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耳:曾劝阻陈胜称王,却力主武臣自立

张耳:曾劝阻陈胜称王,却力主武臣自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细平说教育 访问量:3601 更新时间:2023/12/18 9:30:26

张耳生平,绝对是一个奇人了。

张耳是河南开封人。他的生平奇遇比金庸小说的任何一个主人公都精彩:做过魏无忌门客,跟随陈胜征战,从项羽西入关,与韩信一起作战,最后又投奔了刘邦

因为贤名远播,在各处所受待遇较高,“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

年轻时,张耳为信陵君魏无忌门客舍人。至于跟随魏无忌做过什么,司马迁没有记录,但娶了二婚的富家美女却用心记载,事无巨细毫无遗漏,还特别明确“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凭这丰厚的“嫁妆”招致不少门客,从而在外黄做了县令。“贤”名由此开始传播。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交往、交际),客数月”。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刘邦与张耳关系不一般。刘邦还是平民百姓时与张耳交往频繁,并在外黄做客数月。所以,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于井陉口战败赵王歇,向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竟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据我猜测张耳与刘邦的交往,估计与魏无忌有关,刘邦视魏无忌为“精神导师”,而张耳曾做过魏无忌门客。

话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攻打到了陈地(河南淮阳)。张耳与好友兼老乡陈余,一起拜见陈胜,无非是想在起义军中谋取个职位。

张耳、陈余在江湖上盛传“贤名”。秦国灭魏国时,这两个人是魏国知名人物,秦国曾经悬赏通缉,张耳脑袋价值千金,陈余脑袋价值五百金。这两个好基友从外黄,隐姓埋名到了陈地做了里门看守。

“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涉,是陈胜的字。陈胜以及身边的人早就听说张耳、陈余,只是无缘得见,如今见了自然喜出望外。

陈胜吴广攻打到陈地时,已经拥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几万人的队伍。占据陈地之后,陈胜召集了当地乡官、地方名流一起商量大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地方乡官和名流一致要求陈胜称王,陈胜便有点飘飘然不知所措了。从佣工,到戍卒,再到王侯将相,一般人都难以抗拒权力的诱惑。

陈胜有点沾沾自喜,便向前来投奔的张耳、陈余征求意见。毕竟这两位可是闻名遐迩的“贤能”之士。

“希望将军暂时不要称王”!然而,张耳、陈余的回答让陈胜很是意外,“愿将军毋王”。

张耳两人为何劝阻陈胜称王呢?

其一,“秦为无道”,秦朝政治黑暗,残暴不行仁义,可以说罪行累累。陈胜将军起义“为天下除残也”,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号召六国一起反抗消灭秦国。

其二,“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如今才到陈地便称王,那就是向天下宣传起义纯粹为了一己私利,就无法号召各地反抗秦国了。

这两点说明张耳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此外,张耳还对陈胜义军下一步主要工作提出了建议:

第一,“急引兵而西”。劝陈胜借着接连胜利的余威,蓬勃的士气继续带兵向西攻打秦军。给各地做榜样的示范作用。

第二,“遣人立六国后”。派人寻找六国后代,拥戴他们为王,号召起兵反秦。如此,既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些同盟,又是给秦国增添敌对势力。

“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六国被秦国灭亡后得以复立,一定会感激陈胜义军,这样子就可以成就帝王大业了。“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张耳并明确,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

无论是对局势的分析,还是制定的策略,都显示出张耳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谋略。当然,也有分析说张耳、陈余看似一心为公,实为借机复仇,极力怂恿攻打秦国。

可惜,陈胜不以为然,一意孤行,“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陈余主动向陈胜请求带兵向北攻占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这里值得分析,陈余为何主动申请一支部队,而且不跟陈胜一起向西攻秦。虽说司马迁明确记载了是陈余的请求,但作为“刎颈之交”的张耳未必没参与其中。所以,对他们劝阻陈胜称王,鼓励向西攻打秦国,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私心。

当然,陈胜也并非傻子,但是他们既然提出了要求,怎么也要应付一下,于是调拨给他们三千人马,而且由自己的相好旧友掌控。陈胜没指望三千人能打下赵地。

然而,事实往往出乎意料。“武臣等从白马渡河,至诸县,说其豪杰曰……豪杰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下赵十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武臣等带领三千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凭借“三寸不烂”说动了当地有影响的人物,而且在行军中招兵买马,发展到了几万人的队伍。最为关键的是,赵地十个城镇自动归降,剩下的仍然据城防守,不肯投降。武臣带领义军在赵地蓬勃发展,虽然司马迁没明确是谁游说了当地“豪杰”,联系上下文应该看得出张耳、陈余功劳巨大。

正当武臣他们准备带领攻打范阳城时,蒯通不仅说法范阳县令归降,而且还与范阳令一起劝降了赵地三十多个城镇。

到了邯郸,张耳劝武臣自立为王。

从形势上来看,武臣自立为王,赵地割据独立具备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从上述来看武臣不战而占据了四十多座城池,基本上控制了赵地,而且有了数万之众的队伍;

第二,“张耳、陈余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周章率军进入函谷关,对陈胜来讲可能会面临失败;

第三,“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馋毁得罪诛”,陈胜对攻城略地的有功将领,因为听信谗言而杀害。

正是基于以上条件,张耳、陈余才敢于向武臣提出自立为王的建议。当然,司马迁还不忘明确武臣真正的意图,“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对陈胜心存怨恨,不用他们的计策;大材小用,给予官职太低,仅仅是个校尉。

于此,我想张耳对陈胜的建议,不能上升到战略高度评价,而是张耳心胸过于狭隘,纯粹为了一己之私利。所以,司马迁批判“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所作所为)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差多了)矣。”

至于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更是让司马迁不耻,“岂非以势利交哉?”难道不是因为势利才相交甚欢?

司马迁对张耳、陈余的鄙视好像不仅限于此,张耳娶了富家女,获得了丰厚的嫁妆。而陈余呢,也是如此,“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又是一个“吃软饭”家伙。

《张耳陈余列传》上来专门交代两人的婚事,而且都有“吃软饭”的经历,也算是臭味相投了,他们的“刎颈之交”大概如此。司马迁对这两人的鄙视根本不需要骂骂咧咧粗话,如此遣词用句足够了!

标签: 武臣

更多文章

  • 大家认为春秋时期的晋悼公和楚悼王谁的去世更令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晋悼公

    众所周知,晋悼公是春秋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不是出的英主,14岁就被迎立为君,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技巧,平衡了晋国各大家族的利益,复霸中原,可惜还未到而立之年就去世,天星陨落。而楚悼王,也许没有晋悼公那样的政治才华,但是却矢志不渝地为楚国的强大殚精竭虑,仍用了争议颇大的吴起进行变法,成果不可谓不大,为后

  • 晋悼公是如何巩固霸权的?他是如何去世的?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晋悼公

    晋悼公,姬姓,名周,一作纠,又名周子或孙周,是惠伯谈(姬谈)的小儿子,他的祖父桓叔捷(姬捷)是晋襄公的二儿子。他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谥号为“悼”,爵位为侯,又称“晋侯周”,简称“晋周”,在位共15年。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仅29岁。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

  • 晋悼公横空出道,企图恢复晋国霸主之位,他能否复霸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简史说标签:晋悼公

    自晋文公城濮之战大胜楚国,同时又受到周天子赞赏,成为了与齐桓公并肩的春秋大霸主,晋文公在位时间短,来不及实施更多的战略,此后晋襄公维持着晋国霸业,自晋襄公以赵盾为政,晋国的卿族越发强大和骄横,互相倾轧争权。面对这样的局面,晋悼公企图恢复霸主地位。下面本文将讲述晋悼公力图恢复的历程。一、晋厉公加强君权

  • 怼天怼地的宋康王到底有多嚣张,最终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史话笑侃标签:宋康王

    01战国末年,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称七雄,纷纷兼并其他小国扩大领土,无数诸侯国被吞并。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纷纷寻求大国庇护以自保,宋国也不能例外。宋国处在列国交战的中原地带,而且陶邑四通八达,是当时有名的大城市,因而也成为诸侯各国垂涎的对象。宋辟公即位后软弱无能,公子剔成突然发动政变,废宋辟公而自立。不

  • 宋国末代君主宋康王的野心究竟是为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宋康王

    宋康王是宋国的末代君主,历史上宋王偃、宋献王,由于是末代君主的缘故,后世关于其传说非常离奇,各种说法充斥在史书中。宋康王的形象,在《战国策》中就开始被黑,说他“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这个事情和当年商纣王剖比干心脏是差不多的,就是说宋康王很残忍,是暴君,后人据此就把宋康王说成是“桀宋”,在整个春秋战

  • 秦朝百姓有多苦,齐国鲁仲连说:让我给秦国当百姓,我宁可跳海

    历史人物编辑:伊尔三四标签:鲁仲连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留下了深厚的影响,秦始皇并非暴君,他一心想建立一个流传万世的伟大帝国,可秦朝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秦二世元年,陈胜凭900人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他说“天下苦秦久矣”。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一发而不可收拾,关东的广大地区以内,杀官造反的人不计其

  • 鲁仲连:春秋战国时期的“正能量”,却成为一个茫然觉醒者的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鲁仲连

    当我写下鲁仲连三个字的时候,我陷入茫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令人神往的时期,除了无数的名家,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奇迹?而鲁仲连,在这段历史中,真的是无足轻重。无足轻重的人,又该有怎能样的闪光点呢?鲁仲连是中国士子精神和侠义精神的结合体,也是一个茫然的先驱者,我经过

  • 齐国名将匡章,为何能连续二次战胜秦国,还攻克天险函谷关呢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匡章

    今天向大家介绍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匡章,他主要活跃于齐威王末期、齐宣王、直至齐闵王初期,虽然匡章一生中打的仗并不多,只有“桑丘之战”、“灭燕之战”、“垂沙之战”、“函谷关之战”四个,但都是改变当时战国格局的名役。且这四大战役,充分证明匡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之一。匡章画像下

  • 战国名将-“击败大秦帝国的男人”匡章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匡章

    你能想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大秦帝国也有被人揍得鼻青脸肿,割地求和的时候吗?你能想象固若金汤的函谷关也有被人攻破的时候吗?而做到这些的就是战国时期著名将领,齐国大将匡章!函谷关众所周知,战国期间,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一度傲视群雄,打得六国丢盔卸甲。尤其是秦昭襄王期间,杀神白起一举消灭近百万六国军队

  • 名家代表—律师祖师爷—邓析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邓析

    邓析自制竹刑,自办法学私塾,教习法律,自己宣传和推广诉讼经验,推动诉讼风潮盛起,可谓法家之先行者与践行者。法学教育源远流长,现代法学人才经过法学院校的培育,不断绽放着法治之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了诸多力量。而我国最早的法学院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彼时的首所法学院是私塾形式办学。 邓析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