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诸葛亮为平定南方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边地叛乱,进而为北伐中原奠定坚实的战略后方,亲率主力人马进行南征。七次抓到匪首孟获,又七次将其放回,美其名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表示永不反叛,蜀汉的民族问题得到圆满而彻底的解决。
“七擒七纵”的故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老诸先生在战略上的运筹帷幄,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在军事上的神机妙算,得不令后人肃然起敬……。以上,基本上就是对老诸同志教科书似的称赞和颂扬,难怪鲁迅先生曾经
这样评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啥意思?意思就是吹过头了呗。事实上,诸葛总经理在蜀汉公司的业绩的确是有,而且还不小,但没有《三国演义》中整的那么玄乎,真不知道诸葛总给罗贯中送了多少礼。而且,在本人之前的文章《揭秘诸葛亮“六出祁山”》中也提到过诸葛总热衷北伐的真实目的,或者说本人的一些合理怀疑。今天就只谈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指的是诸葛总率领大军抵达南中后,听说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有极高的威望,所以便想生俘孟获。捉到孟获
后,诸葛总陪同俘虏孟获参观军阵,并问孟获是否心悦诚服?老孟粗人一枚,当然不服了,并扬言下次肯定能活捉诸葛总经理,而且承诺,为还你的不杀之恩,下次活捉了你我也不杀。诸葛总心说,既然你承诺不杀我,那我就再赌一次呗,反正于己性命无忧嘛。之后开始了捉了放,放了捉的游戏,戏称为“七擒七纵”。
事实上呢,在三国时代,“三”是一个虚数词,表示几的意思,“七”和“九”也同样是虚数词,表示多次、若干次的意思。举例说明,我们经常提到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视为真,而姜维的“九伐中原”就为假。
姜维九伐中原?假的
同理,这儿的孟获可能是被抓了几次,又被放了几次,但绝对谈不上“七擒七纵”。
再聊聊南征的必要性,诸葛总在成都日理万机的,刘董事长的活儿他都抢着干了,他必须非得要亲征孟获吗?西南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其民风与东北和西北等地的少数民族相比也不甚彪悍,诸葛总完全可以派遣一员大将,没有大将就上将,完全可以摆平此事。至于说什么攻心啦、攻城啦、别杀孟获啦等等事项,很难理解吗?事前布置好任务就OK啊,亲自出马真的没有什么必要。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坚持亲征呢?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了,诸葛总是为了稳固地位,把持军权,有事没事出去带兵转转,正好有这个愣头青孟获为自己提升军功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翻译一下就是说建兴三年春,诸葛总率军出去南征,刘禅踢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具,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鈇钺、曲盖、羽葆、鼓吹都是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表示刘董事长对诸葛总经理非常宠信),另外还派去了虎贲六十人(虎责军是专门保护皇帝的保镖)。等到秋天时南方就平定了,诸葛总就开始整顿军队,建兴五年开始出兵汉中,第一次北伐中原。
原来如此!诸葛总之前没有单独带兵打仗的经验,这次出兵南征,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演习演习,就像股市中的庄家一样,
大手笔之前总要先“试试盘”,看看自己统兵之后各方的反应如何。试盘还真就试出了问题。
首先,刘董事长给了他好多东西,吹吹打打招摇过市,虽没实际用处,倒也热闹喜庆,那就留下吧。但是这六十名虎贲军,老诸不太想要,感觉像是董事长安排的监视力量,由此更坚定了自己必须拥兵自保的想法,所以日后更是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到死也没有撒手。
仗着自己久经战阵,各个都有自己的主张,对诸葛总不是惟命是从、俯首帖耳。所以诸葛亮南征以后,便开始在军队中“治戎讲武”。即重新整肃部队,纯洁队伍,要求军人要以服从为天职。将自己的势力充实到军队中去,不换思想就换人。突击提拔马谡、杨仪等人担任重要职位,将魏延等老将留岗查看。“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说,南征孟获只是诸葛亮一次处心积虑的试探。通过试探,他成功地发现了各方对自己的立场及底线,为日后的清洗工作做准备。
最后,诸葛亮南征的意义中,大肆提到了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南部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为北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大后方。真实情况却不是如此,诸葛亮班师回朝后,西南边地仍不太平。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越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里,都徒有名而已。”
每这段话意思是说:诸葛亮平定南方后,蛮夷多次造反,杀死多名太守,以后的历任太守都不敢在郡内居住,只能住在离郡八百里的安定县,对于南越的统治其实是徒有其名而已。
建兴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
建兴十一年,刘胄造反。
……
可见,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他的南征也只是自己抓牢军权的一次成功试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