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封建统治中,即使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也需要靠不断的战争来夺取和巩固政权。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国家利益可谓是尽心尽力,在一众能臣去世后,蜀国却是风雨飘摇。此时,姜维挺身而出,扛起蜀汉大旗,但为什么诸葛亮的儿子想要除掉姜维?
诸葛瞻从小缺少父亲教导,虽然聪明过人但是自以为是
诸葛瞻是诸葛亮年老时得到的一个儿子,因为儿子年幼,自己又经常在外行军打仗,所以诸葛亮对这个孩子十分疼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因为儿子尚且年幼,就曾给亲人写信,信中写道:“我的小儿子年纪很小,将来恐怕很难有成就”。诸葛亮这么写,是因为自己常年不在家,缺少对儿子的管教,虽然儿子看起来早熟,但是不曾干正事,这让他感到担忧。
没有父亲的亲自教导,并不代表他没有遗传父亲的智慧。诸葛瞻从小就会弹琴,读书作画,才思敏捷。等他在朝廷中担任官职之后,朝廷出台的好政策,全被民众归功到他身上。民众怀念诸葛先生,看见诸葛瞻就像看见第二个诸葛亮一样。这种事逐渐增多,正如父亲担心的那样,诸葛瞻变得自以为是。
虽然聪明过人,但是终究没有父亲的传承,诸葛瞻没有诸葛亮那样的优秀才能。在亲眼看到蜀国的衰弱之后,盲目的把问题归结在姜维身上。姜维是诸葛瞻的前辈,当姜维在沙场上征战时,诸葛瞻还在襁褓之中,二人的阅历和年龄的差距导致了思考层面的不同,自负的诸葛瞻看姜维很不顺眼。
在朝中可靠的老臣相继死去之后,刘禅再也没有了约束,忍不住轻信宦官之言。公元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刘禅弟弟一直厌恶他的所作所为,在宦官取得刘禅信任后,被刘禅疏远。
此时,众多大臣也开始依附宦官。黄皓什么都不懂,都没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诬陷朝中统领大军的将军,在他折腾之下,蜀国国力日渐衰弱,朝中人心涣散。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可以凭借父亲的名声,在刘禅面前劝谏,铲除宦官势力,但他一直未做到这点。
大将姜维为国征战11回,军事能力很强无奈被羸弱的国力拖垮
相比之下,姜维还在为国征战,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先生遗志,总共北伐11次,尽力拯救无可救药的蜀国。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蜀国军队保守秘密不办丧事,成功撤退回蜀地,然后姜维任右监军,统领诸军。公元238年,姜维出师伐魏,但是在南安受到魏军阻拦,僵持之下无奈退兵。公元244年,第2次北伐,姜维派出王平进攻魏国,曹爽大败,几乎就要打入关中,但还是功亏一篑。
公元247年,第3次北伐也算是小有收获,姜维在陇西地区击败魏国将军,收服了胡人王。公元249年,第4次北伐因为走漏了消息,最终无功而返,之后第5第6次北伐也没有成果。直到第7次,姜维才取得取得战果,攻取两个县城。
之后,公元256年,姜维再次出兵斩魏军数万人,打败雍州刺史,但是因为魏军的增援速度太快,又不得不撤退。第9次北伐,蜀军迟迟等不到援军,军队伤亡惨重。最后两次出战基本也没有收获,失望而归。
纵观姜维的征战史,造成他艰辛苦战的根源是蜀国羸弱的国力。如果国家能有力量支持他北伐,那凭借姜维的军事实力还是可以攻下魏国一部分领土。总的来说,姜维的北伐之战是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安心休养生息,不给魏国制造压力,蜀国会灭亡的更快。毕竟,当时蜀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远远不如其他两国,不北伐根本就是坐等被瓜分的命运。
诸葛瞻军事能力不足还对姜维颇有成见,死前都在抱怨他
《三国志》记载,诸葛瞻在景耀五年上奏弹劾姜维将军,指出他喜欢打仗,国家都被他拖垮了,建议罢免他的职务。刘禅是和平派也想除掉姜维,但是前线战事吃紧,身边没有能比得上姜维的将军,于是保持沉默。
景耀六年,诸葛瞻率领部队在绵竹与邓艾对峙,本来可以借助地势坚守阵地,但是他非要出兵决一死战,结果在死在战场上。绵竹沦陷,刘禅投降。诸葛瞻在战死前还悲愤地说,对内不能制裁宦官,对外不能制裁姜维,我有罪过。死前都要抱怨姜维,可见他对姜维成见之深。
总结:
诸葛亮聪明一世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导致诸葛瞻认为自己聪明,目中无人。姜维将军和他年龄差距大,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层面不同,二人交流困难。无能的诸葛瞻还把蜀国衰弱归结于姜维,不惩治宦官,蜀国灭亡也在意料之中。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