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里的神童,有两个人最为可惜,这两个人都与诸葛亮有关,而且这两个人长大后都成了“草包”。
这两个神童的名字叫做诸葛瞻和诸葛恪,其中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而诸葛恪则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亮的大侄儿。
一、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唯一的儿子。从名字上猜测,诸葛亮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思远”,应该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为人处世能够思谋远虑,成就大事。
诸葛瞻小的时候诸葛亮曾评价说: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就是说诸葛瞻小的时候很聪明,堪称神童,诸葛亮害怕其“早成”,长大了反而成不了气候。结果真的被诸葛亮言中了,诸葛瞻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十足的“草包”。一生政绩平平,没有什么亮点,唯一的亮点就是战死绵竹,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作为诸葛武侯的后代,诸葛瞻的表现着实令人不敢恭维。特别是绵竹之战,诸葛瞻贸然出城决战,无异于是选择了最下下之策,其行为简直如“蠢猪笨驴”一般,说诸葛瞻是“草包”一点也不为过。
二、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被称为神童。
在诸葛恪很小的时候,一次吴王孙权想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瑾,将驴脸上挂一木牌上书“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众人大笑。诸葛恪见状,不慌不忙走上前将木牌上加上“之驴”两字,木牌上的字遂变成“诸葛子瑜之驴”,众人皆惊叹。吴王孙权遂对诸葛恪刮目相看,格外喜爱。
后来孙权去世,特命诸葛恪为首席托孤大臣执掌朝政,不久后,诸葛恪官至吴国丞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吴国呼风唤雨,无人能及。只可惜好景不长,诸葛恪完全没有保持他小时后“神童”的风范,彻底变成了一个草包,做出了一系列的蠢事,引起了吴王和吴国民众强烈的不满,结果被骗入宫中乱刀砍死,妻儿家人更是被屠戮殆尽,惨不忍睹。
诸葛亮和诸葛瑾作为三国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两兄弟那么厉害,为何他们的儿子都是“草包”呢?
梳理一下不难看出诸葛瞻和诸葛恪的共同点:第一、都是官二代,都是靠拼爹快速上位的。对于诸葛瞻来说,其父亲诸葛亮的光环太强大了,诸葛瞻一出生就如众星捧月一般,史书上曾记载,诸葛亮死后但凡蜀国有好的政策出现,老百姓都会认为这是诸葛瞻的主意,而实际上这跟诸葛瞻压根就没有关系,这样的环境下让诸葛瞻一步步的迷失自我,无法看清自己,结果让自己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草包葬送了蜀国。
对于诸葛恪来说,其父诸葛瑾为其踏入吴国政坛的最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致于诸葛恪能够在孙权死后顺利的脱颖而出,力压陆逊等名臣的后代坐上吴国丞相的宝座,成为吴国最有权势的人。只可惜的是诸葛恪没有学会他父亲谦逊的性格,而是“得志便猖狂”,飞扬跋扈,树敌无数,结果将自己和家人一同送进了坟墓。
第二、都缺乏磨炼,一生都走得太顺。诸葛瞻和诸葛恪所处的环境可以用优越来形容。诸葛瞻深得蜀国百姓和后主刘禅的尊敬,诸葛恪深得吴王孙权的喜爱,这让他们失去危机感,更养成了沾沾自喜,听不进忠言的性格。而与此相对比的司马懿的儿子,由于环境的差距,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
这种种的原因造就了诸葛亮父子,诸葛瑾父子“老子英雄,儿草包”的可惜结局,更造就了三国历史上两个神童最终变草包的遗憾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