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的三千死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三千死士,帮助司马懿完成了局势的逆转。
但是,问题来了,司马师是如何做到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城,养了这么多死士,还能不被人发觉的呢?
史料上关于此事的相关描述,也只有简单一句。
帝(指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翻译一下,就是说,司马师的这三千死士,平时是散落在民间的,而等到事变那天,“一朝而集”,帮助司马家完成了大事。
不过,这句话解释的比较含糊,究竟司马师是如何将死士“散在人间”的,并没有交代清楚,因此,就这个问题,我们详细分析分析。
首先,这种“散在人间”的养死士办法,有没有可操作性呢?答案确实有。
有不少人认为,司马师养的这三千死士,是集中在某个隐蔽的地方,暗中进行培养,然后在必要时刻,让他们出来冲锋陷阵。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
这三千死士,压根就不是扎堆养出来的,毕竟,三千人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培养,就算是做的再隐蔽,都不可能不被人察觉。
况且,史料上也说了,这些死士是“一朝而集”,因此就决定了司马师不可能将他们放在离洛阳城太远的地方。
不然依照古代的交通,一天之内能不能赶到洛阳都是个事。
因此,这些所谓的死士,可以断定是在洛阳城内,并且平常就在,所以这才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完毕。
而把他们养在洛阳城,还不被旁人发觉,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死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死士。
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平常,和大部分一样。
而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就要看平时下的功夫了,其实说的简单的点,平时司马师必然没少给这些人利益。
举个例子来说,司马师本身就担任着“中护军”一职,这个职位,算是中高层军官了。
而在担任这个职位的同时,他自然而然的就能接触到十分详细的士卒信息,比如哪个士兵战死了,其家中留下了一个或者两个年幼的孩子。
有了这些信息,那接下来就好办的多。
由司马师出面,对这些生活没有依靠的士卒遗孤进行收养,给他们饭吃,教他们认字,负责他们的一切,最终等他们年龄允许之后,再送他们入伍参军。
这么一来,这些士卒遗孤,对待司马师或者司马家是什么态度?必然是感恩戴德。
不仅仅是感恩戴德,更进一步,这些人会视司马家族为天,而一旦有了这种情绪,司马师再加以利诱或者引导,那么让这些人把司马家族的荣辱,视同为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毕竟,正是司马家族,才得以他们有饭吃和长大成人。
而这还是第一步,接下来等这些人参军入伍之后,司马家族视每个人的情况,再提拔出来几个,出任一些官职,并将这几个被提拔起来的人,培养为心腹中的心腹。
剩余的人,看到同样出身的小伙伴,如今升官加爵,会作何感想?自然是要表现的对司马家族更为忠心,以便让自己也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这些人对司马家的忠诚度。
当然,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师也不会告诉这些人他们就是“死士”的身份,毕竟要想不被人发觉自己养死士,那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死士也不知道自己是死士。
所以,尽管这些人已经表现出来对司马家族一定的忠诚度,但是,不到必要时刻,司马师还是不会动用他们。
而在真正搞事情之前,那对这些人主要做的工作,一是继续砸钱砸官位,二就是继续灌输概念。
也就是说,在恰当的时候,一些司马家族的心腹站出来,对这些人灌输司马家族对他们恩重如山的概念,再加上一些真金白银和官职的刺激,你说,这些从小被司马家族养大的士兵遗孤会怎么做?
自然是成倍的对司马家感恩戴德,恨不得马上为其而死了。
而到了需要真正搞事情时,司马师一声令下,加上心腹的鼓动,你说这些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要知道,他的一切,都是司马家族给的。
况且,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必然也对这些人许以重利,即事成之后如何如何之类。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对司马家族感恩戴德,恨不得为其而死,如今只要事成,升官发财更不成问题。
还犹豫啥呢?兄弟们上啊。
而在事变发生之前,谁又会知道,自己是死士?身边人又有谁能看出来,这个与大家一起操练的同僚,会是司马家族的死士之一呢?
这就是为何史料上会说,“众莫知所出也”,毕竟在平时,这些死士和大部分人都一样。
而这种将士卒遗孤养在军队里只是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民间同样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去培养出一批效忠自己的死士。
同样还是举个例子,比如某个人叫张三,他是洛阳城的一个街头小混混,虽说有点拳脚功夫,但维持不了生计,吃了上顿愁下顿。
更重要的是,家里有垂垂老矣的老母亲,也有生病却抓不起药的孩子,总之日子过的极为艰难和窘迫。
这个时候,司马师,或者司马师手下的人找上了他,先是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趁着酒醉称兄道弟,最终临走时,还塞点钱让张三补贴家用。
一次这样,两次这样,三次五次,十次八次,依然这样。
靠着这些钱,张三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司马师又给他指了一条路,比如做点小生意之类,并且还帮助其出本钱,最终让张三过上了相当不错的生活。
而到了这个时候,你说张三这个人,对司马师是什么态度?同样是感恩戴德,甚至还会拍着胸口对司马师说,今后但凡用到他的地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要知道,古代的人,在很多时候,还是颇具报恩之心的。
而到了某天,司马师来告诉张三,要在某年某月某日,举大事,兄弟你一定来帮我,那么你说这个张三是去还是不去呢?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人不会去,但是别忘了,司马家有的是钱,类似于张三这种人,或者是前文提到那种士卒遗孤,资助和养育的肯定不止一个两个。
就算十个人中,只有五个去了,那就算司马师成功了。
同样的道理,像前文提到的张三这种人,他会认为自己是死士吗?肯定不会,他只会认为,司马家族是他的大恩人,得想办法报答一下才行。
所以,这也是“散在人间”,并不被人发现的培养死士的办法之一。
上述便是这些死士的重要来源,也是为何会在事变发生之前,没人察觉的主要原因,当然,这里也存在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即,司马懿是怎么找到足足三千个愿意效忠他的死士的?
还是那句话,三千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今一个标准的行政村,也就是600人到900人之间,而三千人,几乎就等同于现代5到7个标准行政村了。
况且,按照上述的培养模式来看,要培养足足三千人,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精力同样耗费的厉害。
所以个人认为,司马师这三千死士中,未必全部都是类似于上述方式培养出来的。
至于真正愿意拿命来效忠司马家族的人数,这个不得而知,但个人觉得,顶多也就三分之一多点。
那么,刨除这些人后,剩余的人都是什么身份呢?他们又为何愿意充当司马师的死士呢?
这一点,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社会阶层身份以及分工等资料来看,很有可能这些人是“屯田兵”。
什么叫做“屯田兵”呢?这得从曹操活着的时候说起了。
东汉末年时,天下混战一片,导致不少土地无人耕种,等到曹操带兵击败青州的黄巾军后,其麾下有个谋士叫做枣祗,针对大量荒芜的土地,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什么主意呢?大致的意思就是,先把那些无人耕种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招募无家可归的流民,把这些土地分配给他们耕种。
至于收成,大部分上交,小部分留给流民自用。
这就是当时枣祗提出的“屯田制”,最终,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进一步细化,由国家分配农具和牲口,并将那些流民编成组,然后根据每一组的人数,分配相应土地。
并且,当时还明文规定,如果是使用国家赔给的耕牛者,收成为“官六成民四成”,而那些自己有耕牛的,则为“官民对半”。
这么一来,曹操就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土地,同时也达到了官民各取所需的效果。
史料记载,就在屯田制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极大解决了曹操对于粮草的烦恼,这是他能“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的主要原因。
听起来是不是挺不错的,不过事实上,对于曹操确实不错,但对于那些耕种的流民来说,并不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且不说收成的分配问题是否公平,单说劳动强度和人身自由,就有很大问题。
耕田嘛,肯定不是种子一扔就行了,需要灌溉、养护等多种工作,而古代没有现代化设施,全靠人力,别的不说,就说灌溉,便是个很大问题。
因此,为了让庄稼收成更好,这些流民们不得不进行各种水利设施的修建,而这些工作,曹操是统统不会付钱的。
这还不算什么,人身自由才是最大问题。
史料记载,当时一旦加入曹操的“种田小组”,那么身份就变成了“屯田兵”,参与劳动的本人被称作“士”,其妻子被称为“士妻”,而其子孙则叫做“士息”,因此这一家,便被叫做“士家”。
对于这些士家屯田兵的管理,曹操在当时定的规矩十分严格,也就是当时的《士亡法》,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得私自逃走,一旦出现屯田兵逃亡的情况,那么他的家人,全都会被处死。
也就是说,这些屯田兵,变相的就是奴隶的一种,而一旦成为这种身份的人,那么包括本人,以及本人的后代,都是这个身份,基本上是洗脱的。
根据史料记载,曾经有一个人叫赵至,是屯田兵的后代,他不甘心自己身上的这个身份,因此从十几岁就开始装疯,比如拿火烧自己,还有做出一些常人不会做的动作等等,最终过了数年,这才让看守他们的人相信他确实是个疯子。
得益于此,此人才总算逃了出来,一路隐姓埋名,一直跑到辽东,又用另一个名字,重新成了自由民。
关于赵至的故事,在《晋书》中就有记载,他为了摆脱士家屯田兵的身份,所经受的磨难和艰险,几乎不亚于唐僧西天取经。
简单来说就是,屯田兵就像是个奴隶,并且很难再洗脱掉这个身份,更要命的是,本人以及本人的后代,都必须带着这个身份生活。
而这个制度,为曹操所创,一直沿用了下来,到了曹魏后期同样存在。
因此,个人认为,如果司马师亮明条件,也就是只要能给他卖命,帮助他成大事,那么时候就可以恢复自由民身份的话,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能解释通为何司马师的死士在事变之前没人知道,毕竟他们都在军屯里种地,而这里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自然消息也不容易走露。
更有可能,就如同前文所说的那样,司马师许诺了这些人,事后可以恢复自由民身份不假,但并没有告诉他们是去洛阳具体干什么,而这些人只想着能恢复身份,等到了洛阳后才发现,原来,是来造反的啊。
但即使到了洛阳,知道是造反又能如何呢?敢临时打退堂鼓逃跑吗?后面明晃晃的大刀可不是吃素的,因此,尽管知道是造反,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玩命往前冲了。
所以综上所述,司马师能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做到“阴养”死士三千而不被发现,主要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收养那些士卒遗孤,资助他们长大成人,这样这些人自然对司马家族感恩戴德,二来便是对于市面上有能力的人施以恩惠,其原理和收养士卒遗孤类似,而第三种便是利用那些渴望恢复成自由民的屯田兵,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弄来三千个愿意效忠自己的死士,来帮助司马家族完成“高平陵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