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

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 访问量:1825 更新时间:2024/1/3 19:52:16

公孙衍与张仪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战争动员能力、军事实力、粮草器械、士气民心等一年好过一年。举个例子,刚经过商鞅变法时,也就是秦孝公时期的秦国,能够一打一完胜,一打二有压力也能赢,一打三勉强行;到最后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完全有着以寡敌众,以一敌六取得胜利的实力资本。秦国的崛起是山东六国看在眼里早有预料的。秦国强大之前,中原霸主是魏国,由于魏国过于张扬又处于四战之地,因此被接连算计,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的接连惨败让天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齐国和秦国各占东西两边,作为天下两极的存在。齐秦隔着半个中原对峙着,天下趋于莫名的稳定。

游说之士在此时兴起,纵横家游走于各国之间,根据他们的利益进行说服加盟,或是壮大自己,或是保存自己。连横与合纵学说应运而生,不同纵横家根据不同国家的需要选择合纵与纵横,致使战国中后期的百余年时间里,各国上在外交和军事上的行动十分频繁。合纵,即众弱国抵御一强国,防止强国继续强大进行兼并;连横,即强国拉拢弱国进攻其他弱国,让自己兼并的阻力和压力更小。合纵抗衡的对象其实不是一直都是秦国,其实还有齐国,魏国则用不着合纵对付。

七国交锋

最早提出合纵并进行游说的公孙衍,与最早进行连横游说的张仪同是魏国人。两人实在是一对冤家,但不是欢喜冤家。公孙衍先于张仪在秦国任职,身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后来张仪入秦,秦惠文王转而更信任张仪,公孙衍的地位被取代了。张仪为秦相,力行连横策略,于秦惠文王十二年与齐、楚两大国,进攻魏国,瓜分其土地。而这时,公孙衍已卸任秦国职务,来到魏国,被魏惠王任命国相。张仪带着秦国在行动,公孙衍自然不甘落后,于同一年联络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共同称王,其实也就是自嗨,此次事件史称“五国相王”。

这些小国这样做,实在是没将齐国、楚国和秦国三大国放在眼里。因而,齐国采取各种办法去迫害,但均未得逞,行,既然文的来不行,那就来武的;楚国大军向魏国发起猛烈进攻,将魏军击败,魏国损失八座城邑;秦国和齐国虽未出军,却也起到威慑作用。魏惠王只好被迫采取张仪献出的毒计:抛弃公孙衍,放弃五国合纵。

公元前322年,张仪任为魏国国相,暗地里要魏事秦,迫使天下反秦合纵彻底失败,公孙衍阻止未果,来到韩国任高职。魏惠王不是蠢蛋,发现张仪的真正目的后,不愿与秦国正式结盟。秦军遂大举入侵。锋芒大露的秦国被山东诸国所畏惧,所以有了齐、楚、燕和赵等国邀请公孙衍至自己国家出谋划策,共商合纵抗秦一事。张仪也随之被赶回秦国,公孙衍回到魏国主持军国大事,起佩戴者五国相印推动合纵行动发展。

公元前318年,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合攻秦,齐国虽未直接支持此事,但也没有要帮秦国的意思。结果呢,实际参战国只有韩、赵、魏三晋国家,若是秦国崛起第一个遭殃的是他们,恐怕他们也不会出兵。此次会战,秦军对三晋联军迎头痛击,直接击败。次年,秦军重创三晋三军,斩首八万。昭示此次合纵失败。时人景春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是威风,能把嘴皮子刷到这地步,算是已臻化境。

变革与守旧

从修鱼之战的过程和结果看,秦国略胜一筹,连横胜过合纵,是不是也代表着张仪胜过公孙衍呢?自然是的。连横主要是看自身实力,合纵主要是看盟友联合实力。三晋国家面对秦国看似无可匹敌的侵略和攻势,不是想着去强大自身对抗强敌,而是想着去联合其他弱小的国家对抗强敌,寄希望于他国。有时候连人都靠不住,又怎么靠得住国家呢?山东六国不乏有识之士,难道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吗?我们这些升斗小民都知晓的道理,他们也知道,可他们做不到啊。自强远远比联盟来得轻松,自强需要变革,变革就会侵犯到众多既得利益者,所以六国之君选择放弃。而联盟则只是守旧求稳。

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

标签: 张仪

更多文章

  • 苏秦和张仪的出道PK,两种改变乱世的策略,哪个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

  • 苏秦大费周章激怒张仪到底为了什么?这两个人真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相互利用、相互攻伐,这其中产生了很多个优秀的策略谋士,这些谋士的才能即使放在现在社会仍然可以堪称为顶尖的人才。在这些谋士中,张仪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但是他的发迹和被挖掘却全靠了好友大费周章地激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门师兄张仪与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

  • 为什么孟子比张仪更有学识,口才更好,他却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我不像君子”,这是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老夫子对魏惠王的批评更是“狠”,《孟子见梁惠王》也成了文字,大致意思是魏惠王问孟子:君子有什么意见,有利于我国在魏国的兴旺?他给君主一个严肃的教训:诸君皆贪利。我的知识和兴趣完全矛盾。我们只知道追求崇高的正义和仁爱。普通人和平民只知道追求更多的利益,所以名利会

  • 他的师父是鬼谷子,师弟是张仪,他身居高位,却也经历过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有一位纵横家,他的名字叫苏秦。曾经凭借一人之力,游说六国一起抗秦,这样的能人真的是不多见。他是河南洛阳人,家里人都以种地为生,他年少时在齐国求学,后来结识张仪,两人一起学习奋斗。因为是外出求学,他们两个身上都穷的厉害,每天的生活也很是艰苦。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没钱而放弃努力学习,常常都是走着

  • 张仪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张仪

    张仪是病死的。1.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张仪的独断专行让秦国少了许多战事。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也有了一条以军功论功行赏的制度,这让军方的人很是恼火,秦武王是从军中走出来的,对他没有好感,因此在登基后的数日内,他被贬到了魏国,任命了自己的导师甘茂。张仪到了魏国之后,被封为宰相,然而不到两年,他就病逝

  •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张仪

    公元前311年,张仪为秦国再次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将其扣留在楚国,因两年前张仪曾欺骗楚怀王毁坏齐国和楚国的盟约,怀王准备杀他泄愤,但过了没多久又将张仪释放了。史学家们大都以史书记载为要,认为楚怀王是受张仪三寸之舌的蛊惑,加上大臣妃子的说情,甚至有人觉得楚怀王太过昏庸幼稚。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却是将历

  • 战国四大纵横家:除了张仪,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张仪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在七雄争霸的过程中,各国不仅需要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样的武将来攻城略地,也需要一流的纵横家来创造有利地的外部环境。那么,如同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战国四大纵横家又是哪四个人呢?一、张仪首先,张仪是魏国人

  • 名师出高徒,堪比张仪苏秦之才,纵横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野风信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张仪苏秦之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诸侯间,动辄改变天下大势,一时间风光无限。作为纵横家能言善辩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可是大家不知春秋时,子贡也是一个口齿伶俐之人,他一出口极具破坏力,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扰乱天下局势。子贡是孔子最喜爱和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名叫端木

  • 西施的最终结局可能并不是泛舟太湖,而是和范蠡一起被淹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范蠡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西施了。她天生丽质,在国难当头,她忍辱负重,听从越王勾践的计策,以身救国。进入吴国后宫,成为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让吴王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并最终越国称霸,吴国灭亡。传说中,当吴国覆灭后,西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后与自己的爱人越国的大夫范蠡一起泛舟五湖

  • 范蠡真的与西施私奔了?苏州挖出3片竹简,内容颠覆这段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范蠡

    西施作为春秋著名的美女,为越王勾践完成了离间吴国君臣的重任,使得勾践得以成功灭掉了吴国,而西施也和培养自己的范蠡私奔,过上了寻常人的生活。这是我们历史里,对西施完成任务之后结局的美好祝愿,但是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州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个足以颠覆这段历史的“证据”。在03年的时候,一个建筑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