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管仲格局不够大,所以“孔子小之”?

管仲格局不够大,所以“孔子小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趣读 访问量:4285 更新时间:2024/1/22 19:51:13

管仲因丰功伟绩而名扬千古,他辅佐齐桓公内修政治,外举“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

然而,对于管仲历来褒贬不一:赞誉方说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谓贤臣”;贬低方称千古第一小人,比如《论语》“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管仲又叫管夷吾,司马迁又是如何看待这位管家老二呢?

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被世人称之为贤臣,然而孔子认为他器量小。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为何不勉励齐桓公做王,却只辅佐他称霸呢?

古语说:“要顺势成就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难道是说管仲吗?

对于文言文,直译生涩难以理解,通俗一点又怕曲解,所以要了解司马迁的倾向不妨从《周本纪》、《齐世家》、《鲁世家》、《楚世家》、《管晏列传》中的故事,探析字里行间的秘密。

管鲍之交,背离故事主旨

说起管仲,不得不说鲍叔牙

“管鲍之交”,人们常常用来形容好朋友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管仲和鲍叔牙的深厚情谊,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史记·管晏列传》

这句话评价管仲用了一个“贤”字,评价还是蛮高。“贤”字在《古代汉语字典》解释为“有德行有才能”。“欺”应该解释为“占便宜”,而不是恃强凌弱地欺凌、欺压。

管仲与鲍叔牙关系非同一般,年轻时两人交往,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才能。管仲贫穷生活困顿,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然而,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两人从未因琐事而产生口舌之争。

司马迁介绍“管鲍之交”的往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的,“管仲曰”。

第一,管仲曾与鲍叔牙一起投资做生意。管仲家境贫寒,做生意没本钱,所有投资均由鲍叔牙垫付。但是,当投资分红时,“分财利多自与”——管仲往往分给自己比鲍叔牙的还多。鲍叔牙竟不以为意,认为管仲这不是贪心,而是因为他家实在太穷了。

第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管仲曾几次帮助鲍叔牙办事,事情没办好,却让鲍叔牙陷入更加困顿的境遇。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愚笨,只是时运不济而已。

第三,“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也曾三次做官但都被驱逐。别人都认为管仲没有才干,而鲍叔牙却说管仲并非没有才干,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第四,“吾尝三战三走”,管仲曾三次在战场上临阵逃脱,被人们讥笑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为朋友仗义执言,管仲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家还有老母需要奉养!

从管仲自述来看,“管鲍之交”是多么深厚的友情,所以管仲也曾如此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正如司马迁所说,听完了管鲍之交的故事,“天下不多(赞扬)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大多数人只看到了鲍叔牙有识人之能,却忽视了管仲的才能。如果管仲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鲍叔牙还会一如既往地善待他嘛?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不久鲍叔牙投奔到齐国公子姜小白门下,而管仲则到公子姜纠门下谋了个差事。

管鲍虽然分别投奔了不同的“主子”,但他们并未因此分道扬镳!

返齐之路,管仲箭射小白

“釐公卒,太子诸儿立,是为襄公”,父亲齐釐公死后,齐襄公姜诸儿接班。齐襄公在位期间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司马迁总结了齐襄公三条罪过,“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

关于“杀”与“淫”,最典型的例子:“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鲁桓公夫人为齐襄公异母妹,齐襄公不仅与妹妹鲁夫人乱伦,而且还将妹夫鲁桓公也给杀害了。

关于“欺大臣”,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戍守葵丘,出发之前许诺“瓜时而往,及瓜而代”。瓜的成熟期短,所以不可能是当年返回,而是吃瓜的时候去,再次瓜熟轮岗回来。

但是,“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戍边一年整,瓜又成熟了,齐襄公竟没有派人去代替。即使有人替连称、管至父讲情说话,齐襄公也未兑现许诺。

齐襄公如此昏庸不堪,“群弟恐祸及”——众弟弟担心殃及到自己。所以,公子姜纠跑到娘舅鲁国避祸,管仲、召忽跟随辅佐;而姜小白则到了莒国,鲍叔牙跟随辅佐。姜纠、姜小白、姜诸儿均为齐釐公之子。

齐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连称、管至父联合公孙无知杀掉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公孙无知是齐釐公同母弟夷仲年之子,即齐襄公的堂兄弟。没过多久,公孙无知在雍林游玩遭袭被杀。

齐国进入了无主时代,陷入内乱。

在外流亡的姜纠和姜小白,谁早返回齐国就可以继任为齐王。

“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齐国大夫高傒、国懿仲私下偷偷通知姜小白返回齐国。“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姜小白自小就跟高傒交情特好。

而鲁国在得知公孙无知死后,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齐。“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同时又派管仲带一队士兵在莒国道路上拦截姜小白。

在这次途中拦截中,管仲射了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姜小白假装中箭而死,这一招反应机敏,聪慧过人。管仲的箭仅射在衣带钩上,而并未伤及身体。

“管仲使人驰报鲁”,司马迁仅用一个“驰”字表明管仲预判清晰,趁早返国才能登位。可惜,“鲁送纠者行益迟”,获知姜小白已死,鲁国护送队伍反而慢慢悠悠。

姜小白“佯死以误管仲,载温车(送葬的棺材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快速返回齐国后,在内应高、国拥立下继位为王,这便是齐桓公。

放下仇恨,桓公重用管仲

齐桓公姜小白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发兵拒鲁”,派兵阻击护送姜纠的鲁军。“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在乾时地齐军打败鲁国护送队伍。

齐国再传信给鲁国,要求杀死公子姜纠;“而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要求将管仲、召忽囚送至齐,齐桓公要亲自处决快意恩仇。“醢”是指剁成肉酱,“甘心”是指称心如意。

鲁国真心畏惧齐国,护送公子姜纠,原想扶持自己人继位。“不然,将围鲁”,迫于齐国压力只得杀了姜纠,而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请囚”。

管仲虽在鲁国,齐国来信肯定知晓。所以,司马迁又说“管仲知之,故请往”。除了知晓齐国来信内容,还知道鲍叔牙不会让自己丢命。所以,管仲主动请求囚送到齐国。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遭囚禁,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廉耻,管仲不会因为小小过失而羞耻,却因不能扬名天下而惭愧。这应是管仲自述第五条,说明鲍叔牙与管仲彼此互相了解。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其实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当时真想报一箭之仇,杀掉管仲解恨。

然而,鲍叔牙却劝齐桓公放下仇恨,重用管仲。

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世家》

这话很好理解:要是单纯想治理齐国,有鲍叔牙和高傒足够了。但是要想将来称霸诸侯,除了管仲不行。管仲所在的国家必然会强大,不能失去他。

“齐告鲁生致管仲”,于是齐桓公又给鲁国一封信,要求将“活的”管仲囚送到齐国。

司马迁为了突出管仲之“贤”,除了鲍叔牙,鲁国施伯又出来做证人。“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施伯劝鲁庄公杀了管仲,送一具尸体。

可惜,鲁庄公胆小如鼠,按齐国要求囚送管仲。

“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今山东蒙阴)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鲍叔牙率队迎接管仲,离开鲁国到了蒙阴就给去掉枷锁刑具,沐浴更衣后引荐给齐桓公。

“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齐桓公高薪聘请管仲,全权委任处理齐国政事。

管仲相齐,桓公称霸诸侯

鲍叔牙亲自迎接,礼节至高,待遇隆重。又仅仅是因为鲍叔牙推荐,齐桓公便放下仇恨,宠信任用。

孔子说“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霸)”。孔子这句话除了表明管仲才能之外,则更突出齐桓公的气度和贤明。

这“三权”是什么呢?

第一,地位尊贵——上卿,卿大夫士,上卿级别最高。第二,俸禄优厚——市租,齐国货物税款自由支配。第三,充分信任——仲父,仅次于父亲。如此心胸,如此魄力,如此贤明,齐桓公不称霸才怪呢。

管仲拥有了“三权”,所以齐国大安,遂霸天下。实践也证明了鲍叔牙的“知人”。而在这段历史中,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到了齐桓公,忽视了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

司马迁高度评价管仲,均有真凭实据。

经济方面——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在齐国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

礼仪教化—— 管仲认为百姓富足,国库、粮仓才会富足,百姓富足了才可以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知礼仪,服教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施行)度(节度)则六亲固”。

军事行政—— “连五家之兵”。一种兵民结合的军事行政制度。平时五家为一轨,设轨长;战时每家出兵一人,五人为伍,由轨长任伍长。整顿行政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管理百姓,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外交政策——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齐桓公恼怒蔡姬改嫁,攻打蔡国,之后讨伐楚国,却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品;实际北伐山戎,却说成是为了重振燕召公之政;齐鲁柯地会盟归还侵鲁土地,却把齐桓公美化为诚信模范。

齐桓公三十五年,与诸侯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确认。经过三十五年的努力,齐国跃升为诸侯最强国。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对齐国影响深远,即使死后仍遵循管仲政策,相对其他诸侯国稍强一些。

可惜,物极必反。

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益有骄色”。一个人一旦开始骄傲自大,往往就伴随着进入了下降通道。

管仲才能卓越,辅佐齐桓公带领齐国走上霸主地位。然而,正是由于管仲能力突出,权力又至高,所以压抑了齐国人才接续发展,当管仲死后小人当道。

孔子小之,格局还是小人?

管仲病逝之前,齐桓公曾征求国相人选意见,询问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如何?

这三个人都因“非人情”而被管仲否定。易牙烹子献桓公,开方(卫国公子)放弃尊位事桓公,竖刁自宫亲近桓公——这三位不近人情,既不能信任,也不能授权。

“知臣莫如君”——没有人比国君更了解大臣,管仲这顶高帽子也未能阻挡齐桓公。在管仲死后,齐桓公依然重用了这三个小人,结果齐国陷入了内乱而桓公死无葬身之地。

齐桓公任用小人,最终结局很惨。此外司马迁这是否在暗示齐国缺乏后继人才,管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所以,“孔子小之”,估计也是指管仲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吧。

再回味司马迁的评价,“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为什么不勉励他推翻周王朝,却止步于诸侯称霸呢?如果从个角度理解“孔子小之”,那是指管仲格局不够,到诸侯霸主就满足了。

《孔子世家》中,齐景公曾问孔子怎么看春秋五霸之秦穆公。孔子回答“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即使称王都可以,仅仅是称霸诸侯。这说明孔子虽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但并非固认可周王朝的统治。

在葵丘会盟时,周襄王派太宰姬孔赏赐齐桓公祭肉、弓箭等,“命无拜”。齐桓公准备接受礼物而不行跪拜礼,“管仲曰不可”。如果说管仲谨守周朝秩序,但是他却辅佐了齐桓公称霸诸侯。

周襄王之弟叔带勾结戎、翟攻打周王室,管仲受命平戎于周。如果说管仲政治上野心勃勃,周襄王为对管仲表示感谢,准备“以上卿礼管仲”,管仲却推三阻四,“卒受下卿之礼而还”。

齐桓公为报私仇攻打蔡国,管仲却将队伍开拔进驻到楚国,并斥责楚国“包茅不入,王祭不具”。管仲以此掩盖齐国出兵的真实理由,确实不够光明磊落。

通过司马迁的记叙,很难评价管仲其人,只感觉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

历来改革者下场悲惨,诸如商鞅死于车裂,赵武灵王死于内乱……而管仲不仅善终,而且“富拟公室,有三归、反玷,齐人不以为侈”,后世常常遵循沿袭他的政策。

齐国人并不反感管仲生活奢华,违反礼制,这说明管仲赢得了民心。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卑论而易行。欲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推行,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

司马迁因为读过管仲诸多著书,如《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等等,从而对管仲了解颇多,但是从《史记》中却看不出明显的倾向。

世人皆说“读史明智”,看到如此管仲,我们又能看懂多少,又可以借鉴多少?

欢迎大家关注并讨论,我们一起探讨《史记》中的秘密。

标签: 管仲

更多文章

  •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

  • 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便击垮对手,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管仲

    前言:“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这句话出自《管子》,管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管子》终究曾经记载了他通过贸易战而摧毁一国经济的典故,虽说古代的战争,还是要兵戎相见,但是当一国的经济被彻底摧毁,在军事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削弱,所以管子为他的国家齐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孙子兵法中也曾经写

  • 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为何诸葛亮视管仲为目标,而不是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管仲

    无论是野史、小说还是正史中,诸葛亮都是以中国最著名的智者的形象被人熟知,同时他作为为蜀汉王朝的鞠躬尽瘁的贤臣忠良,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辅佐蜀汉的兴衰。所谓出师一表千古传,忠义节操万人颂,诸葛亮一直都在向着自己出山时的目标管仲靠拢。诸葛亮在出山时曾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与萧何都是诸葛亮前辈们中的翘楚,可是

  • 同样是生活腐败搞贪污,为何管仲一点事没有,萧何却被关进大牢?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管仲

    皇帝是古代最有权势的人,但是全国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皇帝能办到的,而皇帝是世袭制。遇到一个资质一般的皇帝,整个朝廷都需要别人帮忙管理,这个人就是丞相。在朱元璋之前,任何朝代都有丞相,有时同时有好几位,当然管仲是历史上最早的丞相。据记载:“齐桓公以霸道,九诸侯,一统天下,管仲谋略。”他很有才华,但人品不

  • 管仲“重金求鹿”背后的杀机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管仲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齐国比较强盛,就是楚国了,两个国家各有自己的优势,齐桓公整日在琢磨如何打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是苦于自己的军队只能与之抗衡,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大胜,即使打了胜仗,对于齐国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其他国家见齐国元气大伤肯定会趁虚而入。但是不把楚国治一治,齐桓公又如鲠在喉。当时的宰

  • 管仲改革:齐国霸业的引擎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管仲

    前因小白归国:前685年,齐国公孙无知内乱之后,公子小白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国继位,并且打败鲁国,强迫鲁国杀死公子纠,送回管仲。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小白拜管仲为上卿,尊称为“仲父”。管仲自此总领齐国国政。齐桓公本人的志向非常大,想要当霸主。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所以他需要一个杰出的人才来帮助他。管

  • 浅谈管仲变法的经过和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管仲

    管仲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生活在公元前 7世纪中期的齐国。在他的领导下,齐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管仲的变法措施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管仲的变法措施。管仲变法管仲变法的背景是在齐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动荡和混乱之后进行的。齐国

  • 管仲去世后,齐国为何很快就大乱?管仲:该做的我真的都做了!

    历史人物编辑:暴暴说历史标签:管仲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臣管仲,因病去世了。在后世的历史上,管仲曾经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这些称呼,每一个都堪称惊天动地。但同时,这些称呼,管仲也确实都担得起。而管仲的去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标志着一个时代,彻底过去了。管仲去世之后,仅仅只过了不到两年

  • 管仲有一条毒计,兵不血刃就能灭国,如今却成了美国常用的杀手锏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管仲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由草根阶层崛起的伟大领导者。他的人生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穷的牧牛童到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以深思熟虑和毅力,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极致逆袭。然而,朱元璋的世界并非只有光明,他的另一面,他的独裁、专制以及他对权力的病态追求,是他史诗般人生的另一种色彩。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争

  • 管仲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楚国,如今却成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管仲

    “纷争已不再是通俗意义上的纷争”,没错,就当今国际社会的大趋势而言,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世界各国立于国际之林,怎能会没有矛盾与冲突?矛盾冲突之下,战争依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战争,不是枪林弹雨,上场杀敌,更多的是兵不血刃的无形的较量。放眼世界浪潮,这样无形的较量可谓是暗流汹涌,隐匿平静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