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荆轲刺秦王只有一次,为什么陶渊明和司马光对荆轲的看法完全相反?

荆轲刺秦王只有一次,为什么陶渊明和司马光对荆轲的看法完全相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朱云山 访问量:2295 更新时间:2024/1/23 7:09:17

提起荆轲刺秦王,不知大家想起了什么?是的,想起了秦始皇被刺杀。秦始皇嬴政一生多次被刺杀,但是这次的影响非常大,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详实的记载。

关于荆轲刺秦王人们看法,不同民间主要有三种看法,第1种以陶渊明为首的,认为荆轲是一个侠义英雄,第2种是以司马光为主的,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还有第3种就是比较折中的一种看法,认为这就是一种雇佣刺杀行为。那么谁是谁非,今天大宇为大家分析一波。

一、陶渊明认为的“狭义行为”

我国历史上有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赞颂荆轲,认为他是侠义英雄。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在他的作品《咏荆轲》中,有非常著名的两句“其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大意就是虽然他已经没了,但是他这种侠肝义胆的精神千年流传。

陶渊明是个归隐田园的隐士,一般是不会过问世间的事情的。我相信在当时也有很多人是在内心里喜爱荆轲的,但是迫于封建君王正统的思想,没有人敢表达出这种看法。而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别人不敢说的,他敢。

二、司马光认为是“愚蠢”行为

和陶渊明有对立看法的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司马光认为:荆轲虽被太子丹豢养,但是去刺杀秦王却波及了自己的家族,实在愚蠢。

在司马光看来,荆轲只不过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豢养之情。请注意在这里司马光用了“豢养”这个词,把荆轲当成了畜生。

司马光紧接着引用了扬雄在《法言》讲的:要离之死好比蜘蛛、蝥虫死。聂政之死像个壮士,然而荆轲却属于刺客的死,和"义"无关。他认为如果从道德观来看的话,荆轲就像盗贼一样。

为什么会说的这么难听了,原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主要是给皇帝看的,他贬低荆轲,其实背后是贬低他的政敌王安石

所以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要考虑到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当时社会的环境。

三、现在人认为荆轲刺秦的行为,属于“雇佣兵”

为什么说荆轲是雇佣兵呢?荆轲是太子丹的门客,被尊为上卿。史记中有记载: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反正就是你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自己又没有什么可以偿还,只好拿命还,所以荆轲算是一个雇佣兵,是受雇于太子的刺客,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历史上只有一个荆轲,可是大家的看法却千差万别,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发表看法的人站的角不一样,比如陶渊明是站在燕国的角度来看。而司马光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荆轲,所以他们的看法才会天差地别。

而现代人则是站在利益至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实从大局来看,荆轲刺秦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但总体来说他还是为了燕国的利益。秦始皇统一六国,造福了后代子孙。

两者之间虽不共戴天,但都是英雄。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秦始皇的英雄更大一些,你们说呢?

大宇明天见,大宇天天见。喜欢探索,宇宙,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大宇茶馆,每日最少三更。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标签: 荆轲

更多文章

  • 燕国灭亡,是因为荆轲刺秦吗?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公元前227年的秋天,天气异常的寒冷,荆轲的背影孤独而悲壮,他的身旁站着一个表情轻狂的少年武士,他的身后站着身穿白衣的燕国君臣。这是一场送行,也是一场葬礼,整个世界都染了一种苍凉的白色的寂静色彩,此去失败或者成功他都会死,苏洵在《六国论》冰冷而又残忍的指出“至

  • 荆轲刺秦王是无用功?换谁都能让秦国一统天下吗?看这几位就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荆轲

    在秦国面前,燕国是一个变法失败的诸侯国。变法成功的赵国、魏国尚且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又拿什么跟秦国相抗衡呢?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太子丹想出了一个昏招,让荆轲跑去把秦始皇给剁了,以此换取燕国的和平。可是很多人质疑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认为秦始皇不是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因为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逐渐强大,秦国一

  • 荆轲抽剑刺秦王,千钧一发之际,大殿内为何没有人出面拦阻?

    历史人物编辑:柳叶风动标签:荆轲

    荆轲刺秦王时大殿内为何无人出手?这个话题很有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每吟诵起此诗句,脑海中就浮现出荆轲在易水河边告别燕太子丹等人与好友高渐离奔赴秦国的悲壮场面。荆轲为了解除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结果虽以失败告终,但他这样勇敢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永垂不朽。那

  • 《秦本纪》:荆轲为何刺秦王?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荆轲

    公元前236年,秦王派出大将王翦一行去攻打邺邑,由于邺邑事先知道了消息,提早部署了防御工事,秦国迟迟不能攻下邺邑。眼看进攻无望,大将王翦下令优先进攻其他城池,于是攻取了九座城池。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死去,被偷偷地安葬了洛阳北芒山。前来吊唁文信侯的如果是晋国人就赶出秦国,如果是秦国人就剥夺其官

  • 荆轲刺秦王,离那么近为何还失败?荆轲死前一句话说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荆轲

    对于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不仅诞生了白起、李牧等将军、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也是一个刺客比较活跃的历史时期。《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分别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这四大刺客。其中,荆轲可以说是春秋战国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刺

  • 荆轲要刺杀秦始皇,需向此人借样东西,此人:借啥?荆轲:你的头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荆轲

    我们知道,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但是秦始皇是用最残暴的军事手段强行一统的,因此,无论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还是统一六国后,都遭到了多次的刺杀,这也使得秦始皇即使在巡视自己打下的疆土时,也不得不用几十辆马车给自己做掩护,同时自己还不敢轻易从马车出来。刺杀过秦始皇的人很多,其中最有名

  • 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必然,荆轲本就是替补,刺客原定是别人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荆轲

    "(秦)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27年,荆轲见秦王,图穷匕现,刺杀未果,当场被杀。 这场2000多年前的刺杀,成功地收录到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如果不是要背诵,能被评为学生最爱的文章之一。 很多人觉得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非常可惜,浪费了机会。但是

  • 荆轲刺秦王时,樊于期竟然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难道他不怕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荆轲

    樊于期作为秦国忠臣,一心只想诛杀秦王嬴政,为此甘愿一死。公元前228年,秦国彻底灭掉赵国。然而秦国大军并未停歇,而是挥师北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秦国下一个目标便是燕国。对此,燕国上下都忧心忡忡,尤其是燕国太子丹。他不愿就这么坐以待毙,于是请动侠士荆轲前去行刺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荆轲告诉太

  • 揭秘:荆轲刺秦王,一个“太医”的搅局,让荆轲功亏一篑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荆轲

    如果要说历史上知名的刺客,相信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荆轲,司马迁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荆轲这个人物,可见其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刺客,而这一次刺杀也的确重要到足以载入史册!不过同样载入史册的还有两个不起眼的人,一个是秦武阳,他的怯懦的确干扰到了荆轲的大计;还有一个人,就是我们

  • 荆轲刺秦王,秦王绕柱,荆轲是刺了个寂寞还是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袁恩慈标签: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