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楚庄王,发兵问鼎中原,周王室都不得不让他三分,说到治理国家,靠的是德行而不是武力,楚庄王觉得推翻周王室时机还不成熟,所以选择撤退,而此时才知道楚国内部已经大乱。
话说在楚庄王带兵在周王室所在地洛邑耀武扬威的时候,楚国的令尹,也就相当于中原诸侯国的宰相子越发动叛乱,并且把楚庄王留在国内的兵力都已经打垮,只等着和楚庄王外出返回的精兵一决雌雄,争夺王位了,并且拒绝和楚庄王和谈。
楚庄王和子越在决战中,亲自上阵,擂鼓助威,最后一箭射中了子越,子越一命呜呼,叛军失去首领,纷纷溃散,楚庄王一举歼灭了叛军,并且把权臣子越家族连根拔起,从此大权独揽。
楚庄王为了增强国力,拜隐士孙叔敖为宰相,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扩大生产,楚国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
公元前598年,郑国在楚国的强大国力逼迫下与楚国结盟,但是没多久就背叛楚国与晋国结盟,楚国大怒,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坚守三个月后,由于晋国援军迟迟未到,被迫又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
等郑国投诚楚国后,晋国的军队才赶到,当时晋国主帅觉得木已成舟,决定撤兵,但是由于主帅荀林父在军中缺少威望,中军副将先毂竟然不听从主帅命令,独自跨过黄河,主帅没办法,也只能匆忙渡过黄河。
当时楚庄王的军队驻扎在邲,得知晋军渡过黄河后,试图与晋国求和。而晋国军中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而派去和谈的人员居然反而是主战派,故意挑起战事。
由于晋军谈判人员故意挑起战争,大大出乎主帅荀林父的预料,军队并没有做好作战准备,所以面对楚军突然的进攻,主帅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并且宣布先撤退过黄河的有赏,最后军中一片大乱,争相渡河,很多人在水中扒着船沿想渡河,最后都被想尽快渡河的士兵砍断了手指,哀嚎遍野,晋军溃不成军,只有士会对战斗早有准备,提前设了埋伏,才安全从容撤退,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这次邲之战,是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后取得胜利后的第二次晋楚大战,以楚国胜利而告终,好在晋军撤退时,楚庄王也没有乘胜追击,赶尽杀绝。
但是通过这次战役,楚国终于实现了中原称霸的梦想,并且加强了楚国和中原的文化交流,为华夏民族统一的民族精神,意义深远,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世对他的历史评价很高,成为思想统一的奠基人。
虽然这次楚国获胜,晋军溃败,但是晋国中原称霸怎能拱手让人?必将发生第三次晋楚争霸大战。
预知后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