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动荡,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经历了董卓,袁绍等前期军阀的战争之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刘备,曹操以及江东的孙权逐渐壮大而形成的天下三分的局势日渐分明。在这一段时间里,三方势力相互称雄,此消彼长,远交近攻,最终各成大业,也各自为对方所忌惮。当然,三国前期,英雄辈出。在蜀汉一方,名震天下的名将更是多如繁星。五虎上将之名,威震天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都为刘备集团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支持。
然而,我们都知道,蜀汉政权虽然在刘备这样一个大器晚成的枭雄手里建立,由天下奇才诸葛亮治理,实力空前巨大,并且多次和当时天下最为雄厚的国家魏国多次抗衡,确实是非常有实力的。然而,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最后几次北伐的时候,蜀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凋敝。蜀中无人,国家没有可靠的文臣武将,曾经威名天下的五虎上将已经全部归天,一些在他们的威名之下名不经传的小将领不得已受此大任,成为主将,这其中就由我们非常熟知的廖化。
后世有一句评判大将廖化以及叹惋蜀国后期军政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实际上是充满了叹息和嘲讽的。那么廖化到底何许人也呢?他是否真的如大家所传说的那样,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赶鸭子上架,不足以堪当重任呢?
廖化实际上是刘备集团里资格最老的战将之一了。从刘备起兵以来,廖化作为一个名门之后,义无反顾的追随了刘备。但实际上,廖化刚刚从军的时候,职位是主管文书的主簿。因为他出身世家,家学深厚,文才武功都有所涉猎。并且在刘备创业的早期,部队的体量是非常小的。能够做到主簿,管理军队的日常运营和人事变动,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了。说明刘备对他是非常信任的。
因为刘备军中不缺武将,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都是能够以一敌万的大将之才,所以,廖化一直在他们的光辉笼罩之下,并不让人熟知。他后来被分在关羽的手下工作。一直在默默的处理军务,但是并不为人所知。随着蜀汉逐渐壮大,廖化就跟随关羽,留守荆州。这样一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咽喉要塞。
然而,廖化的人生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改变。当时,由于关羽轻率大意,在与东吴作战的过程中被俘,关羽牺牲,荆州陷落,一代大将命陨麦城。廖化也被俘虏。但是廖化在东吴装疯卖傻,掩人耳目,最终逃回蜀中,重归刘备。刘备听说之后,感念廖化的忠义,这才开始重用廖化。
廖化的官位也一路升迁,从太守升到都督,逐渐成为蜀汉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在刘备之后发动的吴蜀之战以及诸葛亮发动的前几次北伐当中,廖化一直没有参战,而是管理后方的粮草与部署。廖化在自己的职位上,总是能够出色地处理各种事务,做到有条不紊,为蜀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的无功而返,蜀国曾经骁勇善战的大将也已经相继去世,但是诸葛亮自知自己天不假年,依然没有放弃北伐的意图。他一方面加紧部署北伐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在现存的将军之中挑选能够胜任大将的人选。廖化这才展露出来。但此时的廖化已经七十岁了。他或许不是一个威力巨大的猛将,但是他是蜀汉的栋梁之才,是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人选之一。所以,七十岁的廖化重新跨上战马,担任先锋。
实际上,虽然诸葛亮的眼光没有错,廖化是一个稳重,干练,经验丰富的老将,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展现出蜀汉人才的萧条。当然,后世把对蜀国后期人才凋敝的嘲讽发泄到这样一个老将身上,实在是令人唏嘘。实际上,廖化作为一个三朝老将,真正做到了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他七十岁依然不服天命,率领大军,在战场最凶险的地方,战争的最前线与曹魏大军搏杀。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事情。但是,廖化的上场,展现了蜀军后继无人。这也在另一方面注定了北伐的失败和蜀国气运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