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君王与臣子之间除了相互合作以外,也有斗智斗勇。
君王在观察臣子,看臣子是否能为他所用,臣子也在观察君王,揣摩自己应当如何对待君王,才能在为国尽忠的同时,不给自己招来祸事。
可有的时候,臣子就没有这些烦恼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发现君主不值得自己效力,那么大部分大臣会选择换一个君主。可也有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比如说,春秋时代越国谋臣范蠡。他就在看出勾践的性格缺陷以后,依然选择了辅佐他,这是为何呢?
勾践的性格缺陷
勾践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在被吴王夫差俘虏期间,可谓把装孙子这一点给做到了极致,最后终于成功复国。
勾践的复国离不开范蠡和文种这两个大臣的辅佐,可以说,越国复国,他们两人居功至伟。
可勾践也是有性格缺陷的,这一点,也早早被范蠡看透。在越国成功复国之后,范蠡就立刻写了信给他的老搭档文种。
在信里,范蠡很明确地告诉文种“越王这个人,是不能与他共享富贵的,你赶紧走吧,走晚了怕是就走不了了。这里提到的就是勾践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勾践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其实这也算很正常,除了家人以外,人们都不希望自己脆弱的一面被别人知道,更何况,勾践想要隐藏的,是那样不堪的过去。
勾践在做俘虏期间,每一分钟都要面对来自吴王的种种试探,最后靠着装疯卖傻,舍弃自己所有的尊严,才勉强活下来。
重新称王的他自然不愿意有人再提及那段悲惨的过去,可为了隐藏那段悲惨的过去杀功臣,这就是越王的性格缺陷了。毕竟,没有文种和范蠡两个人,你凭什么重新称王啊。
这个性格缺陷,很容易就被范蠡看了出来,所以他才会劝文种赶紧离开。
可问题来了,在乱世,大臣们之所以如此玩命,不就是想要衣锦还乡,如果说费心费力,还没有任何好处。范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
不能自主选择的君主
虽然,在战国时代,人们选择群主都比较自由,不用担心频繁地换君主会导致自己信誉下降。可范蠡可能并没有这个特权,他选择勾践可能并不是出于自由意志。而是被自己所属的国家所影响了。
春秋时期,战场上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而越国和吴国的称霸,不过是晋国和楚国争霸之下的一个附属品。范蠡是楚国人,而楚国和越国当时咱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越国被灭亡,勾践被俘,这对于楚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当时晋国和楚国两个国家一手扶持吴国和越国两个国家争霸。所以看到自己的小弟被人欺负,楚国自然是不高兴的。
范蠡具有比较强大的祖国荣誉感,所以他也选择了辅佐勾践。
第二点在于,勾践虽然在事成以后对功臣并不好,可那是在事成之后。在事情没有成功之前,勾践对于范蠡和文种还是非常尊重的,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言听计从。
从来都没有说过任何让他们不高兴的话,这一点让范蠡觉得很高兴。对范蠡来说得到尊重是比得到财富更重要的事情,更何况辅佐一个一无所有的君主,让他从深渊慢慢爬到的巅峰成就霸业。这毫无疑问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范蠡追求的就是这种成就感,至于勾结建可能会在事成之后卸磨杀驴,范蠡觉得自己只要预料到了这个结果就可以了,到时候事情一成自己就立刻飘然远去,勾践总不至于今天事成明天就开始卸磨杀驴吧。
他觉得这只是一场交易。他帮助勾践获得成功,勾践给予他平常很难得到的满足感。这场交易内容就是这样的。范蠡觉得他不亏。
第三点原因在于勾践自身,勾践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君主。最起码在失败之后,他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和忍耐力是很多人都没有的,就凭着这份韧性和忍耐力,构建也是一位值得追随的君主。
如果他像齐湣王一样,明明灭国了,最后还拽得跟什么一样,把自己原本有的保住性命的机会都给丢掉了。
那么范蠡肯定不会选择他,所以说勾践自身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毕竟勾践也是有优点的,而且那个优点还非常大。至于勾践的缺点,范蠡自认有机会避过。
最后一点原因就比较惨了,有人认为范蠡有可能也和文种一样遭遇了越王勾践的毒手。至于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事情,有可能只是很多人不忿范蠡最终得到这样的结局,所以随意更改史书,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可能性不大,
其实史书这东西可以说也是受到很多人的影响,虽然史官都会被要求要秉笔直书。可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样的能力的。
有的时候秉笔直书是需要拿生命作为代价。就连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到最后都会被汉武帝治罪。虽然他出事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写了《史记》。
可是这也证明在君王跟前什么话都说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而且在写到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也没有敢写汉武帝任何不好的地方。
反倒是对他极进夸赞之能事,说他功盖三皇,锝过五帝,可是汉武帝敌配得上这么高的评价吗?很明显是配不上。
所以,有人认为范蠡逃脱勾践魔爪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后来的人进行了一些杜撰,其实范蠡也被勾践给杀掉就比较惨了,毕竟范蠡是很出色的谋士,如果连他都没能够看破勾践的真实性格,那么就等于说勾践骗过了所有人。
范蠡的成功
作为一个谋士,范蠡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曾经有人说辅佐一个早就有势力的人成为皇帝有什么意思,要辅佐就辅佐一个没势力的皇子,这样才能够证明我的能力。范蠡很有可能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选择了当时处在灭国之难当中的勾践。
后来勾践成功的复国,但是勾践并没能给予范蠡和文种相应的封赏,文种被勾践杀死,范蠡也最终被迫隐居。可以说范蠡的结局不好,可他依然是成功的。
在某种意义上,范蠡享受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就像有一大批大臣辅助明太祖朱元璋一样,他们当中不是有人没有看透过朱元璋的性格,可是他们依然愿意辅佐朱元璋。
原因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比起其他一些人更值得辅佐。勾践自己毫无疑问是有着优点的。
他的坚韧,他的伪装,都是出色的。让人眼前一亮,他是一位很特别的君主。
和其他的君主不一样,他在见到范蠡的时候,就已经处于了人生最低谷,可以说,帮助他重回巅峰的过程,也是范蠡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范蠡将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看的比财富和生命都重要。这属于个人选择,很难有对错。
在范蠡看来,勾践是有成就霸业的能力的,这就够了。要想找完美的君主,穷其一生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