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起先在刘表的手下担任偏将。可惜,刘表虽为宗亲,却徒有其名而已,实质上暗弱无能,压根没有重用过魏延。
当刘备在新野被曹操击败后,只得被迫前去投奔刘表的次子刘琮,而年幼懵懂的刘琮已决意要投降曹操,因此拒绝接纳刘备,那时的魏延就想过要投靠刘备。
可惜,因为当时错失了机缘,魏延没有能够得偿所愿,只得暂时投奔了盘踞在长沙的韩玄。
魏延很快发现,韩玄此人甚至还不及当年的刘表,更是一个从里糊涂到外的糊涂蛋。受此影响,魏延开始了消极怠工的岁月,就眼巴巴地等着心中的明主刘备刘玄德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延在搭救了老将黄忠之后,兴高采烈地拍马赶到刘备的军前。不过,一开始他仅被授予了牙门将军的职务,并没有真正进入刘备的法眼。
219年,久居人下许多年的刘备,终于夺得了汉中之地并自立为汉中王。在他的治下,蜀汉实力达到了空前的鼎盛规模,具备了和曹操、孙权掰手腕的实力。
很快,刘备就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行了整合:
(一)荆州战区
由武将之首关羽统领,驻扎在荆州之地,主要负责对曹的东线作战,顺带还得监视东吴的孙权。
(二)中部战区
作为刘备的机动力量,张飞统辖这部分兵力驻扎于阆中。基本上,进可灵活支援荆州地区,也能支援汉中的前线,退可拱卫首都成都的安全。
(三)汉中战区
作为西线对曹的前出阵地,也是重要的粮草产地,这部分军力由魏延执掌,担负着镇守帝国北大门的重任。
这三大战区,按理说除了荆州以外,镇守汉中就是重中之重,像这种战略性任务,本来不应该落在魏延肩上的。毕竟,张飞无论从关系的亲疏程度和个人的威望能力来讲,似乎更应该担此重任。
但是,一向持重的刘备却偏偏任命了魏延来统领汉中战区,担任汉中太守并加封为镇北将军,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可见,刘备对于魏延的信任和认可非同寻常。而且,魏延本人也不辱使命,当即就立下了军令状: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不仅说得漂亮,而且做得也非常得力。在他的治理下,汉中的军事和生产能力都大幅度提升。而且,还多次成功地抵挡住了曹魏的攻击,仅被他斩杀的曹魏大将就有张郃、郭淮和王双等人,牢牢地扼守住了蜀汉政权的北大门。
襄樊战役后,关羽的荆州战区全军覆没,自己也惨遭毒手。而且最重要的,关羽还把刘备辛苦得来的战略要地荆州也给丢了,导致了蜀汉势力的大幅折损。
彼时,已经登基称帝的刘备,借着这个由头开始向孙权发飙。刘备亲率张飞的机动力量和其余全部兵马,去找东吴报仇雪耻,多会荆州。
即便是在如此紧张的战势之下,刘备都没有调动魏延的一兵一卒,完全放心由他独自抵挡北方的强敌曹魏。
结果,夷陵之战刘备几乎全军覆灭,赔光了自己的绝大部分兵马,拖着仅存的半条命退守到了白帝城。
在白帝城中,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命诸葛亮统揽蜀汉政治和经济,命李严掌握蜀汉的军权。二人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协作,辅保就禅延续蜀汉的国祚。
在关羽和张飞相继覆灭后,魏延的军团就成为了蜀汉帝国中最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当时魏延可称得上是蜀汉的第一名将,远比名头响亮的赵云等人要更具实权。
为了一人独揽军政,诸葛亮对于李严这个副手是咋看咋不顺眼,将他原本就不多的权力也一点一点的全部掏空。最后,甚至将李严这个堂堂的托孤重臣,派去前线督运粮草,俨然成了一名快递员。
即便如此,诸葛亮还不知道罢手,秉持着“挖好坑,埋上土”的原则,彻底击溃了李严的所有势力,牢牢掌控住了蜀汉的大权。
之后,为了获取所有的军权,尤其是魏延在汉中的军马,诸葛亮借机南征而故意小题大做,下令将魏延调离汉中的大本营。返回成都后,魏延只得协同诸葛亮一同前去南方,平定势力并不强的孟获。
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魏延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和威望,养成了固执己见的习惯,经常与丞相诸葛亮的意见相左。
诸葛亮越来越认为,自己无法完全驾驭魏延,除非,从他手中夺回军权。因此,诸葛亮开始在军队中大肆安插亲信,以求制约魏延的势力,马谡、杨仪等人,就是在此期间开始进入到军中任职。
诸葛亮的此举,无疑更加剧了魏延对诸葛亮的怨恨,两人甚至到了决裂的程度。
平定孟获以后,诸葛亮为了兴兵北伐曹魏,进一步降低魏延在军中的影响力,升任魏延担任了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这是老套路,典型的明升暗降,明白人都能看懂。
客观来说,魏延是当时蜀汉后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军事将领。除了统兵作战,魏延的指挥方略也颇有见地,比如“兵出子午谷”的谋略,就非常大胆,非常新颖。
这步棋,虽存在着一些冒险的因素,但也未尝不是一步好棋。最起码,总好过诸葛亮一次次的兵出祁山,毫无新意可言。
不过,诸葛亮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从来就没有真心信任过魏延,长期将他置于尴尬的境地。
234年,诸葛亮在自己最后一次北伐曹魏时,长期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病榻上,诸葛亮背着魏延而召见了杨仪等人,秘密做出相应的政治安排和军事部署。
杨仪,字威公,曾在荆州的关羽帐下任职,担任军中功曹。关羽派遣其前往成都办差时,偶然之下,杨仪因策论高深而被刘备看中,遂留任成都并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在诸葛亮当政后,杨仪成为了参军署府事,一步步获得诸葛亮的青睐,成为了身边的近臣。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不过,杨仪这个人虽谈不上是阴险小人,但心胸的确不够开阔,平时就和魏延意见甚大,势同水火。
果然,诸葛亮死后,杨仪立即就假借诸葛亮的遗命,要求魏延离开主力军,亲率少部人马负责断后。而杨仪自己,却计划护送诸葛亮的灵柩返回成都。
魏延自然不服,拒绝杨仪的调遣并发生纷争。两人开始兵戎相向,蜀军差点儿发生了分裂,在姜维、马岱等人的协助下,杨仪最终诱杀了魏延。
除掉了魏延以后,杨仪自己也没有太好的下场。当他还朝后,自以为自己功勋卓著,再造山河,可以接替诸葛亮来总揽蜀国朝政。
可惜,诸葛亮早已深知杨仪的真实能力,安排了蒋琬等人接班。杨仪的美梦落空,只被加封为中军师,但没有多少实权。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不久后,杨仪开始牢骚抱怨。费祎等大臣上奏刘禅弹劾杨仪不臣,后主将杨仪贬为庶民并流放。杨仪在途中继续发泄自己的情绪,终被问罪下狱后自杀。
文史不假认为,无论是魏延还是杨仪,二人尽管表面不和,但对于蜀汉政权的忠诚度都是没有问题的。
魏延善于军事,杨仪善于政治。对于这个最基本的特点,诸葛亮不会不清楚,他之所以还任由魏延和杨仪二人相互置气,相互怨恨。说到底,还是为了平衡权力,还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