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古代,行军打仗是经常发生的事,并且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实力强壮与否主要在于军队。而军队实力好坏,又主要在于士兵。古时士兵行军,怎样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高招,让后人沿用千年。
古时候的人当兵年纪和现在大有不同,士兵的年纪大约在15岁至60岁之间,年纪更大的都有。而我们所说的壮兵,一般是说年纪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人。正因为他们年纪不大,身体强壮,自然精力旺盛,一般军队驻扎边地,或者征战在外,基本很多年都不回家,作为人,自然有人的生理需求,那么在古时候,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自古一直有“军中无女”的说法,是因为领导者觉得当军中有女人之后,可能会致使难以管控士兵,自控力差的人,可能无法专心训练。但如果完全不管不问,有的士兵自制力差,并且素质低,长久以来,很容易强抢民女,祸害良人,这样会导致军民关系愈发恶劣。即使能武力镇压,也会怨声载道。
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了解这个事情后,和自己的幕僚商量想出一个好办法,效果非常明显。因为管理效果好,后面很多朝代管理时都运用这个方法,直到明朝时期,才被废除。这个办法便被史官记在《越绝书·卷八》当中,书中是这样说的:“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国即将和吴国作战,为了让士兵专心打仗,勾践将寡妇送到军中。这个方法确实效果非常明显,很好地鼓舞士兵。这些寡妇又被称之为“卒妻”,自勾践这里开始,“军中无女”这个说法便不存在了。因为这个做法的效果确实还不错,因此一直被后代帝王们沿用,汉武帝时期,甚至将“卒妻”发展成为一种制度。
《汉武帝外传》中曾说到:至汉武始置卒妻,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在汉武帝时期,如果一些人犯罪,往往会株连九族,而这里面很多女性,往往会被送到军营之中。因此,“卒妻”在后期,渐渐由寡妇变成罪人的女眷,她们去往军营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献技、呈身和侍宿。这几个词语,从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它的含义,不用多说。
虽然“卒妻”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军营士兵生理需求有一定缓解,但军中将士其实对于这个做法褒贬不一,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其中坚决反对的,就有汉武帝的大将李陵,李陵一直反对军中出现女性。
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
李陵在一次大战前夕,将这些“卒妻”都杀了,第二天作战的时候,将士们格外英勇,大获全胜。因此,后来每次打仗失败时,李陵都会怀疑是不是军中有私藏的女子,导致他打仗失败。李陵这样的想法其实过于偏颇,将打仗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女子身上,实在是有些好笑。即便如此,“卒妻”制度还是一直被沿用下来。
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这个沿用近千年的制度终于结束。《明史·卷一》中曾经记载过:“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元朝时期,军队经常在百姓之中搜刮妇女,激起民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元璋也意识到安抚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废弃了这项制度。
从越国勾践时期到明朝朱元璋时期,沿用上百年的“卒妻制”,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法辨别“卒妻制”究竟有没有给军队带来一定好处,但我们能知道的是,在这场制度中,寡妇、罪人女眷的命运都是相当悲惨的。
在那个时代,她们别无选择,只能作为附属品,而不能做身为人应该做的事情。好在后面这项制度被废除,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渐渐深入人心,若是她们也生活在这个时代,应当也会很开心的吧。
参考资料:
《越绝书》
《汉书》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