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实话,杨仪最终落得个自杀的悲惨结局全然同其他人没有关系,要怪就怪杨仪自身过于贪得无厌、心胸狭隘。除此之外,我个人并不喜欢杨仪,尤其是对于杨仪在蜀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速除魏延”的做法,这完全就是借此时机,公报私仇。无论是陈寿老先生的《三国志》,亦或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都没有确切表明杀害魏延的元凶就是诸葛亮。
马岱斩杀魏延的经典画面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便将北伐军权交付于杨仪手中,同时还在临死之前安排魏延率军断后以掩护蜀军主力退回西川。说魏延反,这是没有证据可言的,魏延虽然性情狂妄一些,但将“造反”的帽子直接扣在魏延头上,未免有些太过不妥。只是杨仪同魏延一直以来就有深厚矛盾,诸葛孔明存活之时,这二人还能暂时憋在心里,但诸葛孔明如今魂归五丈原。试问:又有何人能够压制得住杨仪和魏延?故而,这两人矛盾一触即发、难以阻挡。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
马岱随后从后边突然钻了出来,只一声“吾敢杀汝”,马岱便趁魏延最无防备之时操刀将其首级砍下。从魏延临死前大叫来看,魏延确实是狂妄不羁,但狂妄能全盘得出“魏延要反”的结论吗!何况这还是“三分真七分假”《三国演义》中的描述。
杨仪下场可想而知:自杀也是迫于无奈
杨仪在诛杀魏延、顺利班师回朝之后,杨仪便将这个消息如实上报于后主刘禅。刘禅听闻“魏延叛贼被成功诛杀“的消息后便开始了论功行赏。
遂加杨仪为中军师。马岱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杨仪以为不管如何论功行赏,自己的劳苦功高怎么也能被封赏蜀相的位置,但人算不如天算,杨仪的功劳于当时来说,其实真的不算太高,而且一介外来人,又怎可能一朝一夕代替蒋琬、费祎、董允这类蜀汉老臣。“中军师”的职务对于杨仪来说,始终是个难以接受的芥蒂。
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杨仪为人亦与魏延仿佛。费祎乃将此言具表密奏后主。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
此话一出,杨仪老贼的本性毕露,因为论功行赏不均匀,竟敢口出狂言“带兵投降曹魏”,如若诸葛亮在世,定然会亲手将此等其心必异之异类斩首示众!
结语:
如果杨仪此时此刻能够继续保持隐忍之大态,那么又何愁之后无缘蜀相之位呢?杨仪赢了魏延,却最终输给了自己,如若不选择自杀,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刽子手的斩首。总而言之,诸葛亮生前还是错看了杨仪,错信了杨仪。话已至此,我个人还是有些为魏延的死感到丝丝叹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