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该被历史隐没的刺客,荆轲比不上他

不该被历史隐没的刺客,荆轲比不上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掌柜讲历史 访问量:1066 更新时间:2024/4/12 17:04:43

韩国有个相国,叫侠累。他卑贱的时候,有一个濮阳人,叫严遂,认为他是人才,便和他结为兄弟。侠累贫穷,严遂大富,便经周济他。听侠累说要云游四方,便赠给他千两黄金,助他求取功名。

这侠累周游列国,都不得志。游到韩国时,经人引荐和韩烈侯交流安邦定国的战略。韩烈侯大喜,便任命他当相国。

哪知道这侠累当了大官,时间一长,心底潜在的龌龊念头便全部涌现出来。在朝廷上执政,道貌岸然,威权日重。私下却卖官受贿,营私舞弊。回了家,防止下人利用他的权势,便严令不得私下进行交易。

好友严遂听说侠累当了相国,便到韩国找他。哪知道侠累明知道他来,一个多月都不肯见他。原来这严遂不光是大富,也有治国的大才。侠累怕他见到大,会用他,影响自己的地位。

严遂便自己想办法,贿赂韩烈侯的近侍,终于见到了韩烈侯。一番交流下来,韩烈侯大喜,就想封大官给他。

这侠累一听说,慌了,连忙到韩烈侯面前说严遂的坏话。还在市面上使人散播谣言,就是不想让严遂在韩国立足。

严遂恨得不行,只得离开韩国,四处漂流。在路上越想越气,便想找个勇士刺杀侠累,以雪其恨。

有一天来到齐国,在都城市场中闲逛了半天,走累了便在茶坊喝茶休息。忽然看见隔壁的卖牛肉门面中,一个人正举起巨大的斧头,正在杀牛。那斧头劈下之处,牛的筋骨顿时分开,而杀牛的人似乎不费力气。

严遂把茶杯放下,仔细留意这人。但见他身长八尺,环眼虬须,颧骨特耸。听他说话的口音,不像是齐国人。便走到门店内,和他施礼相见。

问他姓名,杀牛人回答道:“我姓聂名政,是魏国人。因为禀性粗直,得罪了乡亲,就把老母和姐姐一起移避居到这里,每日杀牛屠牛供生活费用。”

严遂便整理好衣冠,邀请聂政到酒馆中饮酒。饮到中途,严遂拿出百两黄金百镒赠给他。聂政大惊,严遂却说:“今日和你投缘,刚才听你说还有老母在家里,想着你生活状态不是很好。这些钱,帮你赡养老母亲。”

聂政说:“您这样做,肯定有用我的地方,请直说。不然我不敢收。”严遂便将韩相国侠累忘恩负义的事,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并把自己要报仇的想法也全部吐露出来。聂政回答道:“老母尚在,我不敢许人。请您找别人,我不敢领受您的赏赐。”严遂说:“我仰慕你的义气,愿和你结为兄弟。你母亲就是我母亲,这点钱算是我这个做儿子的心意。聂政被强不过,只得收下。

聂政回家,便把五十两黄金赠送给姐姐,剩的作为家用。严遂备下重礼,亲自到聂政家里拜见老母亲。两人便经常往来。

一年后,老母亲病重而死,严遂亲自为聂政办理丧事。丧事办完后,聂政说:“从今日起,我再没有牵挂。您想怎么办,我都为您去办。”严遂便说到报仇的事情。聂政沉吟半晌,说:“相国高贵,只要出入必然侍卫众多,不能用力胜,应该用刺杀。这样,您给我购买锐利的匕首。从今日起,你我不再相见,也不用问我如做。”

聂政到韩国后,每日暗地观察侠累的情况。但见他从朝中出来,高车驷马,甲士执戈,前后拥卫,其行如飞。聂政常常跟随他到相府,自大门到堂阶,皆有兵士。遥望堂上,侠累凭案而坐,左右汇报的人来回不绝。

终有一天,将近中午,人渐渐少。聂政乘这些士兵松懈,快速飞奔进入大门。有一些兵士想抵挡他,聂政速度太快,霎时间抢到侠累身边,抽出匕首刺侠累。侠累还没反应过来,便连中几刀,登时气绝。这时大乱,那些兵士才反应过来,一起上前擒拿聂政。

聂政手持匕首,连杀几人,忽然瞅见大门被关,心想逃不出去,又怕人认出自己,便用匕首毁自己的容貌,挖出双眼,然后自己刺喉,喷血而死。

门客报给有司部门,问:“这人是谁?”却无人认得。便将聂政的尸体悬挂市中,赏千金,求访刺客姓名来历。一连七天,行人往来如蚁,都不认识。

消息传到魏国,聂政的姐姐听说,便来到韩国抚尸痛哭。官吏拘捕她,问道:“你是死者什么人?。”姐姐回答:“死者是我弟弟聂政,我是他姐姐。聂政在家乡就以勇武重义为人所知。他知道刺杀相国罪重,恐怕累及我,才毁容。我不能爱惜自己,而使他的英名不为天下埋没。”

便用头撞向石柱而死,官吏报给韩烈侯,韩烈侯甚为叹息,传令把姐弟俩个好好埋葬。命令史官记录下这件事。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刺杀位高权重的相国,并且成功,在当时的列国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了提醒了所有人,做人做事,应该有一颗公心,少一些私欲。只要存善念,多为他人着想,必然健康祥和,平安一生。

标签: 荆轲

更多文章

  • 荆轲刺秦王只有一次,为什么陶渊明和司马光对荆轲的看法完全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荆轲

    提起荆轲刺秦王,不知大家想起了什么?是的,想起了秦始皇被刺杀。秦始皇嬴政一生多次被刺杀,但是这次的影响非常大,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详实的记载。关于荆轲刺秦王人们看法,不同民间主要有三种看法,第1种以陶渊明为首的,认为荆轲是一个侠义英雄,第2种是以司马光为主的,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还有第3种就是比较折

  • 燕国灭亡,是因为荆轲刺秦吗?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公元前227年的秋天,天气异常的寒冷,荆轲的背影孤独而悲壮,他的身旁站着一个表情轻狂的少年武士,他的身后站着身穿白衣的燕国君臣。这是一场送行,也是一场葬礼,整个世界都染了一种苍凉的白色的寂静色彩,此去失败或者成功他都会死,苏洵在《六国论》冰冷而又残忍的指出“至

  • 荆轲刺秦王是无用功?换谁都能让秦国一统天下吗?看这几位就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荆轲

    在秦国面前,燕国是一个变法失败的诸侯国。变法成功的赵国、魏国尚且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又拿什么跟秦国相抗衡呢?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太子丹想出了一个昏招,让荆轲跑去把秦始皇给剁了,以此换取燕国的和平。可是很多人质疑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认为秦始皇不是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因为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逐渐强大,秦国一

  • 荆轲抽剑刺秦王,千钧一发之际,大殿内为何没有人出面拦阻?

    历史人物编辑:柳叶风动标签:荆轲

    荆轲刺秦王时大殿内为何无人出手?这个话题很有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每吟诵起此诗句,脑海中就浮现出荆轲在易水河边告别燕太子丹等人与好友高渐离奔赴秦国的悲壮场面。荆轲为了解除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结果虽以失败告终,但他这样勇敢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永垂不朽。那

  • 《秦本纪》:荆轲为何刺秦王?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荆轲

    公元前236年,秦王派出大将王翦一行去攻打邺邑,由于邺邑事先知道了消息,提早部署了防御工事,秦国迟迟不能攻下邺邑。眼看进攻无望,大将王翦下令优先进攻其他城池,于是攻取了九座城池。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死去,被偷偷地安葬了洛阳北芒山。前来吊唁文信侯的如果是晋国人就赶出秦国,如果是秦国人就剥夺其官

  • 荆轲刺秦王,离那么近为何还失败?荆轲死前一句话说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荆轲

    对于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不仅诞生了白起、李牧等将军、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也是一个刺客比较活跃的历史时期。《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分别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这四大刺客。其中,荆轲可以说是春秋战国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刺

  • 荆轲要刺杀秦始皇,需向此人借样东西,此人:借啥?荆轲:你的头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荆轲

    我们知道,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但是秦始皇是用最残暴的军事手段强行一统的,因此,无论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还是统一六国后,都遭到了多次的刺杀,这也使得秦始皇即使在巡视自己打下的疆土时,也不得不用几十辆马车给自己做掩护,同时自己还不敢轻易从马车出来。刺杀过秦始皇的人很多,其中最有名

  • 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必然,荆轲本就是替补,刺客原定是别人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荆轲

    "(秦)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27年,荆轲见秦王,图穷匕现,刺杀未果,当场被杀。 这场2000多年前的刺杀,成功地收录到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如果不是要背诵,能被评为学生最爱的文章之一。 很多人觉得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非常可惜,浪费了机会。但是

  • 荆轲刺秦王时,樊于期竟然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难道他不怕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荆轲

    樊于期作为秦国忠臣,一心只想诛杀秦王嬴政,为此甘愿一死。公元前228年,秦国彻底灭掉赵国。然而秦国大军并未停歇,而是挥师北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秦国下一个目标便是燕国。对此,燕国上下都忧心忡忡,尤其是燕国太子丹。他不愿就这么坐以待毙,于是请动侠士荆轲前去行刺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荆轲告诉太

  • 揭秘:荆轲刺秦王,一个“太医”的搅局,让荆轲功亏一篑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荆轲

    如果要说历史上知名的刺客,相信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荆轲,司马迁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荆轲这个人物,可见其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刺客,而这一次刺杀也的确重要到足以载入史册!不过同样载入史册的还有两个不起眼的人,一个是秦武阳,他的怯懦的确干扰到了荆轲的大计;还有一个人,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