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黄豆讲历史 访问量:3787 更新时间:2024/1/19 20:51:31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按理说应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事实上,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不久,就被新君处死,百姓也不同情;后世的名声也不太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商鞅为人过于刚直、刻薄

商鞅和后世的张居正一样,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范。

为了让新法顺利执行,商鞅刚正、严肃,不徇私情,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貌,不但得罪了秦国的贵族,也伤害了百姓的感情。

太子犯法,商鞅毫不客气地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犯法,商鞅直接割了他的鼻子(《史记》记在,割鼻子与太子犯法无关);百姓到国都反映新法害民,商鞅狠狠地处罚了他们;百姓到国都歌颂新法的益处,商鞅直接把他们发配到边疆。

上面的这些事,使秦人觉得商鞅刻薄、寡恩,以至于被秦惠处死时,不管是政府高层,还是民间百姓,都不怎么同情他。

商鞅变法过于苛刻

秦法很苛刻,商鞅的目的就是要把百姓牢牢地困死在土地上,不许反对,不许歌颂,要像木头一样,政府说什么,百姓就做什么。

从行政效率上讲,这样做效果很好;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决策者听不到百姓的心声,政策脱离实际。比方说,客栈盘查法,直到商鞅自己倒霉后,才意识到这一条是多么的不近人情!

那还有更多商鞅接触不到的地方,违反了实际民情,百姓又敢怒不敢言,只得默默忍受,百姓又怎么会同情他呢?

商鞅对百姓很苛刻,对自己却很不错。《史记》记载:商鞅出行时,威风凛凛,仪仗队、保卫队全部到位后,才开始出行;商鞅的法令畅通无阻,百姓对之的畏惧甚于对国君命令的畏惧!

在秦人看来,这就是僭越,商鞅在压榨百姓,自己作威作福,还有什么理由同情他?

秦国强大起来后,就开始侵略他国

秦国强大后,就开始侵略他国。

在收复河西之地时,商鞅亲自带军,用了很卑鄙的一招:假装邀请魏国大将公子卬喝酒叙交情,然后趁机扣押,打败魏军。这一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实在是太卑鄙了,不仅魏国上下对之恨之入骨,天下文人墨客也纷纷侧目。

更坏的影响在于,商鞅变法前,秦国只是西部的一个鄙弱小国,在中原诸侯看来,与蛮夷之地也没什么区别;商鞅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趁着魏国与赵、韩、齐争霸之际,发动了几次偷袭战,都取得了大胜,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东出崤函,频频侵略弱小国家。

人们向来有同情弱者的心态,再进一步追究,就把责任归到了商鞅头上。

综上所述,商鞅由余自身严苛、刚直、寡恩,再加上人们的误解,被后任秦君处死,不但秦人不同情他,后世也没落下好名声,悲哉!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之死,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商鞅

    春秋中期,秦国是天下四大强国之一。穆公以后,秦国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秦国和晋国虽是世亲,也是世仇。亲的时候叫秦晋之好;恶的时候不停地打仗。秦国无法压制晋国,国内又内乱,崤山以东的世界好像跟他们无关。赵魏韩三家分晋,按理说是秦国东进的绝佳时机。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魏石门之战,秦军斩首六万,献

  •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还会将商鞅“五马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澜阅史记V标签:商鞅

    公元前362年,胸怀大志的魏人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彼时的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贫穷落后,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不愿与其交往。新即位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使秦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因此,他需要一位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才,助他实现这一切。或许是秦孝公嬴渠梁的真诚感动了上天,

  • 商鞅变法有一条内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了解后才知道商鞅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说到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会瞬间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相比于其他变法而言,商鞅变法更具有影响力。毕竟其变法内容并没有因为商鞅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商鞅变法的体系中,不仅强调了“耕”与“战”的改革,

  •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商鞅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等等。比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

  • 你只知荆轲刺秦王,却不知傅介子千里斩楼兰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荆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名句,读罢令人荡气回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堪与“荆轲刺秦王”相媲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提起汉代的外交家,人们自然会想起西汉的张骞与东汉的班超,唯独不会想起他。其实早在班超投笔从戎之前,此人就已扬名天下,实为“张骞”

  • 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嬴政带的究竟是啥剑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荆轲

    匕首算是短剑,是便利躲藏的凶器。刺客绝少有时机用长剑行刺,多数只能用短剑搞突然袭击,做到一击必杀。但若一击不成,则相较于长剑当即处于下风。专诸刺王僚是成功的事例,荆轲刺秦王则是不成功的事例,对于这段史实,现在读《史记》依然感到触目惊心。先剖析一下两边的武器比照。荆轲携带的是名为“徐夫人”的匕首,很短

  • 荆轲的剑术并非一流,为什么位列刺客之首?靠的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荆轲

    战国时期,燕国较为弱小,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遭受秦王的虐待,在想尽办法讨回燕国之后,便想利用刺客之手去胁迫秦王保证以后不再侵略,从而结识了四大刺客之首荆轲。便有了之后的千古佳话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的失败,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荆轲实力的怀疑,认为荆轲不配做四大刺客之首,显然,荆轲被后人称颂,但是对

  • 荆轲刺秦王,一个复仇的经典故事,为何传颂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荆轲

    荆轲本是一游侠,虽然是卫国人,却经常周游列国畅谈自己的理想,由于自幼饱读诗书,与宝剑为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纵横家很是衷情,于是他曾求见卫国国君,要像商鞅一样为卫国作些贡献,可惜的是卫国的当家人不识货,他只好来到燕国,想在这里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荆轲没想到的是,燕国的太子丹早就对他的才能了如

  • 荆轲刺杀秦王时,出现的这些怪现象,让人非常疑惑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荆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千古,尤其是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是令人觉得悲壮不已。荆轲本是一代游侠,到燕国之后,成为太子丹的一个幕僚,但在国家存亡时刻却能够挺身而出,自愿担任刺秦大使,勇气是在令人钦佩。但是仔细想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让人疑惑。荆轲原本是卫人,先到

  • 专家抢救性发掘“荆轲墓”,打开墓室后失望了,竟是汉朝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荆轲

    荆轲因为刺杀秦始皇的缘故,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刺客。千百年来,人们一旦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可是史书中却只记载了他在刺秦失败后,被秦始皇杀死。至于他死后被安葬在何处,没有提及分毫。因此我国很多地方都宣称他们那里有荆轲墓,但真真假假的确实很难分辨。这不,在陕西蓝田县就有这么一座“荆轲墓”。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