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家兴说史 访问量:1926 更新时间:2024/1/16 12:41:01

按照现代的说法来说,“安石”和“苏轼”都是当时的明星人物,两人都是北宋时期士林泰的巨星,一言一行都被当时的人模仿、传诵,也留下了很多野文轶事;但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绝非知己,也不是什么惺惺相惜,反而有种“睚眦必报”的感觉。这两人真可谓“你来一拳,我还一脚”,但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两大大文豪“斗法”的无限遐想。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单谥“文”字,后世称为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本与“苏轼”同朝为官,在官位上“王安石”略胜一筹,因此苏轼还要时时表现出恭顺的样子;“苏轼”则在文人圈里颇有影响,总是一副洒脱自在的形象,因此这方面比之王安石又略胜一筹。本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某方面比别人强也是正常,可两人都身为当世名士,内心深处还是多少有些不服对方;于是一场“文争”开始了。

“王安石”知道苏轼是四川人,故意委托“苏轼”如果回乡省亲,帮着取一瓮瞿塘中峡水;这里的“瞿塘”可不是长江“瞿塘峡”,而是指三峡的中峡——巫峡。既然“王安石”特别交代要长江“巫峡”的水,苏轼回乡刚好路过,想来又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就满口答应;后来苏轼果然路过三峡,便想起了“王安石”让他取水之事,并把取水点定在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县)。

苏轼本是爱好风雅之人,乘舟而下,陶醉于山水;再等想起“取水”时已经过了“夔州”,到了下峡。顺流而下自然好走,难不成还要为了一坛水而逆水行舟吗?“苏轼”便自我安慰“三峡相连,同水不分好坏”,于是就在下峡取了一坛水。再等苏轼把水送给“王安石”后,王安石用这坛水煎茶,饮后笑问苏轼“此水何来?”苏轼硬着头皮回答,按你吩咐从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大笑说道“又来欺哄老夫,此乃下峡水。”并讲了一通上峡水味浓,下峡水味淡,中峡水浓淡适宜的“茶经”。

仔细想来,同是长江水,能喝出是在哪段打来的水,听来着实有点匪夷所思;被识破后,“苏轼”搞的面红耳赤。但“苏轼”也不是一般人,或许《茶经》确实有长江中峡的“水好”之说,但是王安石整日忙于政务,能修炼到品茶喝出上中下三峡之水的不同,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苏轼”这才反应过来,王安石这是在“诈”他,以上中下三峡之水为暗喻,讽刺他只图逍遥不羁,不算是个好官。这是“王安石”对苏轼出的第一脚,也算是对苏轼发出的正式挑衅;于是就有了“苏轼”还一脚的故事。

“王安石”罢相后,在家潜心注解佛经;虽不过问政事,但其“文豪”的影响力在圈里却丝毫未减。有一年“苏轼”路过山东,在济南的龙山镇住宿;当地的有个叫“宋国宝”的人是王安石的忠实粉丝,他见到“苏轼”后就开始炫耀收集的王安石《华严经解》。其实这件事本身就很不礼貌,明显的是一个明星粉丝另外一个明星炫耀的意思,潜台词则是说“王安石就是比你强!”颇有挑衅的意思。“苏轼”作为当时的明星人物,被别人的粉丝围着喋喋不休,说的内容却是另一个明星,心里自然不会高兴;这就像今天有人把“黄渤”叫成了“王宝强”,然后还在他面前一直夸“王宝强”如何好一样。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因为是文言文,这里就简单的翻译一下:那位粉丝对苏轼说“王安石对于佛经的理解真是太透彻了,简直达到了极致!”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而是在苏轼面前喋喋不休的说;“苏轼”听烦了,就反问这位粉丝说“《华严经》有八十卷,为什么王安石只注解了一卷?”哪位粉丝十分骄傲的回答说“王翁说了,只有第一卷才是佛说的话,最为精妙。其他卷都是菩萨说的,相比之下就逊色了许多。因此王翁不屑于注解菩萨的话,只注解了佛说的第一卷,这不正好说明了王安石的才华吗?”

“苏轼”听了不屑一顾,忽然转换话题,问那位粉丝“家猪肉,野猪肉,都是猪肉,你能一眼分辨出来吗?”粉丝被问得一脸懵,回答说“不能。”苏轼接着说“我把《华严经》中菩萨说的话加到佛说的话中,你能分辨出来吗?”粉丝想了想又回答说,不能!苏轼很是得意,又有点生气的说“别说你不能,王安石也不能!”这话说得很是解气,其实重点指的并不是王安石的《华严经》,暗指的则是当年王安石“炫耀”上中下三峡水的事;更用“家猪肉,野猪肉”来讽刺。

说来说起,根本都看不到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当世明星之间的惺惺相惜,或者是互相欣赏;反倒是呈现出一副“睚眦必报”的真面目,看来就算是才高八斗的“明星”也是凡人,勾心斗角,貌合神离,跟今天也没什么不同。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王安石身边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王安石

    题目有点香艳哈。然而,我讲的是正经事。所谓王安石身边的女人,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妻子、妹妹,以及,几个女儿。也许是“人以群分”,也许是书香浸染,也许是遗传,王安石身边的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有才且看这首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工整吧。这是王的大女儿所作。

  • 王安石的保甲法为何没能强兵,反使百姓自残逃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外,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不少的改变。保甲法便是王安石军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强兵救国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甲法的效果非常的差。这个措施不但没能完成强兵的目标,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甚至于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保

  •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短短4句感人至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嫁出去成了外家人,对于有女儿的人家而言,女儿出嫁也是十分大的事情。就像王安石,当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他想着女儿这些年来在自己身边的点滴,回想着她的成长历程,脸上不禁露出了几分感慨之色。他看着女儿手中的绣花针,握紧了握自己的拳头。他明白,女儿的成长就像这根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名臣,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马光则是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些只是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们则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四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庆历新政”运动中的改革派,但是由

  • 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下!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族谱”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家里现在还存有记族谱的习惯。族谱在古代家庭中是十分常见的,但在现代还存有记族谱这种习俗的家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身在偏远乡村,家族观念极重,二是家族显赫,曾经出过名人,传承性极高,代代沿袭形成族谱。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

  •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王安石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以变法出名。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成为了著名的改革家。其实,王安石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丰神远韵,含蓄深沉,被称为“王荆公体”。即便是词作,也被认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这样的全才,当然是在赞美声中生活的

  • 王安石有后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安石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

  • 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主持变法,为何闹得不欢而散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是北宋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对宋朝的国运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变法之初,宋神宗安排的掌舵人并不只有王安石,还有另一位宰相陈升之。这位陈升之的地位在王安石之上,是当时的首相,而王安石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可由于两人对变法的政见出现异议,最终闹得不欢而散。陈升

  • 王安石变法效果显著,司马光为何一心要废除新法?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王安石

    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宋神宗、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从总体上讲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改革派主将章惇为维护改革成果进行斗争时,保守派内部对如何废除新法,也产生了分歧和争论首先提出不同意见的是范百禄,“司马光之始议差役”,他对司马光“曰:熙宁免役法行,百禄为咸平

  •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安石

    前言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期,北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问题。北宋的财政收入日益萎缩,官僚贪污腐败,士族豪强日益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