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蠡为什么能逃过勾践的屠刀,还预测到次子的惨死结局

范蠡为什么能逃过勾践的屠刀,还预测到次子的惨死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有点点乱 访问量:4400 更新时间:2023/12/16 0:02:09

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话说当年,范蠡、文种辅佐越王勾践侵灭吴国,吴王夫差不甘受辱,被迫自杀。

为了震慑各个诸侯国,勾践率大军北上,在淮水岸边摆开了阵式,每日不停地操练军队,此举惊动了周元王,赶紧派出使者赐封越王勾践为“伯”。

勾践采用“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策略,主动把淮河流域的土地送给了楚国,把吴国先前掠夺宋国的地盘又还给宋国,把泗水东部的大部分疆域给了鲁国。

于是各方诸侯纷纷派出使者送来慰问信,祝贺他成功地晋级。

#01.

越国民众正在额手相庆之时,范蠡却让家人打点好行装,随时准备离开。

此时的范蠡已经晋升为上将军,眼看着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即将来临,可是他近日一直紧锁着眉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一日,他终于向越王勾践提出了辞行,勾践表现得很是激动,不住地挽留他:“先生,你怎么能够抛下我呢?我正计划着把越国的土地分一半给你,让我们一起共享这太平盛世。你不要再跟我谈论离开的话题了,不然我可真要生气了。”

范蠡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他对着越王说道:“虽然您下了命令,但是我的决心已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到处走走看看。”

众好友听说他要带着家人远行,一起过来给他送行,有人关切地询问范蠡:你今后以什么谋生呢?

他说:“《计然》中的计策有七项,越国只用了其中的五项,就称霸于诸侯,既然它可以用于治国,那么我现在想将这个谋略用于经商。”话音未落,他已经坐上一叶扁舟飘然离去。

范蠡不久就带着家人来到了齐国,他决定暂时在这里安顿下来。当夜他给远在越国的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并派人马不停蹄地将这封信送回了越国。

这封信一开头就写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告诉文种越王的长相有极大的缺陷:脖子太长,嘴巴象小鸟嘴。这种人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能共享乐。最后,范蠡劝告说:你应该和我一样,功成身退,这样才能保全性命!

文种读了信之后,对好友的建议有些将信将疑。经过深思熟虑,文种决定为了安全起见,从第二天开始,自己便找了个借口先不去上朝。

没过几天,越王勾践就起了疑心,他询问身边的官员,文种在家忙些什么。于是有人站出来构陷文种最近行动诡异,只怕是打着养病的旗号私下里图谋不轨。

勾践命一位使者带着自己的剑去文种家里传话,“先生,你教给我讨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敌人,剩下四条还在你的手上。我觉得吧,总不能让你的智慧就这样平白地浪费掉,现在你就到我的父亲那里去练练手吧。”文种只好被迫自杀。

#02.

在齐国定居下来的范蠡,化名为鸱夷子皮。他在海边找到了一块空地,带领全家一起在那里垦荒。几年之后,通过种植和养殖业,他便获利数十万。

齐国人听说了他的大名,认为范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官府向他发出了邀请,请他前去做官。

范蠡再三地推辞不就。某一天,有一位使者带来了齐国太宰田成子的口谕,邀请他去政府里担任要职,为了表示诚意,田成子还让使者给范蠡带来了一枚相印。

田成子在齐国是位只手遮天的权臣,范蠡不屑和这类人为伍。他明白,又到了自己离开的时候了。

范蠡私下里告诫家里人,尽快地收拾好行李,明天晚上全家就要搬离此地。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十分地诧异,追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地匆忙。

他感叹道:“我种地可以轻松地积累万贯家财,如果想做官,人家就给我卿相职位。我不过出身布衣,这两样都可谓是我人生的最高境界。可是它们现在一起砸向我,那绝对预示着不祥。”

#03.

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曹国,它的第一位国君就是周文王的嫡六子曹叔振铎。

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灭亡。《左传·哀公八年》上对此作过记载:“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

曹国原来的国都陶丘被称为“天下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经常在陶丘买卖货物,所赢利的钱财大部分赞助给了老师。

范蠡一家离开齐国后,就搬到了陶丘。为了隐匿身份,范蠡再次更名为“朱公”。

父子几人在陶丘进行农牧业开垦并经营贸易,他们囤积居奇、低买高卖,短短几年时间,范蠡便积累了上万家财。他又一次声名鹊起,因为他住在陶丘,所以认识他的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

#04.

朱公隐居之前育有两子,到陶丘定居之后,他和妻子又生下一个小儿子。几个儿子渐渐地长大,朱公就把家业逐渐交到这几个孩子的手上。

一天,有人传话告诉朱公,远在楚国经商的二儿子和他人起了冲突,一怒之下,竟然将对方杀死了。现在二儿子被囚禁在楚国的监狱里。

朱公在家人的哭声中呆坐半晌,然后喃喃自语道:“杀人偿命,这是做人的道理。不过,作为千万富翁的儿子,他不能让人随便处置。”

他抬起头看看围在自己身边的两个儿子,抬手将小儿子唤到了身边,沉吟着说道:“我等一下给你多备些黄金。你今天就动身去楚国,赶到那里后,你想办法打通一下关节吧。”小儿子低声应是。

不久,给小儿子准备的牛车就牵了过来,装在褐色盒子里的黄金也被人抱了出来。家人们都站在路边准备给小儿子送行。

可是自从朱公指定了小儿子去营救哥哥之后,朱公长子的脸色就变得非常难看,他呆呆地站在人群里不发一言。当朱公的小儿子坐上了牛车,正准备出发的时候,他咬了咬牙,冲出了人群。

长子拦在路的中间,向父亲请求派自己到楚国去,朱公根本没理会他,于是长子跪在地上大声地哭诉:“家中的长子被人称为家督,如今弟弟犯了大罪,父亲不愿意派遣我去活动,却让小弟前去,这说明,在父亲的眼中,我是个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孩子啊。”

他越说越激动,拿出一把短刀在那里寻死觅活的。朱公的老妻吓得面如土色。急忙上前劝说道:“我们现在派小儿子去楚国,还不见得能够把老二营救回来,但是你这样一意孤行,我们首先会失去大儿子。”

朱公叹了一口气,点点头,不得已只好同意派长子去楚国。他回房给自己旧日的好友庄生写了一封信。

朱公将信交给长子,并嘱咐道:“你这次去楚国先去拜见庄老先生,把车上的黄金全部交给对方,一定要听从对方的安排,千万不要和对方产生任何争执。”

长子点头应诺,转身上了牛车。朱公的妻子跟了出来,又偷偷地塞给儿子一大包黄金,叮嘱对方小心行事。

#05.

朱公的长子不日就到了楚国,他心急如焚,到处打听庄老先生的住处。有人告诉他,庄老住在楚国的近郊,房子的门外杂草丛生,很是不堪。

长子遵从父亲的教诲,首先拜访了庄老先生。庄老先生听说了他的来意,捻须思虑半晌,告诉他:“你现在就回去,千万不要在这里停留。将来你的二弟出来之后,你也不要到处询问原由。”

长子从庄老先生的房子里出来之后,想想还是不太放心,他就近找了一个旅社住了下来,用母亲塞给他的黄金再上下打点几位认识的楚国权贵。

楚惠王都要尊称庄老先生为“老师”。尽管他当天收下了朱公的馈赠,可是他已经计划着等自己事成之后,再将那笔黄金退还回去。

庄老先生等到朱公的长子告别之后,对自己的妻子交待说:“你可记住了,这是朱公暂时让我保管的黄金。如果将来我突然病死了,这笔黄金还没有还给朱公,你一定不要动用这笔钱,替我还给对方吧。”

他认为庄老先生是一位穷困潦倒之人,可能会只收钱不办事,内心大概还在怪罪自己的父亲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庄老先生过了几日找了个恰当的时机进宫谒见楚惠王,他借口天上星位的移动,警告对方,楚国国内可能会发生灾变。

楚惠王极为信赖庄老先生,连忙询问对方:“老师,照您这么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呢?”

庄老先生指点道:“君上,只有广施仁德才能免祸。”

楚惠王点头称是,即刻派人查封贮藏三钱的府库。听到消息的权贵跑去向朱公的长子报喜道:“君上马上要大赦天下了,你的弟弟就要被释放了。”

长子追问道:“您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那位权贵回复说:“每次君上发布赦令之前,都要封闭三钱的府库。而昨天傍晚,君上下令封库了,所以这件事应该已经定下来了。”

他忆起自己送给庄老先生的那批黄金,内心不禁隐隐作痛。他感到不忿,决定到庄老先生家里讨回自己送出去的黄金。

庄老先生见到他后,有些吃惊,问道:“我不是让你回家等消息吗?”

长子外表恭敬地回答道:“是的,先生,我没有离开,我对弟弟不放心。今天听说楚王就要大赦天下,二弟这下不用麻烦老先生您再费心安排了。我这次来就是向您告辞的。”

庄老先生盯着他看了几眼,回头嘱咐了家人几句,过了一会儿,庄老先生开口道:“贤侄,你上次送过来的黄金我就放在里屋的桌子上,你进去拿走吧。”

长子假意客套了几句,进屋取过黄金,喜笑颜开地告辞而去。

#06.

被一位年轻人戏弄了一番,庄老先生感到羞愤不已,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拜见楚惠王。

他貌似疑惑地向对方打听道:“我前几天劝说君上实施仁德来阻挡灾难,今天早上,我刚出门,在路上听到有人谈论陶丘朱公的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君上囚在这里。”

楚惠王告诉庄老先生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这次大赦,此人也在名单之内。

庄老先生恍然大悟:“怪不得!怪不得百姓们都在传言,说朱公拿出了许多的金银财宝贿赂楚国的权贵们,所以这次君上大赦天下,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体恤楚国人民,而是为了找个理由释放朱公的儿子啊!”

楚惠王听到庄老先生的话后不由得大怒:“简直是一派胡言,我怎么会这么做呢?”他于是马上下令将朱公的儿子斩首示众。

朱公的长子最终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了陶丘。

#07.

长子回到家里后,全家人都陷入沉痛之中,只有朱公坐在一边独自发笑。老妻诘难他为什么如此冷漠。他说:“我本来猜到了长子如果去楚国的话,他弟弟的命就保不住了。”

朱公又望向小儿子,“而我的幼子,从出生时就享受着富贵荣华的生活。乘坐最坚固的马车,骑着最高大的骏马,射猎最弱小的兔子,哪里会想到钱财得来不易呢?所以他不会把金钱看得很重,舍弃起来也会毫不吝啬。这就是我当日安排幼子去楚国营救二儿子的原因。”

朱公最后说道:“罢了,这件事大家不必再为此悲伤了。其实从长子离开的那日起,我就在日日夜夜地期盼着二儿子的尸身被人送回来。现在也算是得偿所望吧。”

据说,陶朱公最后老死在陶丘。

范蠡的一生经历了三次转折,不论是在越国、齐国还是陶丘,他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这难道是上天一直在眷顾着他吗?

吴越之争,他运筹帷幄,协助处于劣势之中的越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成功登顶之后,他知道收敛锋芒,远遁他乡,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当再次获得上位者的关注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审时度势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

古往今来,总是有人在慨叹时运不济,没能让自己施展过人的抱负,可是他们如果象范蠡一样能够准确地把握时局和人心,这些人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标签: 勾践

更多文章

  • 勾践卧薪尝胆?可能是体内缺乏微量元素,真不是为了报国雪耻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勾践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被传为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装逼的人,他被吴王阖闾干败了,还要假惺惺的到吴国做人质,对吴王表示臣服。说实话,吴王也就是鬼迷了心窍,但凡脑子转个圈,但凡心黑手狠一点,恐怕他勾践就成了吴王的刀下之鬼,也就没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了。奈何心胸狭窄如此,只能有那般眼力

  • 古代士兵打仗,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一个方法,实在缺德

    历史人物编辑:黄静圆标签:勾践

    导语:古时候交通不便,所以打起仗来一打就是好几个月,而且因为是冷兵器时代,所以每一次的打仗都是面对面的肉搏,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惨烈程度远不是我们现在的战争可以比拟的,日场战争都会死去很多人,这也造成了当时没有人愿意参军的现象,因为有可能报名参军,以后就可能适合家人的最后一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

  • 越王勾践的贴身佩剑,为什么会出土于楚国将军的墓葬?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勾践

    越王勾践的贴身佩剑,之所以会出现在楚国人的墓葬当中,主要是因为后来越国被楚国给灭了,所有越国的宝藏,自然也就都归了楚国。顺便说一句,出土越王勾践剑的墓葬,这个墓葬的主人,恰好正是当时率领楚国军队灭掉越国的将军。而且,后来从相关墓葬当中,大家还发现了勾践之后的几位越王的贴身佩剑。这足以说明,当时越国的

  • 勾践灭吴的“真相”,不是卧薪尝胆,而是建立了越国命运共同体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勾践

    在不起眼的史书之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越王勾践为了消灭吴国,以身作则带动整个越国发展,以促进生育为基本前提,最后一举成为了春秋最后一霸,这样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作用是在于历史照进了现实,而不是如同传统史学观点那样让我们苦心的学习越王勾践那种坚持精神,历史能够照进现实,与今天的策略相互对应,让人激发热情

  • 我国5大文物事故:勾践剑海外受损,无价之宝被冲进厕所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勾践

    导读: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象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后世的财富。我国的文物因为数量多、种类齐全,为方面保护划分了等级,分为一般和珍贵,珍贵里分一级和二级。我国的一级文物少之又少,可以堪称是国宝。但是在这些国宝展览时往往会出现,意外,不是文物受损就是文物被破坏;这5大文物事故是典型的案例。越

  • 勾践都被吴国给囚禁为奴了,怎么后来还能崛起?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勾践

    前言:春秋时期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中有意思的是,勾践作为一国的君王,在投降吴国后,名为受降为臣,实则是在吴国为奴,每日不是当马夫,就是当仆人,受尽了屈辱。正常情况下,一国的君王变成了这样子,基本等待他的要不就是亡国之君,要不就是刀下亡魂。而此时的勾践是既无法回到越国,也无法发起军队

  • 勾践剑海外严重受损?专家:谣言,但宝剑此后永久禁止出境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勾践

    导读:越王勾践剑,这是当今天下第一剑,这把剑是距今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因为过于珍贵被世人传颂无数次。本人也写过很多关于越王剑的事迹;包括其历史渊源,考古出土以及诸多谜团。但从未写过宝剑的展览的文章,今天写一篇比较令人痛心的事,那就是国宝越王勾践剑在海外展览受损一事。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出土

  • 古时士兵行军,怎样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高招,让后人沿用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勾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古代,行军打仗是经常发生的事,并且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实力强壮与否主要在于军队。而军队实力好坏,又主要在于士兵。古时士兵行军,怎样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高招,让后人沿用千年。古时候的人当兵年纪和现在大有不同,士兵的年纪大约在15岁至60岁之间,年纪更大的都有。而我

  • 古人为增加人口都有什么办法?勾践和李世民有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勾践

    古代是否也有鼓励人口的计划生育呢?还是有的。01各朝各代如何奖励生育?勾践的奖励很给力每个朝代都会鼓励生孩子,因为人口是国力和战争的根本。这几个每个朝代都有的政策就是念经到达多少的男女不婚嫁就是犯法,目的就是为了鼓励生育。中国人自古相信多子多福,因为人口在古代就是最强大的生产力和国力,所以多生孩子没

  • 古代士兵常年离家打仗,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缺德招数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勾践

    在古代只要一打起仗来,就会持续好几个月的时间,时间久的话会长达数年。那么多青壮男子聚集在一起,生理需求怎么解决呢?曾经在史籍中记载了一次军营哗变事件,就是因为将士的生理问题没解决好,情绪积攒下来引起的。这件事情发生在西汉时李陵军营中,后来李陵打破军中无女的传统,招来“余女”解决问题。李陵这样解决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