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八条证据,司马迁驳斥张耳、陈余欺世盗名的“刎颈交”

八条证据,司马迁驳斥张耳、陈余欺世盗名的“刎颈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摩擦知识火花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3/12/15 7:37:32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认可的“刎颈之交”,向来只有蔺相如和廉颇。

“刎颈之交”用来形容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指用刀子抹脖子。当然,是为了朋友而抹自己的脖子,甘愿牺牲自我保全朋友的献身精神。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张耳、陈余也算是“刎颈交”吗?我们从司马迁行文中能体会到的却只是嘲弄和耻笑,这一对“刎颈交”好友不是牺牲自我,而是想要抹了对方的脖子。

“世传所称贤者”,司马迁认定张耳、陈余的欺世盗名,对社会上流传他们是贤能的人持有不同看法。《张耳陈余列传》刻画了两人在患难时以诚相待,显贵后以利相倾,这种前后不一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的道理。

司马迁列举了至少八条证据驳斥张耳、陈余的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第一,从“吃软饭”到相交为友

张耳年轻时曾经是信陵君魏无忌门客中的一员,然而却毫无建树。司马迁对此履历仅仅一笔带过。至于,“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张耳为何被消除户籍逃亡到外黄,司马迁没有交代。

“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但是,对于张耳的上位介绍详细。张耳在外黄意外地娶了一房媳妇,女方陪嫁相当丰厚(这是重点),张耳凭借媳妇“嫁妆”招致门客,从此走上仕途。

张耳媳妇是什么人呢?“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首先是外黄首富的女儿,颇具姿色;其次,女方属二婚。其中,“外黄富人女”才是司马迁强调的重点,至于“二婚”根本无所谓。

张耳是“吃软饭”的,司马迁好像看不起如此品行。那么,张耳地忘年交陈余呢?

“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陈余也是魏国人,据说是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好在娶了富家女,陈余的命运得以改变。

张耳、陈余都是娶富家女而摆脱了困境,“吃软饭”也算是“臭味相投”了。因为陈余年轻一些,对待张耳像侍奉父亲一样,“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张耳、陈余因为出名,秦国灭魏国时曾经悬赏缉拿。两人无奈隐姓埋名跑到陈地看门谋生。这也算是共同的患难经历了。

第二,对称王的立场变化

陈胜攻打到陈地,张耳、陈余共同拜谒陈胜。陈胜就当地豪杰劝其称王征求两人的看法,二人陈述理由劝阻陈胜称王:“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张耳、陈余对暂缓称王说法比较直接,重要的就这两条: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而且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各地起义队伍)会懈怠不相从了。从这两点来看,分析切中要害,足见两人并非浪得虚名。

当然也不排除借陈胜向秦复仇的可能。毕竟,“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两人在陈地看门遭受无端的凌辱。

陈胜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

当武臣出人意料夺下四十多座城池之后,张耳、陈余竟规劝武臣自立称王。这与此前陈胜称王时所持态度明显不同。

“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司马迁认为这是张耳、陈余立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对陈胜心存怨恨,一来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二来没有任命他们为将军,而只给了一个小小的校尉。

由此可见,两人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心胸狭隘。所以,有理由相信劝阻陈胜称王并非考虑“义军”前途,可能是纯粹挟私报复。

第三,不合力攻秦的自私

武臣自立为王的消息传到陈地,陈胜大发雷霆,想处死武臣等人的家眷,发兵攻打赵。陈胜的国相房君劝阻说,“诛杀武臣家属等于又树强敌,不如向他祝贺,让他带兵向西攻秦。”

陈胜听从了国相劝阻,并依计行事,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软禁起来,并封张耳的张敖为成都君。陈胜派使者向赵王武臣祝贺,让他带兵向西进关中。

“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张耳、陈余规劝武臣说:“大王称王赵地,并非楚国的本意,只不过是借机祝贺大王。灭掉秦后,必定对赵用兵。”陈胜建立张楚政权,这里的“楚国”就是指陈胜。

两人看透了陈胜地计谋建议武臣,“不要向西进军,而向北发兵夺取燕、代,向南进军收缴河内,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赵国强大之后,楚王即使战胜秦国,也一定不敢强制赵国。”

陈胜封张敖为成都君,目的是让张耳劝武臣向秦进军。岂料,张耳毫无人性亲情,宁可舍弃家人,也不向西进兵。于是,赵王派韩广夺取燕地,李良夺取常山,张黡夺取上党。

第四,赵王被俘伙夫救驾

韩广带兵去攻打燕地,燕人趁势拥立他做了燕王。这对赵王武臣来说奇耻大辱,于是和张耳、陈余向北进攻燕国。赵王武臣却不小心被燕俘虏了,燕趁机要挟割地换赵王。

赵派使者前去燕交涉,都被杀掉了。“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厮”,从事杂役的人,“养”,从事炊事工作,“厮养卒”就是伙夫了。

“我去游说燕王,保证与赵王一同坐车回来。”伙夫主动请缨,排解两人忧虑,岂料说出这番话,所有人都笑了。派去的使者有去无回,就凭这么个伙夫怎么可能?

但是,“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载而归”。伙夫不仅被派往燕国,而且确实带回来了赵王武臣。

伙夫究竟怎么做到的呢?

伙夫对燕说,张耳、陈余其实也想称王,不会甘心做别人的卿相。“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张耳、陈余表面上救赵王,实际上更想杀死他,这样两人就可以瓜分赵国称王了。

司马迁借“厮养卒”揭露了张耳陈余的虚伪:其一,两人“患之”纯粹是装样子;其二,如果真想解救,不会派一个伙夫;其三,伙夫一语中的,张陈两人确实有当王的野心。

第五,武臣被杀两人逃命

李良平定常山后,赵王再派夺取太原。秦军已严密地封锁了井陉,李良不能向前进军。秦军将领还试图用一纸书信诈降李良。

李良回邯郸请求增兵,路上遇到赵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归,一百多随从浩浩荡荡。“李良望见,以为赵王,伏谒道旁”,李良以为是赵王,便跪下了。赵姐姐喝醉了,让随从随便地答谢了李良。

当李良得知跪拜的是赵姐姐,在众随从面前感到羞愧,本来对秦诱降尚犹豫不决,此事彻底激怒了李良,派人追杀了赵姐姐,并率兵袭击了邯郸。

武臣、邵骚在袭击中被杀死,但张耳、陈余却逃脱了。“赵人多为张良、陈余耳目者,以故得脱出”,两人随后收拢了赵王残破军队,接着打败了李良。

“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独立赵后,扶以义,可救功。”门客建议张耳、陈余只有拥立赵国的后代,以正义扶持,可以成就功业。

李良本是赵臣,无端弑君,大逆不道。张耳陈余本来有些名声,加之此番出兵,为主报仇,师出有名,又拥立赵国后裔为王,在人们心中是正统之师。

两人对武臣之死难道真的没有责任么?我看未必。他们能逃脱,能复仇,难道不能解救武臣?

第六,巨鹿被围反目成仇

李良归降秦将章邯,领兵荡平了邯郸城。张耳和赵王歇逃入巨鹿,王离围困巨鹿。陈余收集残部几万人,驻扎在巨鹿以北。章邯驻扎在巨鹿以南。

王离急攻巨鹿,巨鹿城内粮尽兵少,张耳向陈余求援,陈余不敢前往。相持了几个月,仍不见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余,派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余。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

这是张耳对陈余的哀求,说起了从往日情分,谈到了现今形势,甚至不惜称对方为“公”。张耳为了活命,已经不顾及脸面了。

当初我和您结为生死之交,如今赵王和我将要死于早晚之间。而您拥兵数万,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儿呢?假如您信守诺言,为什么不和秦军决一死战?尚且还有十分之一二获胜的希望。

陈余说救不成赵,反而会白白地全军覆没;不与秦同归于尽,将来可以向秦报仇。“今必俱死,如以肉馁饿虎,何益?”所以,只派给了张黡、陈泽五千人马攻打秦军,岂料张黡、陈泽到前线便全军覆没了。

巨鹿解围得益于项羽,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大败章邯。张耳见到陈余,除了责备便是追问张黡、陈泽的下落。陈余也不辩解,解下将军印信,和他亲信几百人打鱼捕猎去了。

“诸侯军救巨鹿这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从《项羽本纪》来看,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楚军独自作战,其他诸侯作壁上观,这当然也包括陈余,还有张耳的儿子张敖。

由此来看,陈余、张耳所谓的过命交情,纯属扯淡,关键时刻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保命为主。张敖在项羽攻打秦军时,为何也按兵不动呢?有点想不通。

第七,相斗陈余败张耳

巨鹿之战后,张耳跟随着项羽进入关中。汉元年(前206)二月,项羽大肆分封。因为张耳交游很广,很多人替他说好话,项羽平常也听说其为人,从赵国分割土地封张耳做常山王。

陈余曾经的门客规劝项羽说:“陈余和张耳同样对赵国有功。”这明显是向项羽讨要封赏。项羽因为陈余没有跟随入关,仅把南皮附近的三个县封他为侯。赵王歇迁都代县,改封为代王。

“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张耳到他的封国去,陈余非常加恼怒,认为自己和张耳功劳相等,张耳为王,陈余为侯。

所以,当陈余听说齐王田荣背叛楚国,便派夏说前往游说:“项羽不公平,好地方都分封给将军们,把原来称王的都迁到坏地方。希望大王借给我军队,以南皮作为您遮挡防卫的屏障。”

田荣正巧有此打算,在赵国树立党羽用以反对楚国,于是就派遣了军队听从陈余指挥。因此,陈余调兵袭击张耳。张耳败逃,最终决定投奔有老交情的刘邦,刘邦以优厚的礼遇接待。

仍然是利益!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陈余攻击张耳正是如此。这就是张耳、陈余沽名钓誉的“刎颈交”吗?因为受封不等,便大动干戈,誓不两立。悲哀!

第八,必欲除之而后快

陈余打败张耳,全部收复了赵国的土地,把赵王从代县接回来,又做了赵国的国君。赵王歇对陈余感恩戴德,封陈余为代王。陈余因为赵王歇软弱,没到封国就任,留下来辅佐赵王,而派夏说以国相驻守代国。

汉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向东进击楚国,派使者通知赵国,要和赵国共同伐楚国。

“汉杀张耳乃从”,陈余有多么恨张耳。对前来的人提出要求,只要汉王杀掉张耳,赵国就从命。司马迁行文至此,所谓的贤名、友谊,已荡然无存,两个人成见有多深。

于是,刘邦找到一个与张耳长得极像的人斩首,拿着人头送给陈余。陈余才出兵助汉。刘邦在彭城被项羽从齐国撤回的军队战败,陈余又发现上了当了,张耳竟然没有死,于是又背叛了汉军。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平定魏地不久,刘邦又派张耳和韩信打破了赵国的井陉,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余,在襄国追杀了赵王歇。韩信扫平赵国之后,向刘邦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爽快地答应了。

司马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张耳、陈余两人从忘年羁旅,到“相与为刎颈交”,司马迁极力渲染共患难时的友谊非同一般。当两人攀上人生峰巅,友谊出现裂痕,继而彻底破裂,再到反目成仇,最后必欲杀之而后快。

司马迁对两人虚伪的“友谊”多少有点鄙视,“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向者相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等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恨不是把对方消灭。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真诚地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态度是那样的乖张、暴戾呢?难道不是为了权势、利害才相互交往嘛!

“名誉虽高,宾客虽多,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名声虽然高,门客虽然很多,但是所作所为与吴太伯、延陵季子差得远呢。这样子怎么能配得上“刎颈之交”?

标签: 张耳

更多文章

  • 客家人和北方汉人关系不大,大部分以畲族为基础,秦朝赵佗建立南越国

    历史人物编辑:大黄鸭子标签:赵佗

    客家人和北方汉人关系不大,大部分以畲族为基础,秦朝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广州,汉武帝移民开发岭南也是以广州为广东首府,都城首府在广州汉人不可能集中在龙川,而且明朝时广东才有客家,因为来得太迟才叫客家,来到早不可能叫客家,而且是畲族造反被王阳明强制迁广东四川湖南的,是同时集体迁出江西,才自成被社会,不学

  • 国士无双的韩信被杀后,他的儿子如何了?被萧何送给赵佗,改姓韦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赵佗

    韩信是所谓汉初三杰之一,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功高盖主的一代兵仙韩信,在军事上全无对手,却死在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政治斗争里。那么韩信被吕后杀害后,韩信的子孙怎样呢?若是根据史记所记载来看,韩信被夷灭三族,没有后代得以幸存。从史记的所记载的内容来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对刘邦心生怨

  • 从将军到皇帝的赵佗—一生熬死9位皇帝,盗墓贼都找不到他的王陵

    历史人物编辑:叶子听禅标签:赵佗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封建朝代,都是以急剧扩张为生存宗旨,在这种重武轻文的背景下,诞生了无数著名的武将,他们不仅自身战力惊人,而且对外也能征善战,指挥麾下军队取得一场场的战斗胜利,辅佐自己效忠的帝王打下统治的江山。武将在征战的过程中,经常面对战场上恶劣的环境,还时刻有性命之忧,常年累月南征北战的奔波和伤痛

  • 秦始皇不让赵佗北上勤王吗?看看秦亡之时,大秦四大军团在干啥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赵佗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短短二十个字,便将鼎盛时期秦朝的豪奢糜乱一语概括,所以辉煌如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秦朝,落了个二世而亡的惨淡结局,化作历史中的渺渺烟尘。对于秦朝灭亡时,镇守岭南的赵佗为何不北上勤王的话题,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最大众的说法是,秦始皇当时给赵佗下了一道

  • 打造岭南帝国的南越王赵佗,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赵佗

    乾隆活了89岁,武则天活了81岁,两位都是古代历史上的长寿君王。如果把皇帝的标准再放低一点,还有一人更加离谱,活了103岁,这人就是南越王赵佗。赵佗,名字听起来乡土气十足,别怕,不还有一个神医华佗吗?两位都是大牛人,前者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后者医者仁心,妙手回春。赵佗生于公元前240年,战国末期之秦

  • 秦朝要灭亡了,赵佗手握50万大军无动于衷,只因他就没想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安辉标签:赵佗

    在刘邦和项羽军队的夹击下,即使是秦朝这样强大的国家,也只能走上灭亡。然而,在千里之外的50万岭南大军却选择见死不救,赵佗统领了政权之后,建立了南越。一直以来,世人对赵佗的所作所为给予了不少指责,他不仅见死不救,而且还把主要的道路给封了。实际上,秦朝的确往岭南派了50万大军。然而却是冒牌货,战斗力根本

  • 为什么秦始皇让公子扶苏在蒙恬队伍,而不是进赵佗的大军中呢?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赵佗

    秦始皇让公子扶苏到北方蒙恬的长城军团去锻炼,而没有派扶苏去赵佗的岭南大军去,这种行为,其原因很简单,就是以下几点:1.岭南大军离都城咸阳路途遥远,有数千里的距离;而北方长城军团在九原一带,离咸阳比较近,快马加鞭,一天一夜就能赶回来。要知道,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继承人,一旦秦始皇去世,扶苏是要马上继承帝

  • 他是汉初最好的外交家,两度出使南越,三言两语就让赵佗俯首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哆啦小哲标签:赵佗

    有这样一群人常因自己冷静的头脑,优秀的口才常被国家赋予外交重任,陆贾,就是这样一个人,史书载他因能言善辩常被用于出使诸侯,汉朝建立后,两度出使南越国,收复南越,对国家的统一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公元前207年,赵高杀害秦二世胡亥,这时候刘邦正进军关中的途中,赵高派人来见刘邦,想和刘邦签订盟约,然后两人瓜

  • 汉室传奇:南越起兵,剑指西汉,刘恒凭一封信让赵佗再归服

    历史人物编辑:兵家的史标签:赵佗

    #历史#(本文大约1100字,阅读需要2分钟)刘邦成立西汉王朝后,各方的蛮夷部落或国家都表示愿意归服,其中最强大的南越国虽然有着五岭山脉及险要关隘的保护,赵佗也诚心诚意归服。赵佗祖籍是河北真定(正定)县,家人及兄弟姐妹都在故乡。【吕雉政策打压南越王国,出兵征讨南越失败】公元前一八八年刘盈死后,吕雉全

  • 赵佗经营南越国67年,死后不到26年,就因一段绯闻断送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赵佗

    赵佗活到103岁,经营南越国67年,死后不到26年,就因为一段绯闻断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还要从赵佗的孙子赵眜说起。赵佗活的太久,死时儿子都已经去世,于是南越国王位便由孙子赵眜来继承。赵眜即位不久,闽越国就对南越国发动进攻,赵眜只好上书汉武帝,请求汉武帝主持公道,制止闽越的入侵。汉武帝知道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