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周之交的“哥德巴赫猜想”:郑桓公是周厉王之子,还是周宣王之子?

两周之交的“哥德巴赫猜想”:郑桓公是周厉王之子,还是周宣王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孟玲 访问量:4867 更新时间:2023/12/6 12:28:34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最有名的难题之一。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生都在全力破解这一难题,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前,也只能是在“1+2”上止步不前。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是数学领域的诸多难题之一,众多人类的天才人物提出了这些难题,又引发了更多的天才为之呕心沥血,奉献了终身。

陈景润

不单是数学领域,在历史领域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难题。历史领域的难题,与科学领域的这些难题不一样——历史难题本身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时的历史资料慢慢佚失、失真,以致后人对其真相再也无法确定。

明明真实发生过,可后人却偏偏无法探寻其真相,这种历史难题的难度是不是抵得上哥德巴赫猜想?

周代诸侯国郑国“国父”郑桓公姬友的身世,就是这么一道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难题。

郑桓公

众人耳熟能详的《史记·郑世家》,对郑桓公是这么说的:“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年,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从太史公的记载中可见,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

以太史公的名气,想来也不至于在这么基本的历史问题上作假或出错,因此千百年来正统史书基本都认可这一结论。

司马迁

然而,坏就坏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摸金校尉。

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位摸金校尉不准,挖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古墓,结果挖出了另一本极其重要的史书:《竹书纪年》。这是一本未经秦火的唯一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的编年通史,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虽然在发掘出来后,历经数百年又几近佚失,但是里面却记载了另一种有关郑桓公出身的说法:

晋文侯二年,同惠(应为“周宣”之误)王子多父伐郐(应为“鄫”之误),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按《竹书纪年》之说,郑桓公就应该是周宣王之子。

竹书纪年

郑桓公当然不可能既是周厉王之子,又是周宣王之子——这道历史难题只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解——可到底哪个才是正解?

要确定郑桓公到底是周厉王之子还是周宣王之子,可以与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一样,首先找到其它相关史料,然后再根据其它史料进行逻辑推理,推理之下必然有一个答案与之相矛盾,那么剩下来的那一个当然就是正确答案了。

有关周代的史料,有两部比《史记》早而且现存版本较为完整,这就是《国语》和《左传》。而且这两部史书都有郑国的相关史料,只要找到这两部史书中有关郑桓公身世的记载,就必定能够一别是非。

《国语·周语中》记载富辰劝周襄王不要引狄人伐郑时说:“……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郑国的始封君为郑桓公,既然《国语》说“郑出自宣王”,这当然是郑桓公为宣王子的有力证据。

周襄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在此,富辰再次提出郑国有“厉、宣之亲”。不过,郑桓公到底是出自厉王还是宣王呢?常理推断,此处既然是同时提及厉王与宣王,那么厉王就应该是祖父、宣王应该是父亲。

然而,同样是《左传》,在“文公二年”却又有另一种说法:“宋祖帝乙,郑祖厉王,……”意思是宋国以帝乙为祖先,郑国以厉王为祖先。帝乙,众所周知,是纣王之父,也是宋国始封国君微子之父。以宋国对比郑国,那么左氏就认为郑桓公是周厉王之子——又出现了争议!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记载,郑国被楚国围城攻打,郑襄公肉袒牵羊投降:“……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君之惠也。”郑襄公称自己祖先为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正是说明郑桓公应该是周宣王之子。

郑襄公投降楚国

《国语》与《左传》,四处记载郑桓公身世,三处支持郑桓公为周宣王之子,一处支持郑桓公为周厉王之子,该如何解郑桓公身世之谜?

要注意这四处记载存在着明显不同之处。

在支持郑桓公为周宣王之子的记载里,都是引用当时人的原话;但支持郑桓公为周厉王之子的记载,却是撰史者自家的评述。从资料可靠性而言,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原话当然更为可靠。左丘明虽然是春秋战国时代人物,毕竟距离春秋初年已过去两百多年。所以他所记载的郑国历史,难免会有偏差,或许后世司马迁等人记郑桓公为厉王子,最早的偏差源头就是左氏。

因此,从《国语》、《左传》的原始资料信息判断,郑桓公应该为周宣王之子是更加可靠。

结论似乎就应该定了: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子。

然而,另两处资料突然出来捣乱。

晋人干宝《搜神记》:“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岁有马化为狐。”《搜神记》不是正统史书,照理史学家们就应该对这一记载无视。更何况,这一记载跟郑桓公身世无关,根本无助于解决郑桓公身世的千年难题。可是,还有一份汲冢《琐语》的记载如下:

干宝·搜神记

宣王之元妃献后生子,不恒期月而生,后弗敢举。天子召问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体有不全,诸骨节有不备者则可,身体全骨节备,不利于天子也,将必丧邦。”天子曰:“若而,不利余一人,命弃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将以是弃周,虽弃之何益!”天子弗弃之。

《琐语》明确说“天子年长矣儿未有子”,结合《搜神记》的宣王三十三年生幽王,说明一个问题:宣王三十三年前,他都没有儿子。可是按《史记》记载,宣王二十二年就将郑桓公姬友“初封于郑”——那不正是说明郑桓公不是周宣王儿子吗?

很多人会质疑,《搜神记》这类神怪小说的记载也能信吗?

问题在于干宝是晋人,而晋时又刚好《竹书纪年》现世,在晋代广为流传。所以,《搜神记》记载的“有马化为狐”,在《今本竹书纪年》里也能看到。因而,晋人干宝记载的“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很有可能是《今本竹书纪年》所佚失的记载。而且,《琐语》本身也是在汲冢同时发现的史料之一,更加证实幽王生于宣王三十三年可能是史实。

因而,最后这道难题的最终证明结果来了:《史记》所说的郑桓公为周厉王之子,被《竹书纪年》、《国语》、《左传》否定;但《竹书纪年》的郑桓公为周宣王之子,又被自身的记载所否定。

虽然谁都知道,两种说法只有一个是事实,但却无从知晓哪个记载才是历史的真相。这个历史的真相,或许我们永远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正如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明了一辈子,却始终都无法突破“1+1”。

哥德巴赫猜想

标签: 郑桓公

更多文章

  • 用一计、一人头、一语,郑武公瓦解了胡王的戒心,攻占了胡国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郑武公

    周平王时期,在郑国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做胡国。别看这个国家小,但是这个国家有着丰美的水草,养育了许多精良马匹。胡国的人每个人都会骑马射箭,很是彪悍。而且对于身边的这个庞大的郑国,胡国是非常忌惮的,毕竟胡国和郑国比起来就是很小嘛。所以胡国就在边防地区驻扎了大量的将士。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就被郑

  • 为什么说郑武公看似默默无闻,但才能与见识卓绝非凡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郑武公

    老乐已经讲了很多关于郑庄公的故事,但是他的父亲郑武公没有太多的故事,但是这位王,郑桓公和郑庄公都是过渡人物,他的才能一定很出众。从他对待妻子吴姜的方式可以看出,因为长子郑庄公的出生给吴姜带来了痛苦,所以吴姜非常喜欢。小儿子分给段叔叔,原因是这个儿子没有给她任何愧疚。这种事情也很好理解。毕竟对于吴姜来

  • 嫁女儿、杀大臣,郑武公为了扩张是如何的不择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郑武公

    郑国在郑桓公时期成功灭掉了虢国与郐国,成为了济、洛、河、颍之间的大国,不久之后郑桓公去世,其子掘突继位是郑武公。事实上历史关于郑武公的记载比较少,但是郑武公在位期间使得郑国取得了极大的政治优势,而且武公凭借政治优势继续对外扩张的道路,郑国的领土与势力大大增加,使得郑国成为东方诸侯之长,并且成功的为其

  • 司马迁:郑武公晚婚晚育隐藏着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郑武公

    “武公十年,取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在《郑世家》这句话透露的信息颇有价值,因为涉及到周幽王之死。“武姜”是记录历史方便确定人物身份而命名的。其中,“姜”才是姓氏,而“武”则是谥号用字,借用了其丈夫郑武公的。“武”在谥号中算是美谥,表示用兵方面颇有建树。郑武公乃郑桓公之子,郑桓公在率兵救援周幽王时战

  • 武姜,第一个干政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故事天地标签:武姜

    “不至黄泉,毋相见也。”郑庄公姬寤生对生母武姜的恨意已无以复加,所以指天对地发下了如此毒誓。郑庄公对武姜之恨大概得从三十年前说起。那时是郑武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姬掘突受命娶了申侯女儿,即武姜。司马迁在《郑世家》如此记叙,“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郑武公晚婚隐藏着秘密,详

  • 公孙杵臼:赵氏孤儿的救命恩人,程婴的好友

    历史人物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公孙杵臼

    忠义讴歌赞程公,嫉恶如仇英灵动。救一孤儿身自险,生死之间心向红。公孙杵臼亦同心,殒命保护主文明。指控屠岸欺众邪,依法论断凭正义。义舍舍亲报真情,传颂千秋可歌声。古今忠义流芳永,豪气千古一座山。公孙杵臼是一位非常勇敢和忠诚的人,他在《赵氏孤儿案》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营救赵氏孤儿,他与程婴合谋,藏匿

  •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列子杨朱篇》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杨朱

    《列子.杨朱篇》是一个很重要的篇章,他主要讨论人该怎样度过有限的一生。杨朱在鲁国游历的时候,住在孟氏家里,孟氏问他:人为什么要出名?杨朱说:借民生来发财致富;孟氏又问:有的名人已经很富有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杨朱答道:他还想要获得显贵的地位;孟氏又问:有的人地位已经显贵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杨朱答道

  • 杨朱:“贵己,重生”,却被误解为极端利己,未来或将被人类追捧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杨朱

    中华文明有两个高峰时代,一个是诸子百家,一个是唐宋诸儒。在汉代的记载中,汉人把战国时期除小说家以为分为九家。这就是所谓的三教九流。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以前,道家一直是主流思想。而在战国中期,这么多学说里,以墨家和杨朱的学说为先学。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

  • 被妖魔化的杨朱:拔一根毛就能利天下,他为什么就是不拔?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杨朱

    说起杨朱,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是要说真的了解他,我们也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杨朱并不想其他诸子百家一样有自己的作品流传下来,没有《杨朱子》这样的书,人们对杨朱哲学的理解仅限于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比如《列子》,《庄子》、《孟子》等等。尤其是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先是说如今天下的言论,于是墨子的就是杨朱的

  • 一毛不拔的杨朱

    历史人物编辑:雪夜惊鸿标签:杨朱

    杨朱是一个2400年前的人物。他是贵己思想创始人,主张不为任何人奉献和付出,哪怕只是拔下一根汗毛。他著名的论断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杨朱到底是谁?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也有人管他叫阳朱。他是哪个国家的人?有人考证是魏国人,也有人考证是秦国人。他活了多久?有人考证说活了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