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洛阳戒备森严,司马师是如何做到“阴养死士三千”的?

洛阳戒备森严,司马师是如何做到“阴养死士三千”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美丽萌宠故事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4/1/1 4:27:05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的三千死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三千死士,帮助司马懿完成了局势的逆转。

但是,问题来了,司马师是如何做到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城,养了这么多死士,还能不被人发觉的呢?

史料上关于此事的相关描述,也只有简单一句。

帝(指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翻译一下,就是说,司马师的这三千死士,平时是散落在民间的,而等到事变那天,“一朝而集”,帮助司马家完成了大事。

不过,这句话解释的比较含糊,究竟司马师是如何将死士“散在人间”的,并没有交代清楚,因此,就这个问题,我们详细分析分析。

首先,这种“散在人间”的养死士办法,有没有可操作性呢?答案确实有。

有不少人认为,司马师养的这三千死士,是集中在某个隐蔽的地方,暗中进行培养,然后在必要时刻,让他们出来冲锋陷阵。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

这三千死士,压根就不是扎堆养出来的,毕竟,三千人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培养,就算是做的再隐蔽,都不可能不被人察觉。

况且,史料上也说了,这些死士是“一朝而集”,因此就决定了司马师不可能将他们放在离洛阳城太远的地方。

不然依照古代的交通,一天之内能不能赶到洛阳都是个事。

因此,这些所谓的死士,可以断定是在洛阳城内,并且平常就在,所以这才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完毕。

而把他们养在洛阳城,还不被旁人发觉,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死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死士。

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平常,和大部分一样。

而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就要看平时下的功夫了,其实说的简单的点,平时司马师必然没少给这些人利益。

举个例子来说,司马师本身就担任着“中护军”一职,这个职位,算是中高层军官了。

而在担任这个职位的同时,他自然而然的就能接触到十分详细的士卒信息,比如哪个士兵战死了,其家中留下了一个或者两个年幼的孩子。

有了这些信息,那接下来就好办的多。

由司马师出面,对这些生活没有依靠的士卒遗孤进行收养,给他们饭吃,教他们认字,负责他们的一切,最终等他们年龄允许之后,再送他们入伍参军。

这么一来,这些士卒遗孤,对待司马师或者司马家是什么态度?必然是感恩戴德。

不仅仅是感恩戴德,更进一步,这些人会视司马家族为天,而一旦有了这种情绪,司马师再加以利诱或者引导,那么让这些人把司马家族的荣辱,视同为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毕竟,正是司马家族,才得以他们有饭吃和长大成人。

而这还是第一步,接下来等这些人参军入伍之后,司马家族视每个人的情况,再提拔出来几个,出任一些官职,并将这几个被提拔起来的人,培养为心腹中的心腹。

剩余的人,看到同样出身的小伙伴,如今升官加爵,会作何感想?自然是要表现的对司马家族更为忠心,以便让自己也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这些人对司马家的忠诚度。

当然,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师也不会告诉这些人他们就是“死士”的身份,毕竟要想不被人发觉自己养死士,那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死士也不知道自己是死士。

所以,尽管这些人已经表现出来对司马家族一定的忠诚度,但是,不到必要时刻,司马师还是不会动用他们。

而在真正搞事情之前,那对这些人主要做的工作,一是继续砸钱砸官位,二就是继续灌输概念。

也就是说,在恰当的时候,一些司马家族的心腹站出来,对这些人灌输司马家族对他们恩重如山的概念,再加上一些真金白银和官职的刺激,你说,这些从小被司马家族养大的士兵遗孤会怎么做?

自然是成倍的对司马家感恩戴德,恨不得马上为其而死了。

而到了需要真正搞事情时,司马师一声令下,加上心腹的鼓动,你说这些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要知道,他的一切,都是司马家族给的。

况且,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必然也对这些人许以重利,即事成之后如何如何之类。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对司马家族感恩戴德,恨不得为其而死,如今只要事成,升官发财更不成问题。

还犹豫啥呢?兄弟们上啊。

而在事变发生之前,谁又会知道,自己是死士?身边人又有谁能看出来,这个与大家一起操练的同僚,会是司马家族的死士之一呢?

这就是为何史料上会说,“众莫知所出也”,毕竟在平时,这些死士和大部分人都一样。

而这种将士卒遗孤养在军队里只是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民间同样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去培养出一批效忠自己的死士。

同样还是举个例子,比如某个人叫张三,他是洛阳城的一个街头小混混,虽说有点拳脚功夫,但维持不了生计,吃了上顿愁下顿。

更重要的是,家里有垂垂老矣的老母亲,也有生病却抓不起药的孩子,总之日子过的极为艰难和窘迫。

这个时候,司马师,或者司马师手下的人找上了他,先是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趁着酒醉称兄道弟,最终临走时,还塞点钱让张三补贴家用。

一次这样,两次这样,三次五次,十次八次,依然这样。

靠着这些钱,张三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司马师又给他指了一条路,比如做点小生意之类,并且还帮助其出本钱,最终让张三过上了相当不错的生活。

而到了这个时候,你说张三这个人,对司马师是什么态度?同样是感恩戴德,甚至还会拍着胸口对司马师说,今后但凡用到他的地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要知道,古代的人,在很多时候,还是颇具报恩之心的。

而到了某天,司马师来告诉张三,要在某年某月某日,举大事,兄弟你一定来帮我,那么你说这个张三是去还是不去呢?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人不会去,但是别忘了,司马家有的是钱,类似于张三这种人,或者是前文提到那种士卒遗孤,资助和养育的肯定不止一个两个。

就算十个人中,只有五个去了,那就算司马师成功了。

同样的道理,像前文提到的张三这种人,他会认为自己是死士吗?肯定不会,他只会认为,司马家族是他的大恩人,得想办法报答一下才行。

所以,这也是“散在人间”,并不被人发现的培养死士的办法之一。

上述便是这些死士的重要来源,也是为何会在事变发生之前,没人察觉的主要原因,当然,这里也存在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即,司马懿是怎么找到足足三千个愿意效忠他的死士的?

还是那句话,三千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今一个标准的行政村,也就是600人到900人之间,而三千人,几乎就等同于现代5到7个标准行政村了。

况且,按照上述的培养模式来看,要培养足足三千人,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精力同样耗费的厉害。

所以个人认为,司马师这三千死士中,未必全部都是类似于上述方式培养出来的。

至于真正愿意拿命来效忠司马家族的人数,这个不得而知,但个人觉得,顶多也就三分之一多点。

那么,刨除这些人后,剩余的人都是什么身份呢?他们又为何愿意充当司马师的死士呢?

这一点,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社会阶层身份以及分工等资料来看,很有可能这些人是“屯田兵”。

什么叫做“屯田兵”呢?这得从曹操活着的时候说起了。

东汉末年时,天下混战一片,导致不少土地无人耕种,等到曹操带兵击败青州的黄巾军后,其麾下有个谋士叫做枣祗,针对大量荒芜的土地,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什么主意呢?大致的意思就是,先把那些无人耕种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招募无家可归的流民,把这些土地分配给他们耕种。

至于收成,大部分上交,小部分留给流民自用。

这就是当时枣祗提出的“屯田制”,最终,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进一步细化,由国家分配农具和牲口,并将那些流民编成组,然后根据每一组的人数,分配相应土地。

并且,当时还明文规定,如果是使用国家赔给的耕牛者,收成为“官六成民四成”,而那些自己有耕牛的,则为“官民对半”。

这么一来,曹操就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土地,同时也达到了官民各取所需的效果。

史料记载,就在屯田制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极大解决了曹操对于粮草的烦恼,这是他能“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的主要原因。

听起来是不是挺不错的,不过事实上,对于曹操确实不错,但对于那些耕种的流民来说,并不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且不说收成的分配问题是否公平,单说劳动强度和人身自由,就有很大问题。

耕田嘛,肯定不是种子一扔就行了,需要灌溉、养护等多种工作,而古代没有现代化设施,全靠人力,别的不说,就说灌溉,便是个很大问题。

因此,为了让庄稼收成更好,这些流民们不得不进行各种水利设施的修建,而这些工作,曹操是统统不会付钱的。

这还不算什么,人身自由才是最大问题。

史料记载,当时一旦加入曹操的“种田小组”,那么身份就变成了“屯田兵”,参与劳动的本人被称作“士”,其妻子被称为“士妻”,而其子孙则叫做“士息”,因此这一家,便被叫做“士家”。

对于这些士家屯田兵的管理,曹操在当时定的规矩十分严格,也就是当时的《士亡法》,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得私自逃走,一旦出现屯田兵逃亡的情况,那么他的家人,全都会被处死。

也就是说,这些屯田兵,变相的就是奴隶的一种,而一旦成为这种身份的人,那么包括本人,以及本人的后代,都是这个身份,基本上是洗脱的。

根据史料记载,曾经有一个人叫赵至,是屯田兵的后代,他不甘心自己身上的这个身份,因此从十几岁就开始装疯,比如拿火烧自己,还有做出一些常人不会做的动作等等,最终过了数年,这才让看守他们的人相信他确实是个疯子。

得益于此,此人才总算逃了出来,一路隐姓埋名,一直跑到辽东,又用另一个名字,重新成了自由民。

关于赵至的故事,在《晋书》中就有记载,他为了摆脱士家屯田兵的身份,所经受的磨难和艰险,几乎不亚于唐僧西天取经。

简单来说就是,屯田兵就像是个奴隶,并且很难再洗脱掉这个身份,更要命的是,本人以及本人的后代,都必须带着这个身份生活。

而这个制度,为曹操所创,一直沿用了下来,到了曹魏后期同样存在。

因此,个人认为,如果司马师亮明条件,也就是只要能给他卖命,帮助他成大事,那么时候就可以恢复自由民身份的话,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能解释通为何司马师的死士在事变之前没人知道,毕竟他们都在军屯里种地,而这里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自然消息也不容易走露。

更有可能,就如同前文所说的那样,司马师许诺了这些人,事后可以恢复自由民身份不假,但并没有告诉他们是去洛阳具体干什么,而这些人只想着能恢复身份,等到了洛阳后才发现,原来,是来造反的啊。

但即使到了洛阳,知道是造反又能如何呢?敢临时打退堂鼓逃跑吗?后面明晃晃的大刀可不是吃素的,因此,尽管知道是造反,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玩命往前冲了。

所以综上所述,司马师能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做到“阴养”死士三千而不被发现,主要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收养那些士卒遗孤,资助他们长大成人,这样这些人自然对司马家族感恩戴德,二来便是对于市面上有能力的人施以恩惠,其原理和收养士卒遗孤类似,而第三种便是利用那些渴望恢复成自由民的屯田兵,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弄来三千个愿意效忠自己的死士,来帮助司马家族完成“高平陵之变”。

标签: 司马师

更多文章

  • 名不副实的利己主义者诸葛诞,最终死于司马师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司马师

    琅琊诸葛氏发迹于西汉诸葛丰,到了东汉末期,已经成为一个大门阀,虽然不及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但也算得上是一级门阀士族。西蜀诸葛亮,东吴诸葛恪以及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都是琅琊诸葛氏一脉,有人说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的狗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用来称赞杀敌立功的人。这也是琅琊诸葛氏出于家族利益,分头

  • 历史上夏侯徽到底是不是司马师杀的?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司马师

    在这之前我们花小篇幅介绍一下夏侯徽:她是三国时期魏国比较有名的妇人之一,父亲为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哥哥是夏侯玄。后来嫁给了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妻,生下五个女儿(是的,她没有儿子)。历史记载(主要是《晋书》)司马家起事之前,忌惮夏侯徽,于是司马师将其毒杀。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仍有不少疑问,比如夏侯徽是不是司

  • 司马炎追封伯父司马师为帝,为何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策为王?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司马师

    父死子继,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交接的主流,但兄终弟及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比如孙策死后,把权力交接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司马师死后,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但孙策和司马师的待遇却很不相同!孙策追封为王背后的权力之争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权称帝时,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却追谥孙策为长沙

  • 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和睦,为啥赵光义却夺了赵匡胤的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司马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哥哥把皇位传给弟弟的例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是一对,赵匡胤和赵光义也是一对,然而这两对兄弟之间传位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一对是哥哥托付弟弟,另一对则是弟弟主动夺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先说司马家这哥俩,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传位,因为那时还是曹氏的天下。曹魏政权还没有倒,但掌握实权者已经变成了司

  • 魏晋时期最“难”男人-司马师,如何走出权臣壁垒?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司马师

    01导言魏晋时期有四个司马氏的男人背受关注,他们分别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位:司马懿——司马氏的开拓者,司马炎——晋朝的创立者。其次是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就是他。司马师但是,我认为这四个人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并不是以上三人,而是四人中存在感最低的司马师。历代权臣

  • 司马师和司马昭谁的能力更胜一筹?权利面前如何保持兄弟和睦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司马师

    公元208年司马师出生,很小的时候,便有名气,与当时名士夏侯玄、何晏齐名。为人性情沉着,有谋略,在少年的时候就常常受到别人的赞美。 成年后,司马师掌管选才之法,推贤任能,整顿纲纪,使文武大臣各司其职,朝野肃然,。他父亲死后,代为辅政,封为抚军将军。在正元年时期,司马师诛杀

  • 淮南三叛的成果,王凌带走了司马懿,毌丘俭带走了司马师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司马师

    虽然历史上淮南三叛全部以失败告终,都被司马氏成功镇压,但有意思的是淮南三叛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王凌带走了司马懿,毌丘俭带走了司马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淮南三叛,是指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

  •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父亲过世之后有没有互相残杀之心?

    历史人物编辑:诗书悠长标签:司马师

    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两个人在争夺利益和权势的时候,理应要互相残害的。但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人却不一样,他们不但费用互相残杀,还非常的团结一致。这跟两个人的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实力相当的人才会互相嫉妒。但是如果一方的实力远远超过另一方,那么只会让人心悦诚服。司马师的实力就比司马昭要强很多,两个人

  • 权臣司马师在许昌病逝,皇帝曹髦开始反击司马家族,结局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司马师

    公元255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在许昌病逝,这对于远在洛阳的魏国皇帝曹髦来说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意味着他将挣脱司马家族长期的束缚,重掌大权,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带领十万大军大摇大摆地回来了。原来,魏国皇帝曹髦是想趁着司马家族处理司马师丧事的间隙,夺回兵权,于是乎,他下了一道旨,让司马昭在许昌处

  • 《军师联盟》司马师司马昭两人眼观一致?夏侯徽新婚时看出端倪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司马师

    《军师联盟》司马师司马昭两人眼观一致?夏侯徽新婚时看出端倪《军师联盟》精彩持续进行,司马懿为新政付出血泪的教训,父亲司马防身体越发病重,为了新政的实施,老爷子向曹丕求了两件事,一件希望儿子司马懿以后不要他的离去而辞官,二为长孙司马师的婚事,将相结为亲家。夏侯徽嫁入司马家族,可看出司马师司马昭两人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