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儿子多疑,打妻子,吓死儿子,王安石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

王安石儿子多疑,打妻子,吓死儿子,王安石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惜缘小历史 访问量:2610 更新时间:2024/1/6 16:19:35

年间,宰相安石的儿子得了疯病,不但吓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天天对妻子施虐,这可把王安石愁坏了……

王安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雱,自幼聪慧,是别人眼中的“神童”。

小儿子叫王旁,普普通通,乃寻常之人,但因为父亲是当朝宰相博学多才,哥哥又名声在外,别人经常拿他与父亲和哥哥对比,久而久之,王旁倍感压抑,渐渐变得离群索居,郁郁寡欢。

后来,家中为他取了一个叫吴荻的女子,吴荻的到来,为王旁寂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情。

小两口恩恩爱爱,甜甜蜜蜜,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王安石非常高兴,孩子满月时家中办了酒席,亲戚们为宰相家中喜得公子吟诗作对,好不热闹,唯独王旁躲在角落里神情恍惚,唉叹连连。

原来,一位亲戚酒后拍着王旁的肩膀说道:“二公子,好福气!不但娶了美若天仙的妻子,还给你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孩子一看就是当官的面相,圆脸宽额,不像你长脸蛋窄额头。”

“是啊,将来能当大官!”同桌的几位亲戚随声附和。王旁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亲戚一句无心之话,让他陷入了患得患失中,一有空他就抱着儿子仔细端详,越看越觉得儿子与自己没有一点像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妻子与别人有染?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亲骨肉?这可是家丑啊!难怪亲戚对自己酒后吐真言,莫非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子?

这可如是好?这件事成了王旁的心病,他越想越生气,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着,天天大门不出,对着镜子自言自语。

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沉重的精神负担彻底崩溃。

王旁精神失常了,只要一看到儿子就面目狰狞地厉声恐吓,孩子那么小,哪里经得起这么吓唬,立马晕了过去,王旁却高兴得手舞足蹈。

妻子吴荻对丈夫的异常举止也有所察觉,丈夫一直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下,心胸狭窄她是知道的,她不求王旁高官厚禄,只求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幸福美满。

没想到这些日子,王旁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话里话外都在说自己是个不检点的女人,还无端端冲孩子撒气。

吴荻想不明白,丈夫为何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她整日以泪洗面。王旁的心病却越来越重,他竟在夜里趁妻子不备,装着鬼怪的模样吓唬孩子,结果,儿子被他活活吓死。

孩子没了,吴荻像丢了魂儿似的痛苦不已,王旁却毫不收敛,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无奈之下,吴荻只能搬到后院居住。

王安石只知道王旁得了疯病,请来医生诊脉,却不知道儿子的病因,儿媳也没好意思告诉公公怎么回事。

王旁吃了好多药仍不见好转,孙子又莫名的死了,儿媳日渐憔悴,独自搬到后院去住,家中这一连串的怪事,搞得王安石心乱如麻。

这日,他将吴荻叫到书房,问道:“孩子,自打你来到我们王家,我家上下没有亏待过你,不知你因何故搬到后院去住,你和旁儿到底怎么回事?”

儿媳一听,泪如雨下,一五一十把王旁的心病、孩子的死、自己受虐之事说了出来。

王安石一听呆住了,他沉默了良久:儿子傻呀!自从结婚后儿媳足不出户,怎么会与别人有染?

这些年自己把精力都放在变法革新上,忽视了对王旁的关心,每次见到王旁,除了训斥就是视而不见,从来没有从内心深处去关心儿子,以至于王旁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唉!可怜我那小孙孙竟被亲爹吓死,可怜儿媳天天生活在家暴之中。

王安石老泪纵横,长叹一声道:“都是老夫的错!老夫管教无方,害死了孙子,也害苦了你!”

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以后怎么办?王安石望着疯疯癫癫的儿子心急如焚,儿媳没有错,是个好孩子,儿子这样岂不连累了人家?

自己虽然心疼儿子,可怎么忍心让懂事的儿媳再遭受儿子的暴行呢?如果写下休书,让儿媳重获自由之身,岂不坏了她的名声,这可如何是好?

王安石想了三天,终于有了一个好主意:他认下吴荻为干女儿,并将吴荻许配给了当今皇帝的亲弟弟昌王赵颢。

赵颢的妻子故去多年,为人正直,吴荻嫁过去后半生有了依靠,王安石也可以放心了。

于是王安石亲自做主,选了个良辰吉日,将吴荻风风光光嫁出相府,当地百姓连连称赞。

史书上有记载:王太祝(王旁)生前嫁妇。

王安石没有一味偏袒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儿媳是无辜的,尽力护她周全。

王安石之举别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公公能为儿媳做到这一步,已是莫大的仁慈和难得的通情达理。

看了这个故事后,希望各位做父母的朋友多学学王安石的胸襟,当孩子的婚姻亮起红灯时,不要偏袒自己的骨肉,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这样,孩子们才会珍惜眼前人,握紧手中的幸福!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王安石

    按照现代的说法来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当时的明星人物,两人都是北宋时期士林文泰的巨星,一言一行都被当时的人模仿、传诵,也留下了很多野文轶事;但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绝非知己,也不是什么惺惺相惜,反而有种“睚眦必报”的感觉。这两人真可谓“你来一拳,我还一脚”,但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两大大文豪“斗法”的无

  • 王安石身边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王安石

    题目有点香艳哈。然而,我讲的是正经事。所谓王安石身边的女人,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妻子、妹妹,以及,几个女儿。也许是“人以群分”,也许是书香浸染,也许是遗传,王安石身边的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有才且看这首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工整吧。这是王的大女儿所作。

  • 王安石的保甲法为何没能强兵,反使百姓自残逃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外,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不少的改变。保甲法便是王安石军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强兵救国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甲法的效果非常的差。这个措施不但没能完成强兵的目标,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甚至于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保

  •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短短4句感人至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嫁出去成了外家人,对于有女儿的人家而言,女儿出嫁也是十分大的事情。就像王安石,当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他想着女儿这些年来在自己身边的点滴,回想着她的成长历程,脸上不禁露出了几分感慨之色。他看着女儿手中的绣花针,握紧了握自己的拳头。他明白,女儿的成长就像这根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名臣,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马光则是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些只是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们则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四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庆历新政”运动中的改革派,但是由

  • 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下!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族谱”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家里现在还存有记族谱的习惯。族谱在古代家庭中是十分常见的,但在现代还存有记族谱这种习俗的家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身在偏远乡村,家族观念极重,二是家族显赫,曾经出过名人,传承性极高,代代沿袭形成族谱。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

  •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王安石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以变法出名。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成为了著名的改革家。其实,王安石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丰神远韵,含蓄深沉,被称为“王荆公体”。即便是词作,也被认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这样的全才,当然是在赞美声中生活的

  • 王安石有后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安石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

  • 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主持变法,为何闹得不欢而散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是北宋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对宋朝的国运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变法之初,宋神宗安排的掌舵人并不只有王安石,还有另一位宰相陈升之。这位陈升之的地位在王安石之上,是当时的首相,而王安石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可由于两人对变法的政见出现异议,最终闹得不欢而散。陈升

  • 王安石变法效果显著,司马光为何一心要废除新法?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王安石

    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宋神宗、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从总体上讲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改革派主将章惇为维护改革成果进行斗争时,保守派内部对如何废除新法,也产生了分歧和争论首先提出不同意见的是范百禄,“司马光之始议差役”,他对司马光“曰:熙宁免役法行,百禄为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