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百姓有多苦,齐国鲁仲连说:让我给秦国当百姓,我宁可跳海

秦朝百姓有多苦,齐国鲁仲连说:让我给秦国当百姓,我宁可跳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伊尔三四 访问量:3636 更新时间:2023/12/4 12:57:12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留下了深厚的影响,秦始皇并非暴君,他一心想建立一个流传万世的伟大帝国,可秦朝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

秦二世元年,陈胜凭900人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他说

“天下苦秦久矣”。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一发而不可收拾,关东的广大地区以内,杀官造反的人不计其数,都迫切地想脱离秦朝的统治。

秦朝到底做了什么,让百姓觉得如此痛苦,以至不得不推翻它。以秦始皇的天纵英略和伟大理想,怎么会刻意地推行暴政而得罪百姓呢?这其中,有很多不为后人所知的背景。

“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说服大家起义,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而是用了一句“天下苦秦久矣”,这说明秦朝的问题并不在于某几个方面的缺失,而是整体上的缺失。

事实证明,这一点在当时的环境中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所以陈胜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一句“天下苦秦久矣”就足以引发所有人的共鸣。

那么,秦朝的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所谓的“苦秦久矣”,这个“久”,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苦”是一个象形字,本意是指一种味道极苦的植物,现在还有一种常见的植物叫作“苦菜”,味道极苦可以入药。但是这个字当做动词用的时候,在汉代被引申为“厌恶、痛恨”的意思,而不是指痛苦。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当中有一句话:“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不识”,是说士兵们都愿意追随李广而厌恶程不识。也就是说,陈胜的这句话实际上应该这样解释:天下人厌恶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到底有多久呢?距离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之时,秦始皇统一全国不过才12年,十二年可以称得上很久吗?六国的老百姓厌恶、痛恨秦朝或秦国统治的时间只有十二年吗?

陈胜是故楚国人,而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几十年间,齐国人鲁仲连就曾说过:

“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秦国称帝,而秦国坏的政治制度行于天下,那么我宁可自己跳进东海自尽,也不愿意给它当顺民。

这个事情发生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年间,可见在那个时候六国的百姓就已经非常厌恶和痛恨秦国了,而他们厌恶和痛恨的是秦国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秦王本人,更不是后来的秦始皇。

那么,这种令所有人痛恨的秦代政治制度到底是什么呢?秦国的国君和后来的秦始皇难道不知道百姓痛恨这种制度吗?

1973年,毛泽东主席写了一首《七律》送给郭沫若,已经把这种政治制度讲的很清楚了,其中写道: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历朝历代都在施行的“秦政法”,实际上就是

郡县制和法治。秦始皇是重要的政治变革者,在秦代以前,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三代之政”,也就是以礼治国的“圣人之政”,而秦始皇以后的国家则都行使以法治国的郡县制。

毛主席认为“三代之政”虽然被儒家吹嘘得很美好,但实际上是“糟糠”并不现实,并不适用于大一统国家的治理。相反,毛主席肯定了法治和郡县制,认为这才是治国之道。

然而,秦始皇时期的“法治”跟我们现在的法治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法治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秦朝时期的法治,则是利用法治约束百姓,让百姓安分守己,为统治阶级创造最大的利益。

秦朝的政治制度实际上脱胎于秦国,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的国力大增,但是在当时的秦国已经引起了极大地民怨,只是后来被强行压制下去,而商鞅本人也成了民怨的牺牲品。

秦始皇想把这一套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六国后裔对秦国本来就有家仇国恨的情况下,自然要激起民愤了。

这样一来,问题就回归到了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制度,和该制度对平民百姓造成的影响上了,秦朝时期的百姓生活在一种什么状态之中呢?

“礼义而尚首功”

鲁仲连说: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所谓的“弃礼义而上首功”,说的就是秦国放弃周朝以来所盛传的仁治,取而代之以功利性的奖惩制度。

当初商鞅游说秦孝公,先说以王道,而秦孝公不感兴趣,因为秦孝公觉得这个方法见效太慢,甚至操作起来很不现实,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

“孔学名高实秕糠”。王道指的就是“三王之道”,就是以仁义礼智信治国。

于是商鞅摸准了秦孝公的脉,继而说之以霸道,就是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快速的富国强兵,从而在诸侯国之间称王称霸,秦孝公对这个路子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

商鞅所用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用法律和奖惩制度鼓励国民为国家机器创造最大价值。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战功,多在战争之中猎取敌人的首级;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战时杀敌立功,闲时闷头耕种,为发动战争储备粮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商鞅还创造了一套理论,就是所谓的除

“六虱十徳”。

六虱是岁、食、美、好、志、行,商鞅认为,国家穷是因为国民太穷,国民穷则是因为农、商、官不努力生产,所以要用刑法强迫他们从事生产劳动。老百姓有钱了,国家自然也就有钱了。

但是如果整个国家都富足了,就容易滋生享乐情绪,生产就积极性就会被打消。所以,当国家富足了之后,就要发动战争,把国家和民间的财力在战争中变成疆土,老百姓就会再次陷入贫穷,才会继续努力地耕种。

如此循环往复,百姓就能释放最大的价值,而秦国的疆土也会越来越大。

《睡虎地秦简》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士兵向家中索要财物和衣服,说“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家里在不送钱和衣服来,我在这里就冻死、饿死了。战争,是消耗民间财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了到达以上的目的,使国民持续地为国家机器输出力量,就要杜绝传统的十徳:礼、乐、诗、书、善、修、孝、弟、廉、辩,就是把以前那些美好的道德观全部杜绝,让百姓不要有什么想法,可以一心一意的扑在生产和战争中。

所以,秦国的法律鼓励官斗而禁止私斗,战场杀敌要卖力,打架斗殴不可以,一经发现将会遭受严重的惩罚。

为了严密地控制百姓生产和立功,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细密的法律和奖惩制度,把秦国编织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国民在笼子里的时候不顾一切、闷头生产,而放出笼子以后就嗷嗷的杀人。

根据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国的法律规定:农民在从事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出门,并且按照规定的时间回家,如果违反了相应的时间就要受到惩罚。

《史记》中也曾经说过,秦朝的百姓如果不积极耕种,而是从事其他的手工或商业活动,因此而导致贫困,全家都会从耕农降籍为奴隶。

对于地方的基层官吏而言,必须要对所有的土地进行分类登记管理,如果哪一块土地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减产,相关的基层官吏都会追究责任,严重影响到官职升迁的考评。

在《睡虎地秦简》中有一段查封某士卒家产的记载,里面将他的房屋、妻妾、孩子、衣服、器物和牲畜都做了详细的登记,甚至连他家有一条公狗都如实记录。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便继承了秦国时期的这些政治制度,加上融合了韩非的法制理念,将秦法编织得更加细密,把老百姓的很多言行举止都做了有关规定,并且在六国范围内推而广之。

所有的百姓都在闷头生产,而秦朝的高税收又让他们持续处于贫穷的状态,据记载,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收入为全国百姓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

秦始皇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天下百姓持续地为朝廷提供资源,让每个人都在这种繁巨的劳动中老死终生,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出来推翻秦朝,从而达到他把秦王朝传至万世的理想。

这种制度跟六国百姓的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我们可想而知,这种种的束缚给本就对秦朝充满仇恨的六国后裔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

《盐铁论》中说:

“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作为秦朝的百姓,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在秦朝的法律中找到规定,一不留神可能就会违法。

因此,所谓的“天下苦秦久矣”,并不在于历代秦王或者秦始皇的暴行,而是在于秦朝繁巨而细密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给六国后裔带来了巨大的颠覆和伤害。

所以,刘邦在攻取咸阳以后,为了获取关中百姓的民心,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关中百姓生怕他不能成为关中王。

这是因为,约法三章意味着废除了秦朝时期繁密的法律,取而代之的是三条符合人情的约定。杀人者要抵命,伤人的人要治罪,偷盗的人也要治罪,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除此之外,秦朝时期规定的那些多如牛毛的法律,全都不算数了。

老百姓要的从来都很简单,这样一来,大家能不高兴吗?

总结

后人总说秦始皇残暴,实际上以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和伟大理想,怎么会不懂残暴的后果。

事实上,当儒家的仁治在战国时期被否定了之后,秦始皇一时找不到一种更好的政治制度来治理如此大的国家,所以只好延续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那套法制,因为那是在战争时期经历过考验的。

楚汉之交,百姓又否认了秦始皇的这套制度,但是像项羽、刘邦这些人一时也找不到替代者。直到汉朝建立以后,才算是摸索出了一套经验——

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

这套经验也是从秦始皇那里吸取的教训。

所以,老百姓恨秦朝,其实恨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因为制度而恨秦始皇这个人。而秦始皇如果生于汉代以后,必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只可惜他生于两种政治制度更迭的时代,只懂打天下,却不懂治天下,不幸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书》、《秦制两千年》

标签: 鲁仲连

更多文章

  • 鲁仲连:春秋战国时期的“正能量”,却成为一个茫然觉醒者的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鲁仲连

    当我写下鲁仲连三个字的时候,我陷入茫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令人神往的时期,除了无数的名家,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奇迹?而鲁仲连,在这段历史中,真的是无足轻重。无足轻重的人,又该有怎能样的闪光点呢?鲁仲连是中国士子精神和侠义精神的结合体,也是一个茫然的先驱者,我经过

  • 齐国名将匡章,为何能连续二次战胜秦国,还攻克天险函谷关呢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匡章

    今天向大家介绍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匡章,他主要活跃于齐威王末期、齐宣王、直至齐闵王初期,虽然匡章一生中打的仗并不多,只有“桑丘之战”、“灭燕之战”、“垂沙之战”、“函谷关之战”四个,但都是改变当时战国格局的名役。且这四大战役,充分证明匡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之一。匡章画像下

  • 战国名将-“击败大秦帝国的男人”匡章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匡章

    你能想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大秦帝国也有被人揍得鼻青脸肿,割地求和的时候吗?你能想象固若金汤的函谷关也有被人攻破的时候吗?而做到这些的就是战国时期著名将领,齐国大将匡章!函谷关众所周知,战国期间,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一度傲视群雄,打得六国丢盔卸甲。尤其是秦昭襄王期间,杀神白起一举消灭近百万六国军队

  • 名家代表—律师祖师爷—邓析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邓析

    邓析自制竹刑,自办法学私塾,教习法律,自己宣传和推广诉讼经验,推动诉讼风潮盛起,可谓法家之先行者与践行者。法学教育源远流长,现代法学人才经过法学院校的培育,不断绽放着法治之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了诸多力量。而我国最早的法学院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彼时的首所法学院是私塾形式办学。 邓析 作

  • 赵雍与吴娃,像极了琼瑶笔下的爱情男女,情爱深深,深几许

    历史人物编辑:使汝说娱标签:吴娃

    赵雍一生只有一后一妃两个妻子。说是两个妻子,是因为前任王后一死,后任妃子便做了王后,且自此以后赵雍再没有任何嫔妃。在战国君主中,如赵雍这般不渔色于嫔妃之制者,大约也就是秦孝公堪堪与之比肩了。赵雍在即位的第五年,他与韩宣惠王会盟于河内,为了结盟三晋给赵国以安定变法,他娶了韩国公主为后。两年后,这个韩国

  • 佞臣费无极:没有他,就不会有伍子胥奔吴,也不会有吴国灭楚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费无极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话已经成了千古名言,如何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呢?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要多读书,多看历史,学习历史故事中的善和恶。之前许多故事都是讲的人心向善的一面,今天反其道而行之,讲一个古代的恶人、奸臣!看看一个聪明人要是把聪明没有用对

  • 楚国第一奸臣费无极,一个让伍子胥背离祖国,掘墓鞭尸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费无极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继位,他认为自己得了一个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应该好好享受享受,人也昏庸起来,喜欢别人奉承他。很不幸楚国朝廷里有个特别会拍马屁,能变着花样让楚平王高兴的人,他就是费无极。楚平王楚平王娶蔡国女子为妻,生子建,平王即位后,命连尹伍奢为太子太师,宠臣费无极为太子少师。太子建尊重伍奢

  • 看到囊瓦大兴土木,沈尹戌断言:灭亡楚国者必是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囊瓦

    上文说到费无忌怂恿楚平王娶了自己的儿媳妇,逼走了太子建,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费无忌后来又被楚国的另一位奸臣囊瓦所杀,费无忌和囊瓦两人接力误国,一个投其所好,一个夺人所爱,终于使楚国陷入一场浩劫,而楚昭王就成了躺枪的人。楚平王晚年,任用囊瓦为令尹,令尹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职

  • 伍子胥把伯嚭引荐给了吴王,为何伯嚭却要迫害他呢?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伯嚭

    伯毗,春秋末年,楚国名门望族。后因家人逃不掉,在吴国做官。薄毗好大业,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对内狠毒忠臣,对外勾结敌人,使吴国失去先机并在吴越争夺霸权的绝对优势条件下逐渐衰落。然而,曾经在亡国边缘挣扎的越王勾践“一试胆”,终于在“十年相聚,十年教训”中再次崛起,一举灭吴。在这场戏剧性

  • 既然知道商鞅是人才,为何公叔痤生前不推荐?或是因“伯乐悖论”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公叔痤

    魏惠王能当上国君,其实相当幸运。魏武侯生前,并没明确哪个儿子是继承人,因此他死后两个儿子公子罃(yīng)与公仲缓激烈地争做太子。此时,饱受魏武侯欺压的韩、赵二国趁火打劫,强势攻入魏国、扶持公仲缓,差点让魏国一分为二。虽然因为意见不统一分魏图谋功败垂成,但魏惠王与韩、赵二国的仇恨种子却由此埋下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