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鬼谷子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凭这四点纵横七国名声响彻2000年

鬼谷子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凭这四点纵横七国名声响彻2000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懿凡凡 访问量:323 更新时间:2024/1/3 16:43:52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被称为道家鼻祖。据称鬼谷子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能,他一生收徒百人,各个成为顶尖人物。就如比较出名的张仪,就是鬼谷子众多弟子中很出名的一个。那么鬼谷子先生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纵横在战国七雄之间,名声享誉2000余年。

不屈不挠

有历史记载的张仪受辱是两次,一次在楚国游说时,一次是同学苏秦刚刚发迹时。在楚国楚相和门客怀疑张仪偷盗宝玉,狠狠欺辱地位低下、贫困潦倒的张仪,甚至鞭笞他数百下。后来苏秦写信让张仪去找他,没想到又受到当众羞辱,说他这么有才而沦落到如此穷困地步,真是丢人。

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以正常人的羞耻心,虽然不至于自杀泄气,但遇到这样的事总会心灰意冷,意志低沉。张仪受辱后不但没有低落反而能乐观地接受现实,更加的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在竹棍抽到身上的时刻,他一定想起了老师的深深教诲,何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何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只要舌头还在,自己的才能就有施展的机会,自己就有自信的本钱,自己就有存在的意义。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奇谋狡诈

张仪所依靠的本钱其实就两样:口才和谋略。他巧言从昏庸的楚怀那里骗来六百里土地,气的楚王恨他入骨,发全国之兵攻打秦国以泄恨,甚至再拿更多的土地来换张仪的性命。结果呢?害怕秦国报复,张仪又被放出来。放出来不但不走还要再忽悠楚王,让他一定要跟秦国亲善和好。常人只当这张仪就是个无耻之辈、就是个卑鄙小人、就是个市井无赖,可是回头看看,张仪的目的全都达到了,不但让秦国盈利,还让自己活着响了名声。

怀王後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在装病骗楚怀王的时刻,在楚怀王无奈地放他出来的时刻,张仪一定心里笑开了花。他想起了老师教他的捭阖之术,教他什么叫谋于阴而成于阳。想着楚怀王派人大骂自己的盟友无知、不识抬举,一定很有成就感。人心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定,能骗得一国,不叫做欺骗,应该叫做奇谋。这就是所谓的正道不如奇道,奇谋如流水而摇摆不定,琢磨不透。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忠诚担当

张仪对于秦惠王、对于秦国无疑是非常忠诚的。不论在六国游说,还是在魏国为相,甚至在楚国濒死的关键时刻,张仪都没有叛变秦国。这与那些领十万精兵去杀敌的将领要优秀的多,因为他们中有数不清的人在阵前就投降了。张仪虽然是一个人,但他时刻敬业的、忠心地为自己的君王和归属而奔走。

他的担当和忠诚换来了秦惠文王对他的珍惜和喜爱,甚至还有尊敬和心心相惜。为了换取土地,张仪曾主动赴死,出使楚国。秦王无奈的看着自己的相国,心里纵然是异常复杂的,他想要大片的土地,但也不想失去这位难得的帮手和助力。张仪主动担当起换地的重任,毅然走向这个死局。当然他能这么洒脱而去,也依仗着自己早已想好的“金蝉脱壳”之计了。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

审时度势

仔细看看张仪自从入秦后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展示着自己的独特思想和精妙的策略。这些奇谋妙计、治国方略其实都来自鬼谷子的顺势而为和审时度势,也就是“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在大的形势下,如何运用自己的策略,如何达到目的呢?

这需要衡量天下的权势,了解一国的详细信息,揣摩每个诸侯的心理,此为战国的大局。正是看清了这些,张仪提出了了“连横”策略,让战国七雄仿佛自己棋盘里的7枚棋子,如何搅动,如何布局,如何牵引,如何攻伐,这些都了然于胸。所以张仪敢去恨他入骨的楚国,敢去敌对的其他诸侯国,他看懂了局势,看清了形势,让自己顺势,让敌人逆势。

张仪之才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明白,鬼谷子先生所授之道普通人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只从表面上稍加揣测四点,其中蕴含的道理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

参考资料:《史记》《鬼谷子全集》

标签: 张仪

更多文章

  • 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能成就功名吗?张仪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都说与其到处找主角,不如自己创造主角。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是寻主,处处都会遇到阻碍,那些人也不会收留他,不是别人不懂得欣赏他,而是他没有个性。秦国名相张仪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诸葛亮的想法。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张译,他不忘过去,为未来

  • 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张仪

    公孙衍与张仪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战争动员能力、军事实力、粮草器械、士气民心等一年好过一年。举个例子,刚经过商鞅变法时,也就是秦孝公时期的秦国,能够一打一完胜,一打二有压力也能赢,一打三勉强行;到最后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完全有着以寡敌众,以一敌六取得胜利的实力资本。秦国的崛起是山东六国

  • 苏秦和张仪的出道PK,两种改变乱世的策略,哪个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

  • 苏秦大费周章激怒张仪到底为了什么?这两个人真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相互利用、相互攻伐,这其中产生了很多个优秀的策略谋士,这些谋士的才能即使放在现在社会仍然可以堪称为顶尖的人才。在这些谋士中,张仪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但是他的发迹和被挖掘却全靠了好友大费周章地激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门师兄张仪与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

  • 为什么孟子比张仪更有学识,口才更好,他却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我不像君子”,这是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老夫子对魏惠王的批评更是“狠”,《孟子见梁惠王》也成了文字,大致意思是魏惠王问孟子:君子有什么意见,有利于我国在魏国的兴旺?他给君主一个严肃的教训:诸君皆贪利。我的知识和兴趣完全矛盾。我们只知道追求崇高的正义和仁爱。普通人和平民只知道追求更多的利益,所以名利会

  • 他的师父是鬼谷子,师弟是张仪,他身居高位,却也经历过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有一位纵横家,他的名字叫苏秦。曾经凭借一人之力,游说六国一起抗秦,这样的能人真的是不多见。他是河南洛阳人,家里人都以种地为生,他年少时在齐国求学,后来结识张仪,两人一起学习奋斗。因为是外出求学,他们两个身上都穷的厉害,每天的生活也很是艰苦。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没钱而放弃努力学习,常常都是走着

  • 张仪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张仪

    张仪是病死的。1.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张仪的独断专行让秦国少了许多战事。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也有了一条以军功论功行赏的制度,这让军方的人很是恼火,秦武王是从军中走出来的,对他没有好感,因此在登基后的数日内,他被贬到了魏国,任命了自己的导师甘茂。张仪到了魏国之后,被封为宰相,然而不到两年,他就病逝

  •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张仪

    公元前311年,张仪为秦国再次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将其扣留在楚国,因两年前张仪曾欺骗楚怀王毁坏齐国和楚国的盟约,怀王准备杀他泄愤,但过了没多久又将张仪释放了。史学家们大都以史书记载为要,认为楚怀王是受张仪三寸之舌的蛊惑,加上大臣妃子的说情,甚至有人觉得楚怀王太过昏庸幼稚。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却是将历

  • 战国四大纵横家:除了张仪,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张仪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在七雄争霸的过程中,各国不仅需要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样的武将来攻城略地,也需要一流的纵横家来创造有利地的外部环境。那么,如同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战国四大纵横家又是哪四个人呢?一、张仪首先,张仪是魏国人

  • 名师出高徒,堪比张仪苏秦之才,纵横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野风信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张仪苏秦之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诸侯间,动辄改变天下大势,一时间风光无限。作为纵横家能言善辩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可是大家不知春秋时,子贡也是一个口齿伶俐之人,他一出口极具破坏力,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扰乱天下局势。子贡是孔子最喜爱和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名叫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