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管仲管大师。管仲这个人非常有趣,笔者对这个人进行了解之后,一度非常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今天的人穿回去的。
真的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能够搞出那么让人匪夷所思的改革。管仲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放在春秋那个礼法森严的时代,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离经叛道。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老师,在老板还没有倒台之前就已经在鲍叔牙那里准备了一条后路。老板死了之后非但没有去报仇反而马上投靠敌人。
管仲本人给出的说法是,我效忠的对象是国家,并不是某个人,国家没有强大我是不能去死的。这种说法我们听起来很有道理,可这是用我们用自己的现代思维去理解,当时人的世界观可不是这么看的,当时讲究的是个人效忠而不是国家效忠。你要是为了国家大义而背叛主人那要被强烈谴责的。这就是当时对忠的理解!
一百多年后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路问老师:管仲这个人,在自己的老板死了之后投靠仇人,他算不算是个人渣呢?
一向讲究忠孝仁义的孔老夫子居然强行诡辩:不算,管仲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维护了春秋时代的礼乐秩序,这是大仁啊!没有管仲,我们现在都是披毛散发的野人啊!所以不能够用普通人的标准套在他的身上。
这不就是明显的双标吗?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位能够让孔老夫子为他开小灶的管仲。到底有何德何能能够让圣人为他双标。
中国不绝如缕
春秋时期,王室东迁,诸侯崛起。堂堂天子虽然处在天下中心的位置,但他的扩张空间同时也被四面八方的诸侯国锁死。非但失去了扩张的空间反而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
周王室衰落之后,各路诸侯逐渐开始不把领导当回事,国际秩序一时半会也选不出一个能够替代他的领导人,虽然出现了像郑庄公这样的小霸王,可是他毕竟没有周天子全盛时期的权威,最多也就是天下诸侯给他个面子认他当大哥,处理一下国际纠纷而已,至于所谓的号令天下莫敢不从,那是不存在的。
正当中原诸侯国,失去了国际霸主的调节。纷纷开始进行内部吞并的时候,以前在周王室统一指挥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抵抗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那套防御体系崩溃了。现在是变得各自为战。以前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被镇压的各路妖魔鬼怪纷纷跳了出来。
正如太史伯所说:王室将衰,夷狄必倡,不可偪也。
蛮夷部落的势力逐渐渗透到了中原核心地区。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当时的危急情况,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
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华夏文明的命运就跟一缕丝线一样脆弱。
独力挽狂澜
管仲就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如何应对这种文明危机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有人说就算没有他,难道就不会有一个管伯,管季,管叔出来收拾残局吗?他只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
说这种话的人大多都是历史必然症患者!觉得历史发展的某一个程度自然就会瓜熟蒂落,自然会有英雄人物出来扛大旗。说这种话的人完全就是,否定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影响,好像当年商鞅没有去秦国,秦国就会自然而然一统天下一样。
好像中国如果没有毛主席就自然而然会有今天一样。邓公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好多年。可时间是不等人的,晚个十年天下局势就会物是人非,此时此刻未必会是彼时彼刻。
没有管仲挺身而出,好色好酒好猎的三好先生齐桓公,是绝对不可能靠他自己成就霸业的,后来的事也证明管仲死了之后齐桓公很快就翻车了。从齐桓公到晋文公,我们假设如果没有管仲,历史进程照样发展,等到第二位国际霸主的出现还有五十年。
这五十年的时间里蛮夷到底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说南蛮楚国吧,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北上中原,带领他们的是一代雄主楚成王,可偏偏就是因为管仲组建国际联盟,让这一代明君也只能够老老实实的趴在南方。
如果没有管仲,面对南霸天楚国的攻势,中原诸侯国或许也会抱团取暖,可没有服众的领导,那也只不过是一个各怀鬼胎的合纵联盟而已!两百年后的经验证明这种玩意是没有战斗力的。最后只能够一个个被瓦解掉。
还有就是面对北狄入侵的时候,作为守门员的卫国邢国燕国相继被干掉,当时周边诸侯晋国忙着内斗,曹国许国瑟瑟发抖,根本就不敢伸出援手。如果没有管仲,当时三好先生齐桓公还在喝酒作乐呢!
现实就是这样啊,当时齐桓公已经是霸主,面对这种事情还是不情不愿的: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卫。桓公不救,裸体纫胸称疾。召管仲曰:“寡人有千岁之食,而无百岁之寿,今有疾病,姑乐乎!”管子曰:“诺。”于是令之县钟磬之榬,陈歌舞竽瑟之乐,日杀数十牛者数旬。群臣进谏曰:“宋伐杞,狄伐邢、卫,君不可不救。”桓公曰:“寡人有千岁之食,而无百岁之寿,今又疾病,姑乐乎!且彼非伐寡人之国也,伐邻国也,子无事焉。”宋已取杞,狄已拔邢、卫矣。
就这么一个主,如果没有管仲的苦苦坚持,别的不说,恐怕卫国的历史就到此为止了。最后还是管仲力挽狂澜才挽回局面。
管子对曰:“宋伐杞,狄伐邢、卫,而君之不救也,臣请以庆。臣闻之,诸侯争于强者,勿与分于强。今君何不定三君之处哉?”于是桓公曰:“诺。”因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缘陵封杞;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
罕见的文明守卫者
当时满世界的人要么就是在野蛮民族的金戈铁马之下,瑟瑟发抖,要么就是为了一己私利蝇营狗苟。在那个时代,人们只有个人认同只会效忠主子,连国家认同都没有,你更别指望他们会关心什么文明的存亡了。
管仲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啊!也许吧,没有管仲,华夏文明最后会靠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把那些也蛮民族给同化掉,可那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死多少的人呢,看看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就知道了,我们最后确实是把他们给同化掉了,可那是用了三百年用无数汉人的生命换来的。
孔老夫子是个明白人啊,如果没有管仲,他就算不用披发左衽,也要跪在地上喊奴才。管仲之德,功莫大焉。话说他在那个时代有这么格格不入的民族意识,你说他到底是不是穿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