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后被誉为“大成圣师””、“至圣上师,万世之师”等。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诞生了七十二位圣人。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了他的思想和观念,并影响了中国文化。千年。但俗话说,人无完人,这位伟人也是被误判的。事后“真香”的时候,这个误判的学生是谁?他是怎样使孔子改变态度的呢?
此生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玉,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是后世儒家七十二圣人之一。他出生于鲁国吴城,与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子游是好朋友。
有一次孔子问子游,他在吴城做官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子游推荐澹台灭冥。他对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一个人叫澹台灭命,他做事不忘初心,处处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不计较自己利益的损失,所以他总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如果没有公事,他不会特地来看我,更不会因为我的身份地位而拍我马屁。”
孔子听说此人如此正直,十分佩服,于是子游将澹台灭命介绍给孔子。孔子倒是很热情,没想到一见到澹台灭冥本人,孔子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原因无他,而是澹台灭冥的相貌太过难看。虽然以貌取人是不对的,但在那个时候,颜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如果相貌端正,身姿挺拔,那么人人都会认为这个人和他的相貌一样端正。如果容貌扭曲,身材猥琐,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和容貌一样猥琐。所以孔子看到澹台灭命的时候大吃一惊,这和他想象中的正直君子完全不符。
而澹台灭冥来为师,除了相貌之外,还有不俗的本事。孔子自己的教育理念中也包含有教无类的原则,所以尽管有些矛盾,孔子还是正式收了澹台灭命为弟子。澹台灭冥虽然状态不佳,但其他方面确实很优秀。他拜孔子为师,潜心钻研,学成之后,又积极修行,传授所学,造福于百姓,不会把心思放在任何异端上,也不会阿谀权贵,坚守自己的伦理道德。
澹台灭命后来南下楚国,积极弘扬儒学,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拥有弟子三百人,成为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澹台灭命,也是当地有名的君子。他不仅影响了所在的楚国,而且诸侯国都传言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以言观人,则失之;以貌取人,你会失去他们。”
这位圣人的才华为世人所称道,重义轻财的美德更是被奉为神明。在唐代《括地志》,有一个澹台灭冥斩龙的故事。相传有一天,澹台灭冥带着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乘船来到河边渡河。起初还很平静,可是当船到了江心的时候,江水突然翻滚,两条龙跃出江面。
他想破釜沉舟,杀了澹台灭冥,夺回宝珠。澹台灭冥大怒,朗声道:“吾可求义,不可求武。”随即拔剑纵身跃入水中,与二龙激战成功,将二人斩杀。蛟龙。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吝啬金钱,他毅然决然地将价值连城的宝珠扔进了河里。这种高尚的品德,深受家乡鲁国的推崇。千百年来,鲁人坚持“舍钱不舍言”。
澹台灭命死后,弟子将他葬于吴城故里。虽然他死了,但对他的纪念从未停止过。后人争相为他修建墓葬。现存澹台灭明墓3座,分别位于今山东省平邑县和河南省通许县。
和江西省南昌市。儒家后人将他供奉在曲阜文庙大成殿前的西庑内,以祭祀孔子。明启四年(1624年),建曾参和子佑的费县灌阳庙,作为主祭。清乾隆三年(1766年),改为澹台灭命主祭。
澹台灭冥虽然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但他的天赋却超乎常人。在如此优秀的能力面前,颜值的劣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虽然颜值条件有时候很重要,想要改变也确实不容易,但都是次要的。在真正的高强异能者面前,所谓的外貌只是加分项而已。真正的强者,总是用实力说话,就像澹台灭冥,既敬仰孔子,又服人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