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纠之乱漩涡下的鲁桓公十五年

雍纠之乱漩涡下的鲁桓公十五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红燕 访问量:4974 更新时间:2023/12/18 9:10:26

一、概述:

公元前697年,鲁桓公十五年,鲁史《春秋》计用92个汉字,记录了8件国家大事。

最引人注目的国际大事:这年三月十一日,周桓王姬林去世。而在此之前,也就是二月,周桓王派出使者家父去鲁国求车,这应该是周桓王自知时日无多的临终安排,这两件事一前一后大有关联。

影响深远的事:要首推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齐僖公于上一年十一月份去世,本年四月下葬,符合诸侯五月葬期的礼制。

国际焦点事件:郑国的雍纠之乱。发生在这年夏天五月份的雍纠之乱,导致郑厉公出奔,太子忽郑昭公由卫返郑再次出任国君,此其一;乘着郑国内乱,许叔重新夺回郑国占领下的许国,也算复辟成功,此其二。在外部力量支持下,郑厉公杀回郑国,占领栎邑,郑国内部一国三公,由此郑国乱局持续发酵。此其三。

鲁国外交大事三件:其一,夏天,鲁国周边附庸小国邾国、牟国、葛国来朝。其二,同样在这年五月,鲁桓公与继位不久的齐襄公在艾地会晤,会晤主要议题是许国问题,也就是重新承认许国的独立地位,确认许叔为许国国君。其三,在十一月份,鲁桓公为了帮助郑厉公夺回郑国,在宋国袲地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举行会晤。这次会议的重点就是讨伐郑昭公的郑国,不过这次四国伐鲁,铩羽而归。

《左传》计用175个汉字,重点记录了6件事情,均在《春秋》记载范围之内。相比《春秋》记载,《左传》重点并展开记录了雍纠之乱的前因后果。值得玩味的是,《左传》《公羊传》均对家父来鲁求车进行了批判,这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家父空手而归的结果,也为周桓王在七年之后重新安葬提供了注脚。

二、新增人物:

家父:姬姓,家氏,字父,不知其名。周王室大夫。在鲁桓公八年曾来鲁行聘礼。诗经《小雅·节南山》据说是家父所作,但不知是否为同一人。诗中“家父作诵,以究王讻”自述名曰家父,家氏始祖。

雍纠:祭仲女婿,郑厉公亲信。应来自宋国雍氏,是郑厉公母亲的娘家人。

雍姬:祭仲女儿。雍是丈夫姓氏,姬则是自己姓氏,以此也确知祭仲姬姓。

雍姬剧照

许叔:许庄公之弟,姜姓,许氏,名新臣。叔在这里是字,其实也是人物关系的代称。许叔复国后,在位42年,即为许穆公。前一许国之君为许桓公,在位期间在许国被郑国占领期间,名姜郑,应该是在被郑庄公安置在许东便的许叔。如果许桓公、许穆公同时存在,则许穆公姜新臣,应该是许庄公的另一个弟弟。

檀伯:郑国守栎邑大夫。从檀伯二字可知,这位应该是西周初年封于黄河沿岸檀国檀伯达的后人。此时檀国也应在郑国治下,其后人任职郑国大夫。

三、地理位置:

邾国:邾国是鲁国近邻,此时一分为二,这个来朝的邾国未被周王室分封承认。

牟国:故址在今莱芜市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鲁国附庸。西周子爵国。

葛国:嬴姓,皋陶之子伯益的后代。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北。此地在商丘西北31公里,而距曲阜近200公里。但据后世注释,葛国也是鲁国附庸,从距离上看不符合常识。估计此葛国也是后来东迁,此时在鲁国周边才对。或者朝鲁也不见得就一定是附庸。

栎:栎邑,在今天河南省禹州市。此地距新郑30公里左右。

周氏之汪:应该也是郑国属地,周氏封地。周氏之汪,也就是周氏的水塘。

袲:也写作侈,宋国地名,在今安徽省淮北市。谭其骧古代地图集标注在包河下游南岸。此地距卫国都城朝歌300公里,距鲁国都城曲阜215公里,距宋国都城商丘130公里,距陈国都城160公里,距郑国新郑260公里,十一月份,四国之师南去如此之远进行会晤,之后再北返中原伐郑,沿途潮湿泥泞,道路艰难,如此行军,于理不通。古人所注,或者有误。

艾: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南。鲁地。

四、文字知识

1、朝:“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朝本是诸侯朝见天子礼制,在春秋时期已用于小国君主朝见大国君主。此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会,说明不是国君亲临,应该是世子代父前来。国君自来,不得称人,称人就是小看。

2、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按古人注释,车、服是天子赐予臣下的重礼,反过来要求诸侯提供,于礼不通。诸侯应该常年向天子入贡,所以天子不应自己提出要求进贡。

3、出奔:国君被本国赶走或推翻,不称为逃亡,而是讳言为出奔。据说这是孔子不忍心见到以下犯上、以臣逐君的字句,所以不论国君逃亡如何狼狈,均以出奔为书。

五、述评

1、雍纠之乱对郑国打击很大,郑厉公逃而复归,郑昭公去而复来,祭仲一族坐大,郑国出现了一国三公的乱局!

雍纠之乱是这一年最大的诸侯事变。这一事变反映了郑厉公阴谋家的本来面目和刚愎自用的个性特点,雍纠不过是郑厉公权力征程上错误投出的一枚棋子。雍纠之死,反映出祭仲的老谋深算;郑厉公谋害祭仲,反过来被祭仲所算计,而且被赶出郑国。郑国国内的乱局,尤其郑昭公的重新上位,让鲁桓公最为不安,这促使鲁桓公联合宋国等国加紧干涉郑国局势。郑厉公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干涉背景下,才杀回郑国,占领栎邑,成了新郑眼皮底下的国中之国。

重新回来的郑昭公没有自己的人马,基本上是祭仲控制下的一个傀儡,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英雄盖世的武将,在这次做了国君之后,一年半后又被弑杀!而这以后,祭仲、高渠弥又连续更换了两位郑国国君,分别是公子亹和公子婴。十七年后,郑厉公“二返长安”,成功夺回新郑,郑国重新纳入到郑厉公的麾下。但是,从此之后,郑国再也没有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而这就是权臣当道并引狼入室的严重后果!

参见前文《

“雍纠之乱”与“人尽可夫”的典故

》和

《不甘认输的郑厉公》

、《

一国三公,形同肢解,这就是祭仲引狼入室的结果

》。

2、周桓王之死

从礼制的角度看,周桓王姬林之死应该是这一年最大的历史事件!但是,这时的周桓王影响力衰微,而且周王室的财政情况非常困难。从鲁桓公五年伐郑兵败之后,桓王颜面尽失,再没有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说明桓王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或者说,周桓王在忧愤之下,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到鲁桓公十五年,自知时日无多的周桓王,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特别让周桓王焦虑的是,天子丧葬之礼所需甚大,尤其用于天子丧葬的车辆肯定没有着落,必须求助诸侯。这时的诸侯,周桓王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鲁国!因此派遣大夫家父前往求车,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家父空手而回。从前后时间看,家父还没有回到洛阳,周桓王就已经去世了。

周桓王去世后,出现了无法按照天子丧礼下葬的情况,这个情况和家父求车联系起来,就是“丧故有阙”,因此只好临时掩埋,以待来日。七年之后,周桓王的葬礼才正式举办。可见周王室可怜和穷困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周王室不能及时按照礼制下葬周桓王,不能全部推断为鲁国的吝啬,但是周王室在财政上的不足,尤其资材、器物上的匮乏是肯定的。如果加上工匠可能出现的流失和缺失,周王室估计已经没有了相关的制造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国人还拿天子礼制和天子颜面说事,就显得非常矫情,甚至是一种对小气行为的故意掩盖!参见《

周王室的“贫困”竟到了这个地步

》。

3、为什么说齐僖公之死是当时影响深远的大事。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齐僖公是春秋初年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智慧的大国国君,齐僖公的去世,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这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国际上缺少了一位领袖级的人物,导致各国内部的弑杀行为更加猖狂,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更加频繁。其二,齐僖公儿子齐襄公继位,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乱局的形成,也加快了齐国内部乱局的演进,这个进程为后来齐桓公上位并成为一代霸主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参见前文《

外交达人齐僖公

》,《

齐桓公是齐僖公的儿子?错

》。

周桓王

标签: 鲁桓公

更多文章

  • 2700年前鲁隐公的观鱼并非任性,且看他在郑卫宋三国角力中的精明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鲁隐公

    #嘻嘻哈哈说左传#今天我们来聊聊《左传》的第五篇,也就是公元前718年,发生在鲁隐公五年中的几件事。通过这些事,我们也许能对鲁隐公这位君王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任性?这一年的春天,摄政五年来始终励精图治、纵横捭阖于各诸侯列国之间、开疆拓土的鲁隐公,突然来了一次任性之举——想去“棠”地观鱼。当然,此“

  • 史记世家28鲁05:正人君子鲁隐公和听信谗言鲁桓公,均遭人暗算

    历史人物编辑:小手会生活标签:鲁隐公

    上回说到公子挥想投机取巧,想说服鲁隐公,说他把后来的鲁桓公杀了让鲁隐公自立,同时鲁隐公自立后让他做鲁隐公的宰相,哪知他认错人了,鲁隐公是正人君子,不为所动。他担心鲁隐公把这个事情告诉鲁桓公,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就先下手为强,主动去找鲁桓公,反而说鲁隐公要自立,将对鲁桓公不利,如果鲁桓公不先下手为强,

  • 孔子的《春秋》为什么从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开始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鲁隐公

    《春秋》是我国周代鲁国的史书,也是中国最早使用编年体写的史书。它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公元前481)长达242年的历史。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叛后,为了稳定东方局势,分封了自己的七个儿子就封诸侯,其中鲁国首任国君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伯禽传了十三世到了鲁隐公,此时距离平王东迁

  • 「春秋故事」外交天才鲁僖公-在齐楚晋等大国中间左右摇摆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鲁僖公

    在经历了庆父之乱后,鲁国迎来了年少的国君姬申,即鲁僖公。鲁僖公在位时,鲁国的朝政被鲁国三桓所掌握,其中季友因为帮助鲁僖公继位,所以他的权势最大;叔牙的儿子公孙兹为鲁国司马,掌管鲁国军权;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则担任鲁国鲁国司空,掌管水利建设之事。鲁僖公在三桓的影响下逐渐开始掌管鲁国国政,所以对平衡各个势力

  • 澹台灭明:斩杀蛟龙的勇士,文成武就弟子几百,最初却被孔子小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澹台灭明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后被誉为“大成圣师””、“至圣上师,万世之师”等。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诞生了七十二位圣人。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了他的思想和观念,并影响了中国文化。千年。但俗话说,人无完人,这位伟人也是被误判的。事后“真香”的时

  • 「春秋故事」春秋时代礼崩乐坏-鲁惠公一家的荒唐事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鲁惠公

    话说在周宣王时,鲁国的国君是鲁武公,鲁武公有几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是公子括,二儿子是公子戏,三儿子是公子称。周宣王因为喜欢公子戏,便让鲁武公立次子为太子,虽然废长立幼不合周礼,但鲁武公还是照做了。后来公子称继位,是为鲁懿公。等到公子括的儿子伯御长大成人,看着他的叔叔当着鲁国国君,伯御心想,“按照周礼,

  • 鱼肠剑与吴王僚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吴王僚

    当年,欧冶子为越王做了“三长两短”五把剑,其中最短的一把,名叫“鱼肠剑”。因为剑身上的纹路,曲折婉转,凹凸不平,花纹犹如鱼肠一般,故而得名。还有一说,此剑极其小巧,沿着鱼口插入,能将整把剑身全部隐藏于鱼腹之中,故又名:“鱼藏剑”。 其实就是一把小巧的匕首。 五剑做成之时,越王请了一位非常善于相剑的大

  • 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为何没有受到谴责?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吴王僚

    《刺王僚》是京剧中非常经典剧目,说是春秋末年,吴国公子光假意邀请吴王僚赴宴,然后让刺客装扮成厨师,利用献鱼的机会刺杀吴王僚,最后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即吴王阖闾。其实这场戏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那么问题来了,公子光是吴王僚的堂兄弟,他为何要刺王夺位呢?作为一个篡位者,为何没有遭到人们的谴责呢?一、吴王寿

  • 吴王僚之死,内外勾结最明目张胆的无耻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吴王僚

    吴国素有礼让之风,泰伯让国奔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到了吴国后期,老吴王想让老四季札即位,老四不接受。王位就开始老大坐了,老二坐,老二坐了传给老三,希望最后可以传到老四季札。老三死后,老四季札还是不坐王位。大家可能考虑到国不能一日无君,老三的儿子僚就继承王位,这个就是吴王僚。吴王僚即位,最不爽的老大的

  • 吴王僚到底是谁?隐秘的吴国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吴王僚

    说起吴越的历史,大多数人可能停留在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夫差和勾践。至于吴王僚是谁,大家可能陌生了。吴王夫差的父亲是吴王阖闾,有史书也称之为阖庐,而吴王阖闾的前一任吴王就是僚,彼时阖闾还被称为公子光。“公子”,我们熟知这是古代一种对别人的敬称,多用于男性。但是,在先秦时期这个“称谓”是专指诸侯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