“与兄弟们情同骨肉”。为了让他们允许,他还许下“三五个月便回”的承诺。

在这里,其实公孙胜已经表达不满的情感。平日里,他对梁山好汉的称呼是“兄弟”,而在自己的离别之词中,却用"各位豪杰"来称呼他们,让人听起来难免有一丝隔阂之感。

由此可以得知,公孙胜离别的决心已定,并且还将自己与梁山好汉们划清界限,把梁山上的日子当成旅途中的一站。

晁盖不加考虑就同意他的请求,让他回去后赶紧回来。他的老家在蓟州,可他离开梁山以后,戴宗杨林两个到那里寻找几圈,也没有见着他的身影。

结语

有人说,水浒传中之所以有很多忠君爱国的思想,主要是为了迎合当时的主流,让书本流畅下去。

但也有人看到,忠君爱国的思想虽然主导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变成赢家,但这小说的很多情节中,并没有忠君爱国的存在,更多的是江湖义气和对朝廷的不满。

也因此,《水浒传》被很多的统治者禁止流行。其实,宋江和晁盖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前者是封建社会和思想的化身,后者表达的则是平民百姓与江湖的期望。

不过,前者一直主导的时代,所以后者注定只能成为一种理想。公孙胜的离开,也许代表的是作者本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

《水浒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公孙胜

更多文章

  • 宋江聚义厅上排座次,公孙胜看透用意后,感叹:梁山从此无真情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公孙胜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水浒传》或许也是满足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江湖梦。江湖儿女的豪情万丈,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众好汉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上了梁山,到声势不断壮大,再到被招安后各自惨淡的命运,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百感交集。所谓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

  • 公孙胜才是梁山中最聪明的人,宋江上山他下山,结局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公孙胜

    提到《水浒传》很多人都羡慕着梁山好汉之间的感情,但其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人他在宋江上山的时候选择了下山,也是诸多梁山好汉当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他就是公孙胜,梁山上最聪明的人,也是最精明能干的人。一、上梁山公孙胜在诸多梁山好汉里面是一个最具有特色的人物,不仅仅会仙法道术,同时对于局势的审批也很具有时局性。

  • 此人本是公孙胜“师弟”,曾活捉鲁智深和武松,最后结局很好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公孙胜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公孙胜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一位。因为别人都是文人,武将或者有其他技能的艺人,然而公孙胜不一样。公孙胜武艺高强,曾经为了生辰纲之事,连续打倒晁盖庄子里的十几名庄客。而且公孙胜也精通谋略,他曾经布下八卦阵,打败了樊瑞,李衮和项充。最关键的是,公孙胜本是一位道士,而且道法高强,能呼风唤雨,

  • 水浒108将中为何儒家代表吴用和道家代表公孙胜,一死一离?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公孙胜

    108将大排名中,除了天罡星宋江和天魁星玉麒麟,排名最靠前的是,排在第三的——天机星:吴用。第四的,天闲星:公孙胜。这俩是陪衬天王晁盖出山(七星入梦),开创水浒江湖的两位重要人物。其中,我更对公孙胜入迷。跟如今许多明星学者宣扬的道家思想相反,真正的道家,是牛叉冲天的。看历史和小说演义吧,但凡乱世,终

  • 他本是个歌星,为何却能把公孙胜演得仙风道骨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公孙胜

    文/主任新版水浒传一直受人吐槽,要么就是说演员挑选有问题,一些角色不符合水浒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身材不但不魁梧,而且根本就没有梁山好汉的气质,按照一些朋友的话说就是,一个个奶油小生,完全没有土匪的样子。再就是在这部作品的化妆上,似乎也太绚丽太时尚了,一个个围着围巾,穿得富丽堂皇,哪像一群没有饭吃混不下

  • 公孙胜离开梁山,不仅是因为和宋江理念不和,更多是为了修道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公孙胜

    在整个《水浒传》里最有政治头脑的就是公孙胜了,作为第一个看出宋江本质的就是他了。这是他两度离开梁山,这也是他最后不辞而别的主要原因。公孙胜此人颇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作为劫夺生辰纲的主谋。七星聚义的核心团队。可以说是晁盖的班底。他跟宋江肯定不是一路人,理念不同。分道扬镳是迟早的事。这里面也有修道

  • 公孙胜修炼的是妖术还是法术?和高廉斗法已经说得很清楚

    历史人物编辑:小丽搞笑说标签:公孙胜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菜刀再厉害,也挡不住有法术。在梁山108将中,公孙胜属于一个异类,说他是异类有三个理由。首先,其他人上梁山要么是走投无路,为了一条小命不得已才上梁山,上梁山是为了基本的生存,或者是为了有条活路。但是公孙胜则不一样,他是方外之人,对钱没有兴趣,对当官也不感冒,而且又没有生存之忧,所

  • 《水浒传》公孙胜为何下梁山?宋江逼走他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格林观史标签:公孙胜

    宋江在将父亲接到梁山之后,一家人可以说是迎来了大团圆,而公孙胜也是被他的行为感动,想着老母亲还是一个人在家里,于是也想要回家尽一下孝心,所以就离开了众兄弟。宋江的老父亲来到梁山的第三天,公孙胜就离开了。而后来打高廉的时候,他们需要公孙胜,所以又把公孙胜找了回来,那么当时公孙胜究竟因为什么原因会离开梁

  • 公孙胜用半生的苦修告诫我们:这种“富贵”不能要,不然逃无可逃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公孙胜

    《水浒传》中的公孙胜,被许多人称为水浒高人,素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赞。但在笔者看来,却要打上一个问号。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看下公孙胜的两大标签。第一:会法术!这点人们的印象最深。以至于许多水浒迷都玩笑说,还用什么梁山五虎、八彪,公孙胜一个人就能包打天下。第二:第一个离开梁山的好汉!因此,又被

  • 水浒中的败笔:公孙胜的存在万分尴尬,因过于强大,被迫移除梁山

    历史人物编辑:南南历史标签:公孙胜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 洛阳城内的纸赋,已经泛黄;忠义堂上的牌匾,入木三分;八百里水泊梁山,再不见那一道道肆意而动的身影;风灌满谷口,吟唱出往昔的日日笙歌。把酒言欢,豪情万丈,范仲淹笔下的水浒,曾是多少人年少时的江湖。一百零八单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身陷沙场,万死不辞,却不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