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说“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而粗略算下来,这就是五万人的正规军标准倘若是算上后勤补给的服务人员,至少也得有10万人的男性参加了越国的军队。但问题是,越国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人口呢?毕竟,当时越王勾践从吴国跑回越国之后也只有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而且,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勾践灭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战争长达九年,仅仅是围困姑苏之战就是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么多的正规军都出国征战,越国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粮食来供养呢?根据史学家估算,当时吴越之地尚未大规模开发,人口只有数十万,而且人均寿命又不高。那么,勾践又是凭什么可以支撑这么多年的对外战争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关键还是在于当时的另一个大国,对勾践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持,它就是楚国。事实上,楚国这样做也很能够理解。毕竟,楚国和吴国是世仇。当年伍子胥在楚国各种折腾,自然让楚国上下都怀恨在心。以前吴国强盛的时候,楚国就总是和吴国有些嫌隙,更何况现在吴国衰落了,越国开始挑衅吴国的霸权,楚国自然愿意在背后推波助澜。
除了世仇之外,当时吴国的霸主地位也让楚国很不高兴。因为从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来说,其实楚国要比吴国强悍一些,但是夫差在那个时候却是公认的霸主。所以,楚国背后捅刀子就是必然的了。这一点,在《韩非子》一书中提到“越已胜吴,又索卒于楚而攻晋”。其中的“又”字就说明,越王勾践攻打吴国是向楚国借兵借粮了。
但问题在于,楚国推波助澜的这场影子战争,并不是真心实意要帮助勾践成为霸主,而是要让吴国和越国两败俱伤,这样楚国就能够渔翁得利了。所以,等到勾践战胜了吴王夫差之后,竟然还想着和楚国借兵继续攻打晋国,就被楚国拒绝了。据史料记载,楚国在吴越之战结束之后没多久,就打到了淮泗一带,入侵了越国的势力范围。由此可见,楚国才是心计最重的那个家伙。
那么,越王勾践面对着楚国的入侵是怎么表现的呢?很简单,勾践很生气,准备把越国的军队集中起来攻打楚国。显然,这是以卵击石,注定不可能成功。所以,看透形势的文种跳出来说,大王还是算了吧,咱们又打不过楚国,还不如给楚国各地赔款,岂不是大家都平安了吗?勾践虽然很生气,但是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还是认怂了,于是就割地给了楚国。
再后来,越王勾践把都城从浙江的绍兴迁移到了山东的琅琊。他当时的想法估计也与楚国的强大有关。因为他觉得,山东半岛上的那些鲁国宋国很弱小,自己可以捡便宜。但是,楚国太强大了,他惹不起,只能灰溜溜逃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