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作为司马迁认定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首,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他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荆轲受到燕国太子丹的重用,策划了刺杀秦王嬴政的行动,但荆轲的刺杀行动失败了,他也被称为史上最失败的刺客。
根据史记的描述,荆轲在向秦王进献燕国地图时图穷匕见,两人近在咫尺,而且秦王身边没有侍卫。
作为一名精通剑术的勇士,荆轲利刃在手,而且上面涂满了毒药,只要轻轻一划,秦王必然命丧九泉,刺杀成功的概率近乎100%。在遗憾之余,有人提出要把荆轲排除在四大刺客之外,让更有气魄的药理补位。
话是这么说,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荆轲为什么会刺秦失败呢?
人们对这件事有几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荆轲刺秦失败,是荆轲随从秦武阳的过度紧张所导致的。
史料文献记载,荆轲劝说秦国叛将樊于期自杀后,得到了面见秦王的入场券,荆轲与燕国太子丹原本的计划是让荆轲拿着樊于期的人头,勇士秦武阳拿着燕国地图,两人一起行动,把物品献给秦王。
二对一的形式也会增加刺杀成功的几率,但是秦武阳看着庄严的秦王宫殿和殿下的甲士,非常的紧张。
侍卫看到后,呵斥秦舞阳不许上殿献礼,同时也让秦王起了疑心。
在荆轲上殿献地图时,就有了防范之心,才能从容应对后面荆轲的刺杀行为。
在这件事上,燕国太子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勇士秦武阳就是他推荐给荆轲的。
秦舞阳在少年时期就曾杀过人,被太子丹误认为是有胆识的人,而没有测试他是否真的临危不乱。
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不但害死了荆轲,还让他承受了后世2000多年的嘲笑。
还有一种说法是,刺秦失败是因为荆轲自身能力不足。
虽然秦武阳表现慌张,让秦王有所防范,但秦王还是让荆轲上前献图了。图穷匕见后,荆轲是有机会用刺伤秦王,让他毒发身亡的。但是荆轲的表现却比较拙劣,他先是扯住秦王的袖子,明明可以对其一击必杀,但却被秦王挣脱开了,随后秦王围着宫殿的柱子躲避,作为优秀剑客的荆轲却追不上养尊处优的秦王。
更夸张的是,侍从提醒秦王拔剑,而精通剑术的荆轲居然被秦王斩伤了手臂,这真的是有辱刺客的身份。
很多人认为,荆轲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导致他刺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于上面的说法存在着疑问,刺秦王时荆轲的表现与之前描述的议事形象判若两人。
难道他也和秦武阳一样,由于过度紧张才失去了往日的水准吗?
这里就产生了第三种说法,太子丹对荆轲下达的首要命令并不是刺杀秦王,而是生擒、逼迫秦王。
这就导致了荆轲刺秦时畏首畏尾的行为。
根据史记描述,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前,曾经对他说,如果你能像春秋时鲁国大夫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劫持住秦王就好了;如果劫持不了,那就杀了他。
太子丹的首要目的是劫持秦王,让秦王归还秦国所侵占的燕国土地城池,如果秦王不答应再杀死他。
在荆轲死前倚靠在柱子上所说的话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说,这次行动失败,是因为我想生擒他,这样才能夺回燕国失去的土地来报答太子丹。
太子丹幻想着可以重拾燕国的荣光,给荆轲下达了主要和次要的任务。
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无形中影响了荆轲的出剑速度,让他在有机会杀死秦王时产生了迟疑,不但劫持秦王不成,反而错失了刺杀的机会。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司马迁还是把荆轲编入了《史记刺客列传》里。一方面司马迁对荆轲本人是比较欣赏的,他知恩图报,对刺秦一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富有很强的悲壮色彩。这也让荆轲的故事占了《刺客列传》近一半的篇幅。被认定为四大刺客之首。另一方面,荆轲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事迹非常打动人,他刺杀的是秦王嬴政,也就是未来的始皇帝。这次刺杀行动也是四大刺客中最有影响力的,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直接推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因此,荆轲作为司马迁最用心刻画的一位刺客,位列四大刺客之一是没有争议的。自古便是不以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