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齐桓公,外用尊王攘夷外交策略,内用管仲强兵争霸国政,通过联合诸侯打败北狄入侵,挽救卫郑等小国危亡,在诸侯国中获得点赞无数。在收获赞誉的同时,齐桓公也开始飘飘然起来,在葵丘之会上,他的表现虽可圈可点,但也为他从事业巅峰走下神坛埋下了伏笔。
葵丘之会从筹备工作来说,应该是春秋时期比较重要的一次大会,前后开了两三个月,从夏天开到了秋天,结果也搞出了个五点盟约。但从其内容看,就是为了给齐桓公树碑立传,其盟约的效果也仅仅体现在纸面上,会议结束后,诸侯国还是一如既往,我行我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五条盟约是怎么说的。
凡不孝的子孙,就要把他杀掉,已经确立了太子之位的人,就不要再三更换,更不能把小妾充当正室;要尊重贤人,培养人才,对于有德行的人,一定要给予表彰;不要忽视外国的来宾,有住在境内的,尽量给予照顾,不要使他流落;士一级的官员,不得世袭职位,官员们上班,不许在外面另做兼职。大夫一级的官员犯了罪,国君没有权利擅自杀他;不许乱筑堤坝,损人利已;邻国有饥荒,不许限制粮食出口。有封赏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报,不得私自进行,暗箱操作。最后还加了一句,这是我跟大家共同的约定,从今天开始,我们抛弃过去重归于好。
从这五条中可以看出,也是经过很长时间酝酿讨论的结果,也把当时各诸侯国存在的普遍现象涵盖了进来,像废太子娶小老婆一类的后宫之事也上了盟约。但我们从中看出这是齐桓公精心设置的内容,那就是要把齐桓公作为诸侯核心突出出来,当时就数他的年龄最大,数齐国贤人最多,不表彰他表彰谁?
为了使这次盟会顺利达到目的,早在前两次协商性的小型会议上,齐桓公就把当时还是太子的周襄王请来,却把在位的周惠王得罪了,以至惠王看出了齐桓公要取代周王室的野心,从而把两次会议给搅和黄了。
这次葵丘之会恰恰赶上周襄王继位,齐桓公就没什么可顾虑的,所以,当周襄王的特使赏赐礼品和奖状时,他居然还想不跪拜,要不是管仲提醒,差点失态。从这点上看,齐桓公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天子,凌驾于周王室之上。
这还不算,会议接近尾声时,齐桓公还对周王室特使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禅一说,我也想趁此盛会去祭拜天地。此话一出,吓了特使一跳,他只好讥笑着说,你现在是霸主了,你想做的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可是,私下里,特使又对管仲说,你劝劝你家那位吧,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封禅祭拜天地那是天子们做的事,一个诸侯国霸主怎么可以呢?
但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建议,反而忿忿不平地说,我南征召陵,北伐山戎,西征大夏,诸侯没有一个敢违抗,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天子,也没有做到这些吧?
虽然齐桓公最后还是听了管仲的话没有去泰山,但却暴露出了他私欲膨胀的野心,以至会盟结束,就有九国撕毁了协议,大家知道,这个会盟只对其它诸侯国约定的,对齐国根本不起作用。
从齐桓公在葵丘之会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私欲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心中装的只有自己过去的成就,高高在上,结果就会众叛亲离脱离群众,到头来就会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他的劝告,重新启用几个投其所好的大臣,结果导致王权被夺,他被软禁宫中,靠宫女从墙洞中投食,身旁没有一兵一卒陪同,一代霸主最终饿死宫中,六十七天无人知晓。
读者朋友,你对葵丘会盟怎么看,请到文章点评区分享你的体会吧。(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