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刚一去世就都上表称对方谋反,盘点魏延、杨仪恩怨始末

诸葛亮刚一去世就都上表称对方谋反,盘点魏延、杨仪恩怨始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海春 访问量:1244 更新时间:2024/1/3 23:26:24

建兴十二年(234),一代贤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他去世后,蜀汉军队很快便因为撤军问题爆发了内讧。当时,长史杨仪奉诸葛亮遗命率领大军撤退,而原本应当负责断后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却坚决反对撤军,甚至还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先烧毁栈道以阻止杨仪返回成都。

随后,魏延与杨仪都上书后主刘禅指控对方谋反,而这场闹剧最终以魏延兵败身死告终,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更是创造了诸葛亮生前留下锦囊安排马岱诛杀魏延的桥段。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精于政事的杨仪与骁勇善战的魏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堪称其左膀右臂。然而,他刚一去世这两人就彻底决裂,实在让人好奇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他们产生嫌隙直至不死不休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在介绍魏延、杨仪之间的恩怨前,我们自然要先对他们分别有所了解。东汉末年,魏延生于南阳郡义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一带,他在跟随刘备入蜀并占据益州的过程中崭露头角,靠着不断建立的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赢得与曹操的较量后进位汉中王。作为蜀汉政权的北方门户,汉中的战略地位极其关键,需要委派一位可靠的大将镇守,当时众将都以为张飞是最佳人选。张飞追随刘备多年,不但资历深厚,还刚刚击败了曹魏名将张郃,让他担任汉中的守将可谓众望所归。然而,刘备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后来魏延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刘备的眼光。

随着其他主要将领的去世和衰老,等到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成为了蜀汉政权少数可堪大用的将领。建兴八年(230),魏延击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因功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魏延本就性格高傲,在不断取胜立功后更是变本加厉,引得军中纷纷避之而不及,唯有一人对他十分不屑,那便是杨仪。

杨仪生于襄阳郡,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一带,他原本在曹操册封的荆州刺史傅群麾下担任主簿,后来投靠关羽,并被任命为功曹。没过多久,关羽委派杨仪作为信使前往成都谒见刘备,见到刘备后,杨仪对国家大事、为政得失的见解得到了其欣赏,于是他被提拔为左将军兵曹掾。

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杨仪升任尚书,后来刘备登基称帝,他又因为同尚书令刘巴不和而被改封为弘农太守。诸葛亮掌权后,杨仪被任命为参军,建兴八年(230)他升任长史,据《三国志》记载,他“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依靠强大的理政能力为诸葛亮分担了许多繁杂的工作,也因此深受其器重。

以上便是魏延、杨仪在诸葛亮去世前的状态——魏延在屡建战功后性格愈发狂傲,同时还因为诸葛亮否定自己的“子午谷奇谋”而忿忿不平。杨仪则是在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后一直自诩为丞相的接班人,于是相当瞧不起为人骄矜的一介武夫魏延。到此为止,魏、杨二人的矛盾还仅限于性格上的不和,且因为诸葛亮从中节制都隐忍不发。

对于自己两个重要部下之间的矛盾,心思缜密的诸葛亮自然一清二楚,他一方面欣赏杨仪过人的理政能力,另一方面又对魏延的军事才华颇为倚重,最终也只好“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上文提到魏延为人孤傲,其实杨仪的性格也同样存在问题,那便是心胸狭隘。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诸葛亮才会确定蒋琬为自己的接班人。

与《三国演义》中不同,暂代诸葛亮执掌大军的杨仪实际上轻松就击败了势单力孤的魏延,并派遣马岱将其斩杀。当马岱将魏延的首级献上后,杨仪一边践踏一边痛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他又下令夷灭魏延三族,可见其心胸确实狭隘。对于魏延烧毁栈道拦截大军的行为到底是不是起了反心,其实陈寿在《三国志》中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返回成都后,杨仪本以为自己将会掌权,但刘禅却尊奉诸葛亮遗命将大权交给了蒋琬,杨仪只被封为没有实权的中军师。以杨仪的个性自然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于是他时常口出狂言,不但表示蒋琬资历、才能都不如自己,有次甚至抱怨当初不如联合魏延起事,也不至于落到如今的地步。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后,杨仪毫无疑问地被贬为了庶民,但他仍不悔改,反而继续上书毁谤朝廷。在朝廷终于忍无可忍派出官兵捉拿他后,他选择了自杀。

魏延、杨仪的争端始于性格不合,又因二人武将、文官的对立身份而激化,最终在撤军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于是演变为了不死不休的互相攻伐。作为当时蜀汉地位最高的武将,魏延没有造反的必要,却因为急于贯彻自己继续北伐的主张而引发了内讧。杨仪自诩丞相接班人,原本也不会谋反,但在被剥夺实权后,满腔不忿的他选择了用狂言发泄情绪,最终也难逃一死。恰如陈寿对魏延、杨仪的评价那般:“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标签: 杨仪

更多文章

  • 杨仪魏延二人相争,魏延失败被杀,获胜的杨仪为何最后也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杨仪

    杨仪此人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诸葛亮死后,他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和姜维的密切配合,才让诸葛亮第五次带出去的蜀汉精锐主力平安的撤回到国内。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成功的斩杀了魏延,防止蜀军因此的内斗,避免国家实力进一步损耗。魏延是不是真的如小说里所说的那样并不忠心

  • “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指着魏延的头颅,狞笑着说了这7字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杨仪

    三国,毋庸置疑,绝对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群雄荟萃、济济一堂的时代,你只要有本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你的一片天地,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毕竟在那个时候,有太多平时不起眼的人,忽然得到机会,从而一鸣惊人、扬名天下。关羽斩华雄,酒能尚温,卧龙算八卦,天下三分。有了本事,是能够成名的第一步,但要想成

  • 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杨仪

    导语: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

  • 诸葛瑾屡战屡败,为何孙权却任命他为大将军?好好先生,牵制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诸葛瑾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领荆州牧;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陆逊是东吴的国之柱石,任上大将军没问题,但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纵观诸葛瑾领兵作战的经历,几乎没打过一场胜仗!屡战屡败的诸葛瑾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同胞兄长,然而他的能力却不如自己的

  • 孙权称帝,东吴军中地位最高的十个人,大将军诸葛瑾只能排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诸葛瑾

    228年陆逊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229年挟此大胜之威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当时东吴军中一大批宿将都已经去世,四大都督只剩陆逊一人,十二虎臣也只有潘璋和丁奉在世,今天来说一说此时东吴东吴军中地位最高的十个人,大将军诸葛瑾只能排第二。上大将军陆逊大骠车卫,四方四征四镇四安四

  • 孙权曾派诸葛瑾作为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为何没有答应呢?

    历史人物编辑:揭秘文史真相标签:诸葛瑾

    三国时期,天下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态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吴国和蜀国之间的联盟,只有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他们才有希望对抗强大的魏国。可夷陵之战的出现让这一切都成为泡影。那吴国和蜀国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呢?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一场吴国和蜀国之间的战斗。这场战斗的起因,是吴国的背刺。当时关羽正和曹丕打得不亦乐

  • “常败将军”诸葛瑾,能力平平却官至东吴大将军,孙权怎么想的?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诸葛瑾

    自古以来能征好战的将军不在少数,他们大都凭借着丰功伟绩得以加官进爵,但也有少数人没有什么战绩却意外地官路顺利,这其中就包括诸葛瑾。了解诸葛瑾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几乎是屡战屡败,但还是得到了大将军的职位。有人说他上位纯粹是因为孙权的庇护,因为他和孙权特别聊得来,但在孙权看来他是个有才之人,说他嘴贫还是不

  • 诸葛瑾前来劝降时,关羽为何不扣押他借此突围呢?事实原来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诸葛瑾

    据史料记载,刘备打下西川和汉中之后,威震华夏,成为颇具实力的一方诸侯,此时驻守荆州的关羽,为了响应西线的战事,居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襄樊战役。大家都知道,关羽将樊城的曹仁打得是节节败退,并且还斩杀前来救援的曹军先锋庞德,更是水淹七军,活捉了名将于禁。然而正在此时,曹操却暗中联合孙权,曹魏大军和东吴夹

  • 诸葛瑾一生“一事无成”,为何在东吴步步高升?原来他会一个绝招

    历史人物编辑:安然谈史标签:诸葛瑾

    诸葛亮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可说到他的哥哥诸葛瑾,知名度就小了很多。有时候知名度低,并不意味着没能能力。有句话说的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却给你打开了一扇窗。诸葛瑾一生中,虽没有干成什么大事,但却步步高升,善始善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人说诸葛亮

  • 三国谋士录:作为长兄诸葛瑾为什么没能说服诸葛亮效力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诸葛瑾

    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因诸葛亮而“失去光彩”。今天凡人说的这个人跟诸葛亮关系很大,他就是诸葛亮的长兄诸葛瑾。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人分别投靠孙刘,诸葛瑾没有诸葛亮的名气大,同时也没有什么功绩,但在孙权当政时却步步高升,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