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公六年(前645年),“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此战史称韩原之战。
秦穆公与晋惠公各自统率大军,在韩原展开了一场鏖战,结果晋军遭惨败,晋惠公成了秦穆公的俘虏。
晋惠公六年(前645年),在秦国纪年为秦穆公十五年。“合战”,即交战;“韩原”,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而当时为晋国辖属。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晋献公四年(前647年),晋国遭灾闹粮荒,晋国向秦国请求借粮度荒。秦穆公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向晋国提供了粮食。“卒与粮,自雍至绛”,从秦国国都雍城到晋国国都绛城,一路上运输粮食车队络绎不绝。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献公五年(前646年),秦国遭灾闹粮荒,于是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度荒。“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晋惠公采纳虢射的建议,不仅不提供粮食给秦国,反而要趁人之危攻打秦国。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秦穆公非常恼火,也准备派兵攻打晋国。“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献公六年春天,秦穆公统率军队攻打晋国,九月秦晋韩原之战。
分析上述信息,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秦国闹灾荒,秦穆公怎么会主动进攻强大的晋国?
第二,晋惠公为何拒绝粮食援助,并趁机攻打秦国?
第三,晋惠公既然要攻打秦国,为何迟迟没有派兵出击?
第四,晋军实力远强于秦,晋惠公怎么反成为秦军俘虏?
带着问题再看《晋世家》,从骊姬乱晋之后的历史记录中或许会有所发现……
继位第一人是重耳
晋献公临死之前,“属奚齐于荀息”,骊姬之子奚齐托付给了荀息。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2年),“秋九月,献公卒”。
“里克、丕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里克、丕郑打算迎接重耳回到晋国继位为君,准备以申生、重耳、夷吾的党羽作乱。
但是,托孤大臣荀息发誓将不负晋献公所托,准备拥立奚齐继位为君。而且,晋献公在死前已经做了安排,将国家大小事务全权交给了荀息。
“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丧次”为送葬的地方。“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荀息又拥立悼子为君,然后才安葬了晋献公。“悼子”是奚齐的弟弟,为骊姬之妹所生。
“十一月,里克弑悼子于朝,荀息死之”,十一月,里克又杀掉了悼子,荀息以身殉难。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里克先后弑杀奚齐、悼子,派人到翟国迎接重耳,准备让重耳继位为君。
从以上信息来看,在晋惠公夷吾继位之前,重耳才是继位的第一人选。或者说夷吾相对于重耳缺少支持,至少里克、丕郑都不支持晋惠公。
从夷吾所担忧的情况来看,或许重耳深知晋国权臣多、势力大,即使继位为君也未必有话语权。所以,重耳并未答应回国继位。
其实,夷吾返回晋国继位,也是承诺分封里克、割地与秦才得到了支持。从中可以了解重耳的担心不无道理。
权臣里克被逼自杀
“还报里克,里克使迎夷吾于梁”,使者回晋国汇报给里克,里克退而求其次恭迎逃亡梁国的夷吾。
夷吾准备返回晋国,而追随者吕省、郤芮劝说道,“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
“献公子八人”,外逃的只有夷吾、重耳,里克弑杀奚齐、悼子,太子申生自杀,也就是说还有三个留在晋国。国内仍有继位人选,为何非要从外寻找?吕、郤并不知夷吾并非第一人选,所以他俩打算前往秦国,借助秦军强势回晋。
“乃使郤芮厚赂秦”,于是派郤芮重重的收买秦国,与秦约定,“假如夷吾回晋继位,就割让晋国黄河以西的八座城给秦国。”
“及遗里克书曰”,又给里克一封书信,“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跟里克讲条件,夷吾成功继位,则将把汾阳封给他。
“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夷吾在秦兵的护送下回晋继位,这就是晋惠公。
其实,夷吾继位还有一个插曲,容易被忽略。
“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如晋”,齐桓公听说骊姬乱晋,也率领了诸侯联军到达晋国。“秦兵与夷吾亦至晋”,恰巧秦兵护送着夷吾刚到晋国。“齐乃使隰朋会秦俱入夷吾”,齐国于是派隰朋联合秦兵一起护送夷吾回晋。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齐军兵临晋国,夷吾未必顺利继位,毕竟晋国权臣也不希望齐国干涉。
外欺秦国内诛里克
“惠公夷吾元年(前650年),使丕郑谢秦”,晋惠公元年,丕郑被派往秦国致歉。
“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
当初夷吾把河西地答应给您,如今有幸继位为国君。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许给秦国呢?”晋惠公力争也无用,所以特向秦道歉。
对这句话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晋惠公背信弃义了;二,晋惠公权力受大臣制约。
“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晋惠公也未兑现许诺里克的汾阳邑,还剥夺里克一切权力。
“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因为重耳流亡,晋惠公担心里克再度作乱,于是赐死里克。
“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里克自杀前留下了一句名言“欲杀之罪,何患无辞”。“于是丕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当此之时,丕郑受命赴秦致歉未返,所以没有遭遇此难。这意思是,丕郑也在晋惠公赐死之列。
在赐死里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周襄王派忌父会同齐、秦两国观礼晋惠公继位。
这说明周天子、齐、秦承认了晋惠公的合法地位;即使晋惠公耍了无赖,秦穆公也不好发作。正是有周、齐、秦使者见证才得以处死权臣里克。
改葬申生安抚人心
“晋君改葬恭太子申生”,晋惠公按照仪礼重新安葬世子申生。
晋惠公为何要这么做呢?
“十六年(前662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晋献公十六年,晋军一分为二,上军由晋献公统率。而申生掌控下军,到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7年)自杀,掌控军权长达六年,太子党已是不容小觑的势力。
“秋,狐突之下国,遇申生,申生与载而告之”,“狐突”是重耳和晋惠公的外公,此前为申生的御者。“下国”相对于国都绛城而言,指曲沃城。晋献公十六年“为太子城曲沃”,曲沃城是专门为申生而修建。
秋季,狐突到曲沃,遇到申生,申生让他一起乘车并跟他说话。其实,申生已死,怎么可能搭车,又说话呢?只能说太子党贼心不死,借申生的鬼魂有所企图。
“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余。”——《史记·晋世家》
“夷吾无礼,我要向天帝请求,将把整个晋送给秦国,让秦国祭祀我。”这意思是,宁可将晋国送给秦国,也不愿意夷吾为君。其实,这根本不是申生的意思,而是以狐突为首太子党的想法。
当然,申生的鬼主意被狐突劝阻了。
但是,“申生告之曰:‘帝许罚有罪矣,弊于韩。’”——申生却警告,天帝已答应惩罚罪人了,他将在韩原大败。
申生怎么会预测到韩原之败?大概太子党期望借秦国之手除掉晋惠公,他们更希望重耳继位。狐突的两个儿子狐突毛,狐突偃一直追随重耳。
丕郑背叛晋投降秦
“丕郑使秦,闻里克诛,乃说秦穆公”,丕郑正在秦国出使,当听说里克被杀,于是劝说秦穆公。丕郑背叛晋国,秦穆公自然容易获得晋国信息。毕竟,里克、丕郑在晋国掌权多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势力。
丕郑告诉秦穆公,晋惠公大臣吕省、郤称、冀芮非常忠心,如果重金拉拢过来,就可以驱逐晋惠公,然后送重耳返晋继位。除此之外,估计其他重要军事秘密也泄露了不少。
继位人选又是重耳!
“儿乃谣曰: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申生改葬之后,民间流行童谣:恭太子虽然改葬了,晋国也不会繁荣了,十四年后他哥哥带领下才会昌盛。
从此来看,无论是丕郑,还是狐突对晋惠公很不满意,而希望重耳继位为君。而对于秦穆公来讲,晋惠公背信弃义,于秦不利利,改立重耳未尝不可。
“秦穆公许之,使人与归报晋,厚赂三子”,秦缪公答应了丕郑,派人和邳郑一起归报晋国,用厚财贿赂了三人。
吕省、郤称、冀芮看出来丕郑背叛了晋国,“遂杀丕郑及里克、丕郑之党七舆大夫”,于是三人杀死了丕郑及里克、丕郑的党徒七舆大夫。
“惠公之立,背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晋惠公继位,于秦、里克背信弃义,又诛杀了七舆大夫,所以未得到国都人的拥护。
晋惠公二年(前649年),周天子派召公访晋,晋惠公表现得傲慢无礼。
秦军出兵攻打晋国
“丕郑子豹奔秦”,丕郑遭诛杀,其子丕豹逃到了秦国。“言伐晋,穆公弗听”,丕豹怀着仇恨劝秦穆公攻打晋国,但是穆公没有听从。
“不听,而阴用豹”,《秦本纪》中,秦穆公虽未听从丕豹建议,但是仍然暗中使用丕豹图谋晋国。司马迁没明确如何使用?大概是派丕豹暗中联络丕郑的旧势力,继续刺探信息。
晋惠公背信弃义,内杀权臣,外欺诸侯,支持率也不高。如果此时秦穆公讨伐晋国,不仅理由充分,而且条件也不错。
但是,秦穆公并未出兵,因为秦军不具备攻打晋国的实力。秦穆公五年(前657年),“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更何况丕郑已死,晋惠公的反对派实力不明朗。
晋惠公六年(前645年)则不同了,晋惠公对秦国不仅忘恩负义,又恩将仇报。最典型的例子是晋惠公的车右护卫——庆郑。
“秦内君,君背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背之,乃欲因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史记·晋世家》
这是庆郑对晋惠公所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援粮帮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
庆郑既是晋国大夫,又是晋惠公护卫,如此不恭敬说明晋惠公确实不得人心。所以,秦穆公才敢于出兵晋国,又或者还有叛晋降秦者。当然,也正是支持率不高,所以晋惠公攻打秦国迟迟未付诸行动。
夷吾派刺客杀重耳
“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韩原一战,晋军失败,没有抓住秦穆公,反而晋惠公被秦军俘虏。
“秦将以祀上帝”,秦穆公打算用晋惠公祭祀上天。
但是,周天子“为请(求情)晋军”,以及“晋君姊为穆公夫人”以死相逼,所以秦穆公只得“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
其实,除了周襄王讲情和穆公夫人逼迫,还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担心晋国联合戎狄仇恨秦国。秦穆公曾问过吕省杀了晋惠公会如何,“必报仇,宁事戎、狄。”晋惠公夷吾生母为戎狄,晋国为复仇而联合戎狄大有可能。
其二,担心齐国干预晋国内政。诸侯霸主齐桓公一直窥伺时机介入晋国,晋国内乱“齐桓公至晋之高梁而还归”,如果不是夷吾返晋,齐桓公可能另择他人为君。
“十一月,归晋侯”,晋惠公在秦国待了两个月返回晋国。
“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晋惠公回到晋国,首先杀掉了庆郑。这是否意味着庆郑在韩原之战投敌叛变呢?
其次,修明政治。其实,不过是政事处理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
再次,晋惠公还谋划了更大的事,“谋曰:‘重耳在外,诸侯多利内之。’欲使人杀重耳于狄”——重耳流亡在外,诸侯以护送重耳返晋谋利。所以打算派人到翟国刺杀重耳。
晋惠公跟谁谋划?又派谁刺杀呢?
“重耳闻之,如齐”,消息走漏了,重耳得知后跑到了齐国。可见,重耳势力遍布晋国。
结束语:
分析到此,韩原之战的四个问题有些眉目了吧。
秦穆公敢于出兵韩原,无非晋国有内应,而且知晓对方军事部署以及实力。
而晋惠公因为支持不多,所以迟迟未能攻打秦军,尤其是下军为“太子党”所掌控。太子申生鬼魂预言又是狐突假冒,毕竟狐突之子狐毛、狐偃又追随重耳。
重耳虽流亡在狄国,但是遥控指挥晋国未必没有可能,毕竟势力遍布,而且太子党以及权臣更倾向于他。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重耳在晋惠公及其子晋怀公之后继位,从重耳受拥戴的种种迹象表明,韩原之战可能为重耳设计的陷阱,又或者是重耳即位之后篡改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