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历史 访问量:304 更新时间:2024/1/15 19:58:08

导语:

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

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

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诸葛亮不可能舍得杀了魏延。

刘备打下汉中以后,对汉中太守的职位,一直在考虑用谁来担任。大多数人都支持张飞,毕竟是集团元老,又非常有能力。可是刘备偏偏选中了后起之秀的魏延,这说明了两件事。

首先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忠诚。他认为魏延对自己是百分之百忠心的,否则刘备绝对不会将汉中这个益州的门户交给自己不信任的人来把守。其次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能力。魏延在荆州归顺刘备以后,一路跟随刘备夺取益州,夺取汉中。这个过程也是刘备考验魏延的过程,证明他的确很有能力。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多年,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使得汉中之地,丝毫没有受到曹魏大军的袭扰侵犯。

此后五虎大将陆续去世,魏延成为了季汉帝国为数不多的猛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主动从汉中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非要跟随诸葛亮北伐。

可见魏延对季汉是非常忠心的,有能力又如此忠心,难怪刘备和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魏延和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之上虽然有过激烈的争辩,但是这不会影响诸葛亮欣赏魏延这件事。

诸葛亮行事小心,所以他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觉得魏延是难得的人才,所以绝对不会对魏延下手。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诸葛亮明白,当时的季汉王朝,最缺少的,那就是出色的将才。好不容易几十年的功夫熬出了这么一个魏延,他怎么舍得就这么杀掉呢?

由此可见,诸葛亮没有杀魏延的任何动机。诸葛亮只是不希望魏延统领全局,从而使得他将季汉大军全部带入坑罢了。

02魏延与杨仪之间仇恨太多,杨仪小人得志自然要公报私仇。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得到了一个指令,那就是悄悄带领大军撤离前线。这个时候杨仪以诸葛亮的名义,让魏延在大军后面断后。

诸葛亮一死,按照官职和军衔,整支大军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魏延。可是这个时候魏延却被安排到了断后的工作上去。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三国志》

魏延果然生气了,他认为这是杨仪在捣鬼。虽然他知道要撤军回去,但是不能就这么回去,要回去也是自己带领大军,杨仪一个小小的丞相长史,凭什么号令三军呢?

所以魏延在解释不清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做法,他将回去成都的栈道给烧了,就是防止大军提前回去。

那么整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诸葛亮果真安排魏延断后了?杨仪的确被诸葛亮托付成为大军的领袖?

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时诸葛亮奄奄一息,他知道他死后,军队中地位最高的肯定就是魏延了。

但是魏延行为比较偏执,如果他执掌全部兵力,说不定会导致季汉全军覆没。为了季汉的未来,为了要保存实力。诸葛亮必须要找一个稳妥之人将大军安全带回去。这个时候他只能依靠身边的杨仪,所以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带回去,应该是真的。只不过让魏延断后这种屈辱的事情,应该是杨仪安排上去的。诸葛亮已经断了魏延的兵权,他没有必要再让魏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毕竟人家过去是封疆大吏,现在怎么可能给一个丞相长史断后呢?所以这一安排应该是杨仪加戏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魏延反抗。一旦魏延反抗,那杨仪就坐实了魏延谋反的事情,由此可见,杨仪是要公报私仇。

03魏延全家被刘禅诛杀,事后杨仪被刘禅弃之不用。

在魏延眼里,像杨仪这种读书人,他是完全瞧不上的。所以每当杨仪提出什么建议的时候,魏延纯当是没听到。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

换一般人也就算了,不跟魏延置气。可是杨仪偏偏还是个暴脾气的文人,他立刻要跟魏延开撕,结果魏延每次都是抽出刀来威胁杨仪,甚至几次搞得杨仪当众哭泣。

这种耻辱的确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杨仪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呢?所以说杨仪必须要报仇雪恨,结果就导演了这么一场魏延谋反的戏码。魏延是个武将,他搞不懂文人玩政治的这一招,最终掉入了杨仪所设下的陷阱。杨仪诬告魏延谋反,刘禅信以为真,将魏延全家斩杀。到后来这件事稍微有些明朗的时候,刘禅恍然大悟。他虽然没有过多责罚杨仪,但是也没有重用杨仪。杨仪心里自然又不是滋味了。按道理说帮助国家解决了如此叛贼,当然要得到重用,毕竟挽救了十多万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见刘禅对杨仪是有意见的。

刘禅意识到了杨仪的错误,但是他自己不想认错,所以打算慢慢处置杨仪,毕竟魏延全家已经被杀,如果落个杀害功臣的罪名,那刘禅自己也麻烦。

总结:魏延谋反没有翻案,杨仪自杀倒是大快人心。

魏延的案子在季汉一朝始终都没有被翻案,即使魏延是无辜的,那也不能翻案,为什么呢?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人。

如果刘禅真的给魏延翻案了,那魏延就是忠臣。刘禅这个皇帝诛杀了忠臣一家,岂不是证明了刘禅是昏君?所以他不会做这种糊涂事。

只不过罪魁祸首杨仪必须要处置,所以刘禅只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没有任何统兵权。杨仪为此愤愤不平,甚至扬言,当初如果他带着大军投降曹魏,哪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件事可不得了,杨仪的话被费祎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刘禅,刘禅大为恼怒,将杨仪非罢官流放,后来又关了起来。无奈之下的杨仪只能选择自杀。

参考资料:《三国志》

标签: 杨仪

更多文章

  • 诸葛瑾屡战屡败,为何孙权却任命他为大将军?好好先生,牵制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诸葛瑾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领荆州牧;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陆逊是东吴的国之柱石,任上大将军没问题,但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纵观诸葛瑾领兵作战的经历,几乎没打过一场胜仗!屡战屡败的诸葛瑾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同胞兄长,然而他的能力却不如自己的

  • 孙权称帝,东吴军中地位最高的十个人,大将军诸葛瑾只能排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诸葛瑾

    228年陆逊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229年挟此大胜之威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当时东吴军中一大批宿将都已经去世,四大都督只剩陆逊一人,十二虎臣也只有潘璋和丁奉在世,今天来说一说此时东吴东吴军中地位最高的十个人,大将军诸葛瑾只能排第二。上大将军陆逊大骠车卫,四方四征四镇四安四

  • 孙权曾派诸葛瑾作为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为何没有答应呢?

    历史人物编辑:揭秘文史真相标签:诸葛瑾

    三国时期,天下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态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吴国和蜀国之间的联盟,只有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他们才有希望对抗强大的魏国。可夷陵之战的出现让这一切都成为泡影。那吴国和蜀国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呢?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一场吴国和蜀国之间的战斗。这场战斗的起因,是吴国的背刺。当时关羽正和曹丕打得不亦乐

  • “常败将军”诸葛瑾,能力平平却官至东吴大将军,孙权怎么想的?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诸葛瑾

    自古以来能征好战的将军不在少数,他们大都凭借着丰功伟绩得以加官进爵,但也有少数人没有什么战绩却意外地官路顺利,这其中就包括诸葛瑾。了解诸葛瑾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几乎是屡战屡败,但还是得到了大将军的职位。有人说他上位纯粹是因为孙权的庇护,因为他和孙权特别聊得来,但在孙权看来他是个有才之人,说他嘴贫还是不

  • 诸葛瑾前来劝降时,关羽为何不扣押他借此突围呢?事实原来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诸葛瑾

    据史料记载,刘备打下西川和汉中之后,威震华夏,成为颇具实力的一方诸侯,此时驻守荆州的关羽,为了响应西线的战事,居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襄樊战役。大家都知道,关羽将樊城的曹仁打得是节节败退,并且还斩杀前来救援的曹军先锋庞德,更是水淹七军,活捉了名将于禁。然而正在此时,曹操却暗中联合孙权,曹魏大军和东吴夹

  • 诸葛瑾一生“一事无成”,为何在东吴步步高升?原来他会一个绝招

    历史人物编辑:安然谈史标签:诸葛瑾

    诸葛亮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可说到他的哥哥诸葛瑾,知名度就小了很多。有时候知名度低,并不意味着没能能力。有句话说的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却给你打开了一扇窗。诸葛瑾一生中,虽没有干成什么大事,但却步步高升,善始善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人说诸葛亮

  • 三国谋士录:作为长兄诸葛瑾为什么没能说服诸葛亮效力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诸葛瑾

    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因诸葛亮而“失去光彩”。今天凡人说的这个人跟诸葛亮关系很大,他就是诸葛亮的长兄诸葛瑾。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人分别投靠孙刘,诸葛瑾没有诸葛亮的名气大,同时也没有什么功绩,但在孙权当政时却步步高升,善始善终。

  • 诸葛瑾一脉在东吴被灭的一个不剩?诸葛瑾为了生存也曾布下关系网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诸葛瑾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31章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 东吴篇第十章:诸葛瑾一脉在东吴被灭的一个不剩?诸葛瑾为了生存也曾布下关系网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二人虽然效力不同的君主,但其私交关系还是很好的。两个人相隔甚远,也挡不住他俩经常通过写信聊家常,让我们在一个冷酷血腥的时代看到一些难

  • 诸葛瑾军事能力差,但偏偏孙权授予重权,这其中奥妙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再见的道别标签:诸葛瑾

    乍一看,诸葛瑾除了是诸葛亮的哥哥什么都不是,但诸葛瑾混得真的不比他弟弟差。而孙权明明知道诸葛瑾无能,但偏偏授予兵权,给予高度信任。实际上不过是无人可用罢了。也是孙权为了制约江东士族的一种政治手段。 陆逊的后人陆机著《辨亡论》中提及孙权的用人方式,反思吴国亡国之因,在东吴的官员分五类前五类是:师傅:张

  • 诸葛亮效忠刘备,诸葛瑾效忠孙权,那他俩的堂弟效忠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六菠萝说历史标签:诸葛瑾

    如果说三国里面谁最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也的确是这样,诸葛亮还真的有这个实力。一出山就在博望坡,新野,赤壁烧了三把火,赤壁之战后还想办法将荆州据为己有。再到后来的攻打益州,占领汉中,诸葛亮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的哥哥诸葛瑾呢?虽然没有诸葛亮这么出名,但在吴国诸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