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山西,介休,绵山,这里长眠着一个晋文公对不起的人

山西,介休,绵山,这里长眠着一个晋文公对不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闲读史 访问量:947 更新时间:2024/3/11 22:54:40

晋文公重耳,在年轻时就“好士”,结交、收拢了一批忠心的部下。其中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当然还有不著名的。

这不是我主观臆断、信口区分“著名”与“不著名”,《史记》里就是这么写的:“年十七,有贤士五人”,然后列举了上面五人的名字。

晋献公老年昏庸,易储、杀子,引发了晋国的持续几十年的政局动荡。重耳不是长子,也不是太子,却也难免受到波及牵连,被迫出国逃亡。

他要出逃,“贤士五人”当然要跟着,还有一些不那么“贤”、不那么著名、却一样忠心耿耿的部下,也跟着他踏上了流亡之路——我有时也在怀疑,如果他们知道这一去就是十九年的话,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吗?

十九年之后,晋文公终于回国为君,“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功成封赏,和大项目完成后办庆功宴一样,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但,“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䘵,䘵亦不及”,介子推没有追着晋文公要封赏,晋文公也就没有封赏他。

介子推回到家,跟老母亲商量:“重耳能回国为君,是上天的恩德,并不是哪个大臣的功劳。这些大臣却以此为功,窃据封赏,这不是偷盗行为吗?国君居然信任重用这些偷盗小人,这样的国君,真不能相处了!”

母亲劝他:“大家都去求封赏,你也去求;你不肯去,又在这里抱怨什么?”介子推回答:“我觉得他们做得不对、是偷盗行为,我怎么还能去学习?知错犯错,罪加一等。而且我刚才抱怨国君,这不是忠臣所为,以后我也不适宜侍奉国君、领受俸禄了。”

母亲又劝:“最起码,你也要让国君知道你的想法吧?”介子推回答:“语言是为整个人服务的。我这个人都要隐居去了,还跟国君说什么?”于是母子二人隐居于山西绵山,终生不复出。

介子推的这套理论,未免有点儿似是而非。把晋文公回国继位,完全归结为上天的功劳,本身就有点儿神秘主义、不切实际;而“从亡者”受到赏赐,对其他大臣、国人都能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晋文公团结人心;为官为宦,不仅是享受,也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辅佐国君、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介子推的飘然远去,隐居不出,人格上似乎很高贵,却也意味着逃避责任。

同时,还有一点,介子推的出走,侧面证明了晋文公的忘恩负义,不念旧情。晋文公继位之初,正需要稳定人心,介子推是他的忠臣,就应该帮助他树立威信,而不应该这样拆台。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将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见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放在介子推身上,也不算太冤枉他。

事实上,晋文公也真的不是忘恩负义。只是在封赏过程之中,“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遇到了更加紧急的事情。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是“政治正确”。但晋文公因“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未免有点手忙脚乱,于是延迟了封赏之事——只是延迟,并不是取消。

而介子推呢,追求他人格的高尚,等不及晋文公,就匆匆躲到绵山里隐居去了。

晋文公经人提醒,想起了这件事,赶快派人召回介子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不知是为了旧情,还是政治作秀,晋文公把绵山分给了介子推,“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两千多年过去了,绵山还是山西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介子推的出走,有他追求高尚人格、只说是迂腐的成分。但不管怎么说,总是晋文公对他不起。

介子推,可说是晋文公对不起的人物之一。

不过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而火烧绵山、介子推宁死不屈,和母亲相拥被烧死在大树之下,这些残忍的故事,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恐怕这是后人的演绎和附会吧。

标签: 晋文公

更多文章

  • 晋惠公VS晋文公:两兄弟差距太大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晋文公

    “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晋献公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比较贤能。申生在骊姬乱晋中自杀身亡,而夷吾、重耳二人则流亡异国,并先后返回晋国登基为王,即为晋惠公、晋文公。重耳、夷吾两人的生母关系也非同寻常——“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女弟”意思为妹妹

  • 上下五千年65:楚庄王平内乱拜相孙叔敖国力强盛,邲之战大败晋军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楚庄王

    上回说到楚庄王,发兵问鼎中原,周王室都不得不让他三分,说到治理国家,靠的是德行而不是武力,楚庄王觉得推翻周王室时机还不成熟,所以选择撤退,而此时才知道楚国内部已经大乱。话说在楚庄王带兵在周王室所在地洛邑耀武扬威的时候,楚国的令尹,也就相当于中原诸侯国的宰相子越发动叛乱,并且把楚庄王留在国内的兵力都已

  • 楚庄王从三年不飞到饮马黄河,扮猪吃老虎就数他最牛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楚庄王

    “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在齐桓、晋文的光环渐趋黯淡的时代,一个慧心巧谏的臣子,一个心领神会的君王,造就了君臣之间的千古美谈,也成为了楚庄王位列春秋五霸的起点。但细心思考一下典故的内容,便会发现其中的怪异之处:按照典故的说法,先是大夫伍举出了“怪鸟”的谜语,巧谏庄王;数日后庄王

  • 不负社稷不负卿,终成春秋五霸之一,她是站在楚庄王背后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楚庄王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时时鼓舞他奋进的女人。”历史多次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许多开创过宏图伟业的君王都有一个这样的妻子。譬如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还有乾隆皇帝与他的富察皇后等等。她们在夫君身陷困境之时能够鼓励夫君重新振作起

  • 臣子偷拽楚庄王宠妃衣服,他拒绝调查,装傻充愣三年终成春秋一霸

    历史人物编辑:狂奔的小白羊标签: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按照古代的年龄,也是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楚庄王一上任,就跟变了个人一样,整天与宠妃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楚国的大臣急坏了,这样下去楚国不久可就要灭亡了。但是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甚至禁止大臣们上奏折。如果谁要是敢上奏折,就杀了谁。三年的时间,对于楚国忠心的大臣来说是阴暗的三

  • 楚庄王荒唐三年布大局,耍酷背后的职场秀,这手腕只给懂的人看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楚庄王

    职场也有钓鱼执法,看懂楚庄王故事,就懂了听楚庄王故事,大家都会想到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典故常被说是浪荡子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成就大事的经典案例。如果真这样理解,那就可以回家窝里蹲,或者去社会大学经历多轮捶打了,因为故事很复杂,情况很多变。(生活很复杂)说楚庄王故事,要从前因推导后果。楚庄王的爹,名

  • 楚庄王到底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一鸣惊人真是他的典故吗?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楚庄王

    #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史学界有诸多版本,他们代表了那个混乱年代中最为出彩的诸侯,不管是哪个版本,有那么几位是最没争议的,他们分别是齐国齐桓公,晋国晋文公以及楚国楚庄王。而且楚庄王是唯一一个封号为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王“这个称号,至于吴王和越王敢称王那是因为他们处在春秋末

  • 演得了昏君,装得了糊涂,拎得清形式的春秋霸主——楚庄王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楚庄王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成语往往是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这句成语典故的创造者就是我们的影帝级霸主——熊旅(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诸侯国(从以下两幅疆域图就能看出),因地处南方,活动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地

  • 楚庄王的一生:不足二十岁登上王位,八年问鼎中原,终成春秋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楚庄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说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是哪几个国家,那定然是春秋五霸莫属。不过,春秋五霸之所以强大,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其国君的出色领导和统治,才使得他所在的那个国家强大起来,因此很大意义上,春秋五霸指的是这五个国家的国君,而楚国的楚庄王,就是其中之一。楚

  • 楚庄王身为一代雄主,楚国为何两个多月却打不下宋国一座城?

    历史人物编辑:杯中探史标签:楚庄王

    鲁宣公十四年(纪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出使。由于楚庄王势力浩大,所以他吩咐申舟:不必向宋国提出借路的请求,迳直而去。宋国得知后,认为这是楚国在侮辱本国,感到不可忍受,就把申舟杀死。楚庄王勃然大怒,立即点动人马讨伐,大军直打宋国的都城,将城池团团围住。两军相持了几个月后,宋国派遣大夫乐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