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之死,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

商鞅之死,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上的皇宫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1/19 11:51:57

春秋中期,秦国是天下四大强国之一。穆公以后,秦国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秦国和晋国虽是世亲,也是世仇。亲的时候叫秦晋之好;恶的时候不停地打仗。

秦国无法压制晋国,国内又内乱,崤山以东的世界好像跟他们无关。赵魏韩三家分晋,按理说是秦国东进的绝佳时机。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364

年)秦魏石门之战,秦军斩首六万,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362

年),少梁之战,秦军抓住了魏军统帅公叔痤。少梁大捷一年后,秦献公去世了。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颁布求贤令。众所周知,“能出奇计强秦”的商鞅来了。

商鞅,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君的远亲,故叫卫鞅。姬姓公孙氏,也叫公孙鞅。

商鞅年轻的时候,爱好学习刑名法术之学,学成后到魏国国相公叔座府中做了中庶子(官名,国相的侍从之臣)。魏国当时也是大国,是许多能人异士求职的首选。比如鬼谷子的弟子庞涓,下山之后就去了魏国。后来同门师兄弟孙膑也去了魏国,可惜庞涓心胸狭隘且心术不正,逼的孙膑去了齐国,并在马陵道上射杀了庞涓。

国相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前去探视。魏惠王问计:

“爱卿若有不测,社稷托付给谁啊?”公叔座顺势推荐了商鞅

:

“我的门客公孙鞅虽然年轻,却很有才华,希望大王能把国家托付给他。”魏惠王不说话。刚要离开时,公叔痤赶走了周围的人,对魏惠王说:“即使国君不需要公孙鞅,也必须杀死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表面上答应,转过身却对周围的人说:“公叔痤确实病得很重,叫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这个毛头小伙,真是老糊涂了。”

魏王走后,公叔座又叫来商鞅,对他说:

“我身为国相,只好先君后臣。今天魏王问谁可以来辅佐他。我推荐的你,但君主不理我。我告诉他,如果不需要你,就杀了你,他答应了,所以你赶紧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商鞅一脸淡定:“国王不听你的话雇用我,怎么会听你的去杀我呢?”商鞅没有离开,啥事也没有发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当商鞅得知西边的秦孝公求贤若渴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魏国,到秦国发展。

劝说秦孝公,是用帝道、王道,还是霸道?

商鞅来到秦国,想找个落脚点,还想找个能推荐自己的人。商鞅想到了自己的朋友,秦孝王的宠臣景监。商鞅备了一份厚礼,就去拜见了景监。儒家主张人民幸福,道家强调人民自由,而法家追求的是国家强大,你觉得战国时代君主爱听什么样的治国主张?

景监第一次引荐商鞅给秦王。商鞅选择帝道治国劝说秦王,让他像、舜、禹、汤那样,

“以仁治国”。商鞅自己讲得唾沫横飞,秦王却听得昏昏欲睡;事后秦孝公气的大骂了景监一顿。

过了几天,商鞅又央求景监引荐。景监好人做到底,秦王答应再给卫鞅一次机会。商鞅选择王道治国劝说秦王,夏朝用

“夏礼”,殷商用“殷礼”,孔子对“礼”进行编排、修补完善,形成“周礼”,商鞅就说“以礼治国”。秦王听后依然不满意,又把景监找来臭骂了一顿。

要是换别人两次挫败早就放弃了,可商鞅脸皮贼厚,还是没事磨着景监。商鞅心中是有底的,第三次选择霸道治国劝说秦王。商鞅对秦孝公说: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所以,帝王之道慢,但是可以久远;伯者之道可以速成,但不可持久。秦孝公一拍大腿:哎呀,寡人就要这伯者之术。眼前魏国就是我们的芒刺在背,以后的事情以后说,先强国要紧。

商鞅的思想基本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定都咸阳,设置郡县;辟土开疆,明确税赋;强军劝战,军功定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战国时流传着一部书,当时叫《商君》或者《公孙鞅》,现在叫《商君书》。书里的绝大部分篇目并不一定是商鞅写的,但体现的是货真价实的商鞅思想。归结下来其实就是两个关键词:种地和打仗。

有粮食吃,才能养活自己;有武装力量,才能保存自己。儒生比较容易流于空谈,而商鞅是玩真的,除了种地和打仗,商鞅什么都不讲,也不允许讲。

如何说服朝臣?公开争辩。变法最大的阻力是贵族,于是由秦孝公主持了一场真理大讨论。正方是商鞅,极力主张变法,以改革促进国富民强。反方是甘龙、杜挚,竭力反对改革,变法改革会扰乱国家秩序。双方唇枪舌战,唾沫四溅。秦孝公想通过改革来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的主,大胆用商鞅,拜为左庶长(秦国左右庶长皆为上卿,相当于实行的双国相制,左庶长级别相当于国相),开始变法。

如何取信于民?徙木立信。改革要成功,还需要秦国百姓的积极配合。一天,商鞅在首都南门树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张榜公示:能把木杆扛到北门的,奖十金。扛到北门会给十金?谁都不信!围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商鞅看人们都不相信,就把赏金加到五十金。于是出来了一位猛男(也可能是商鞅的托),他把木头扛到北门,官吏就马上兑现了奖金。这件事迅速传遍都城,老百姓纷纷议论:左庶长真的是说话算话。于是,商鞅开始推广新法。

如何树立威信?杀鸡儆猴。新法在民间实施了一年,老百姓很不适应新法。太子泗犯法,商鞅真的法办太子吗?哪能!太子师公孙贾被脸上刺字,太子傅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老百姓看商鞅来真的,就不敢再违抗变法了。法令推广下去

10

年以后,老百姓适应了,习惯了,又说变法好了。凡是政府要做的事,老百姓照做就可以了,绝不置疑,绝不抗议,绝不议论。

洞察人心

商鞅很清楚人性的弱点,饿了就要吃,累了就想休息,吃苦就想寻开心,丢人了就想找场子,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常态

……那些当盗贼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也违背了做人的道理。又危险说出去又难听,但仍然有人去做盗贼,这是因为有利益驱动啊!

为了激起秦国老百姓打仗的积极性,商鞅建立了著名的

“尚首功”的制度,就是推崇在战场上砍下敌人脑袋的功劳。根据不同的爵位定待遇。具体包括,赐予田宅,拥有“庶子”(类似于随从)以及取得担任官吏的资格等。

商鞅的理想是: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父遗其子(父亲送儿子上战场),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反。秦国人一听说打仗都很兴奋,脚一跺、衣服一脱,面前什么明晃晃的刀子,通红的火炭,全部挡不住,大伙儿玩命上啊,去砍人头颅!

商鞅的改革,让本来发展水平一般的秦国,从中战国七雄脱颖而出。庞涓之死,商鞅进宫跟孝公说:大王,我们的机会来了。庞涓一死,魏国无人了。大王您成就帝王之业的时机到了。

秦孝公遂命商鞅为大将,率大军浩浩荡荡出咸阳。魏惠王问计于群臣应对之策。公子卯站出来:我和鞅是老交情,臣尝举荐于大王,大王不听。今日我愿领兵前往,先与讲和,如若不许,然后我再固守城池,向韩、赵两国求救。

公子卯思路清晰,魏惠王和群臣觉得他句句在理,就同意了。于是,公子卯为大将,领兵五万,来到吴城这个地方据守。公子卯准备派人与商鞅讲和,还没修书,商鞅的亲笔信却到了,约公子卯到玉泉山叙旧。酒席宴摆下,公子卯被生擒。商鞅又让手下假扮公子卯的样子,骗开了城门,拿下了吴城。商鞅一路高歌猛进,打得魏国割地求饶。商鞅虽没灭掉魏国,但魏国实力受损,自此迁都大梁,变成了梁国,魏国对秦国从此不再有威胁。

秦孝公嘉卫鞅之功,封他为列侯,以前所取魏地商於等十五邑,为鞅食邑,号为商君,商鞅也是自此而来(以前商鞅应称为卫鞅,为阅读方便,我们就都称为商鞅)。

第一次变法是在孝公三年。商鞅公布了变法的第一套改革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瓦解宗法势力;奖励耕战;加强政治与经济层面的等级尊卑。事实上,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效果是很好的。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第二次变法是在孝公十年。改革集中在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层面:进一步打击宗族势力,开疆拓土,设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平赋税;统一度量衡。这次改革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威震诸侯,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人民,卑贱了就会在乎爵位,弱小了就会尊敬官员,穷光蛋就会贪图赏金。君主要想有效地控制人民,无非是两手:一手是刑,一手是赏。要让赏这一手效果发挥到最好,那就得让民辱,让民弱,让民贫。

商鞅喜欢农民,因为在他心中,农民是

“愚”、“朴”、“不贵学”、“无外权(和外国势力没有勾结)”的代名词。农民最听话,也是商鞅制定的新法律,最需要的人。民弱有利于国强,不过秦国再强大,六国人也不羡慕这种生活。

五马分鞅

338

5

月,秦孝公驾崩,商鞅唯一的、最大的的政治靠山,秦孝公驾崩了。曾经被商鞅羞辱过的太子泗即位,秋后算账是跑不掉的。商鞅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还是前朝老臣,又有改革灭魏之功,因此对惠文公没有转变态度。有人就到惠文公前面进言:世人只知有商君之法,却不知有秦国之法。况且他位高权重,以后必定谋反。

危险来临,而商鞅浑然不知。事实上,在秦孝公还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人给商鞅提醒了。一个叫赵良的隐士来拜访了商鞅。赵良特别提到了前国相百里奚死后的情况。百里奚死后,秦国男女流涕,

“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紧接着赵良几乎用警告的口气把商鞅洋洋自得的几件功劳一一否定,然后直说

: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最后他给商鞅提出改善危机的几点建议,要他“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担心商鞅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赵良最后又再一次警告“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蓄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很不高兴,但依然我行我素。

果然,惠文公赢驷找了个理由,收回了商鞅的相印,让他回自己的封地去。商鞅就打包回自己封地。那你低调点行不?可他华服豪车,具驾出城,仪仗队伍,犹比诸侯。众大臣纷纷送行,一时朝堂冷清。惠文公很不高兴,令公孙贾引三千武士,追赶缉拿商鞅。商鞅说,那我继续跑吧。

到函谷关,天色已晚,商鞅找了一家旅馆准备投宿。店老板问:你有身份证吗?商鞅说,没有。店老板说,按照商君新法,没有证件不能入住。商鞅只能继续摸黑夜行,混出了函谷关,直奔魏国。魏惠王听说商鞅要来投靠,气就不打一处来,决定把商鞅抓起来献给秦国。商鞅听说后,吓得逃离魏国,潜回自己的封地,召集一批人,准备向北攻打弱小的郑国。秦国的军队很快赶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活捉了商鞅,押解回京城。秦惠文公历数了商鞅的罪状,然后吩咐押赴刑场,五马分尸,并诛灭其全家。

看似商鞅作茧自缚,死在了自己制定的法律里。但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都在国君的支持下力行变法。只有商鞅变法,影响最深远。不过,百姓真的喜欢在这样的秦国里生活吗?

在商鞅治下的秦国,人民完全沦为工具与奴隶。一切的劳动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

“耕战”。父子分家的目的是增加户口而征税,邻里相互告密监督而瓦解诚信,连坐之刑使人民生活在恐惧中,剥夺私有财产以削去人民的安全感,全国只有一种思想,一种声音,一个目的……秦最终灭于几个贩夫走卒之手,输给了草根:陈胜、吴广,输给了半文盲:项羽、刘邦。

几千年过去,强权一次一次崛起,又一次次灭亡。历史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与未来。任何不把人当人,妄图奴役人民的政权,注定都要失败和灭亡。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还会将商鞅“五马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澜阅史记V标签:商鞅

    公元前362年,胸怀大志的魏人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彼时的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贫穷落后,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不愿与其交往。新即位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使秦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因此,他需要一位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才,助他实现这一切。或许是秦孝公嬴渠梁的真诚感动了上天,

  • 商鞅变法有一条内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了解后才知道商鞅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说到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会瞬间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相比于其他变法而言,商鞅变法更具有影响力。毕竟其变法内容并没有因为商鞅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商鞅变法的体系中,不仅强调了“耕”与“战”的改革,

  •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商鞅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等等。比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

  • 你只知荆轲刺秦王,却不知傅介子千里斩楼兰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荆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名句,读罢令人荡气回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堪与“荆轲刺秦王”相媲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提起汉代的外交家,人们自然会想起西汉的张骞与东汉的班超,唯独不会想起他。其实早在班超投笔从戎之前,此人就已扬名天下,实为“张骞”

  • 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嬴政带的究竟是啥剑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荆轲

    匕首算是短剑,是便利躲藏的凶器。刺客绝少有时机用长剑行刺,多数只能用短剑搞突然袭击,做到一击必杀。但若一击不成,则相较于长剑当即处于下风。专诸刺王僚是成功的事例,荆轲刺秦王则是不成功的事例,对于这段史实,现在读《史记》依然感到触目惊心。先剖析一下两边的武器比照。荆轲携带的是名为“徐夫人”的匕首,很短

  • 荆轲的剑术并非一流,为什么位列刺客之首?靠的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荆轲

    战国时期,燕国较为弱小,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遭受秦王的虐待,在想尽办法讨回燕国之后,便想利用刺客之手去胁迫秦王保证以后不再侵略,从而结识了四大刺客之首荆轲。便有了之后的千古佳话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的失败,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荆轲实力的怀疑,认为荆轲不配做四大刺客之首,显然,荆轲被后人称颂,但是对

  • 荆轲刺秦王,一个复仇的经典故事,为何传颂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荆轲

    荆轲本是一游侠,虽然是卫国人,却经常周游列国畅谈自己的理想,由于自幼饱读诗书,与宝剑为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纵横家很是衷情,于是他曾求见卫国国君,要像商鞅一样为卫国作些贡献,可惜的是卫国的当家人不识货,他只好来到燕国,想在这里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荆轲没想到的是,燕国的太子丹早就对他的才能了如

  • 荆轲刺杀秦王时,出现的这些怪现象,让人非常疑惑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荆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千古,尤其是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是令人觉得悲壮不已。荆轲本是一代游侠,到燕国之后,成为太子丹的一个幕僚,但在国家存亡时刻却能够挺身而出,自愿担任刺秦大使,勇气是在令人钦佩。但是仔细想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让人疑惑。荆轲原本是卫人,先到

  • 专家抢救性发掘“荆轲墓”,打开墓室后失望了,竟是汉朝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荆轲

    荆轲因为刺杀秦始皇的缘故,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刺客。千百年来,人们一旦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可是史书中却只记载了他在刺秦失败后,被秦始皇杀死。至于他死后被安葬在何处,没有提及分毫。因此我国很多地方都宣称他们那里有荆轲墓,但真真假假的确实很难分辨。这不,在陕西蓝田县就有这么一座“荆轲墓”。在陕西

  • 鱼,玫瑰,荆轲,仙人掌,四个词你想到什么?小伙神回复

    历史人物编辑:红云说娱乐标签:荆轲

    面试官:鱼,玫瑰,荆轲,仙人掌,四个词你想到什么?小伙神回复如今的社会当中,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就怕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回答不上来面试官的问题,也怕面试官提出一些奇葩的问题来为难自己!其实面试官问一些看似很奇葩的问题,并不是一定要你说出一个百分百的标准答案,而且那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