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获是个文官!罗贯中写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背后,想要表达什么

孟获是个文官!罗贯中写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背后,想要表达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城 访问量:3285 更新时间:2024/2/13 9:42:41

文/四季文史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集各种传说和故事为一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黄忠、三英战吕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水淹七军等。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突出他的形象,把诸葛亮夸大了许多,如里面的一则故事叫“七擒孟获”。小说“七纵七擒”这句话来渲染,使它成为一个熟悉的长篇故事。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不直叫诸葛亮的名字,却尊称他为孔明

但从史书《三国志》中,我们却找不到任何与孟获有关的资料,更不用说七次逮捕孟获的记录了。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七次捉拿并释放叛军领袖,既不符合诸葛亮的谨慎本性,也不符合战争的惯例。所以说“七擒孟获”这则历史故事是不存在的。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他有没有被诸葛亮擒住过呢?可以肯定的是,孟获这个人是有的。

一、七擒七纵的由来

七擒孟获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篇章。正史有记载孟获被擒,但没有小说里的精彩。这里只从小说演义的角度加以分析。

故事发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南中发生大肆叛乱,当时的参与叛乱的有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南中豪强孟获也参与其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平定叛乱。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便有了“七擒七纵”的精彩呈现。为什么要有如此一笔呢,主要是南中这块地盘深处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谓山高皇帝远,如果轻易抓住定罪,就不利于蜀汉政权统治,不利于民族团结,更不利于民心归附。

《三国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记载,孟获确有其人,他也的确带着自己的部族反对过蜀国领导。但是在孟获造反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七擒七纵,而是迅速的带兵平定了这场叛乱。

二、罗贯中写诸葛亮,为何要“七擒七纵”孟获,有何目的

孟获是当地豪强,很多叛乱势力以他为马首是瞻。擒贼先擒王,如果能彻底收复孟获,那么南中可定。诸葛亮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知道,只有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再采取措施攻之,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对于孟获的战斗策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鉴于此,诸葛亮采取了温柔手段,势必让平定战事处于上风。

不论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或是小说演义,诸葛亮一直是被神化了的人物。此人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在跟刘备南征北战期间,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计其数,因为他善于用兵,善于抓住敌对势力的弱点,所以在很多战事中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因为他,曹魏集团始终没有荡平中原,因为他,东吴君臣也一直觊觎利益而终不得,也正是因为他,蜀汉政权才得以最终确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是一代明臣,功高盖主而不骄。

《出师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三、攻人攻心,作者是为了突出人物心理的彻底转变

通过七擒孟获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战术之高明。征服对方不是征服他的外部力量,而是要攻心为上。如果没有占据核心部位,只凭武力,那么再庞大的机械力量都难以战胜对手,难以让对方信服。

犹如今天我们身处职场,每天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境遇,我们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摸清我们所要涉足领域的细枝末节,尤其要找到对方的弱点,攻破对方的心理防守,占据内心,那么我们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诸葛亮:“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着重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出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灾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战争,追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意识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优选风行。这本《三国演义》(青少版)目前只要16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作者||四季文史

(对于“七擒七纵”你怎么看呢,欢迎关注@四季文史、欢迎点评;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标签: 孟获

更多文章

  • 蜀汉灭亡时,南蛮王孟获为何没有派兵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晞雨凝香标签:孟获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以“七擒七纵”之计令南蛮王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朝廷。但是,在蜀汉危急存亡的生命关口,为何孟获不派兵救援呢?其一:公元225年,诸葛亮降服了孟获,而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在264年,二者时差达三十九年。虽然历史未有孟获生卒之期的记载,但其能在南中之地闯下如此威信,可见

  • 被历史夸大的“七擒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孟获

    据记载,诸葛亮为平定南方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边地叛乱,进而为北伐中原奠定坚实的战略后方,亲率主力人马进行南征。七次抓到匪首孟获,又七次将其放回,美其名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表示永不反叛,蜀汉的民族问题得到圆满而彻底的解决。“七擒七纵”的故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老诸先生在战略上的运筹帷

  • 真的服了吗?蜀国危在旦夕,孟获为什么不支援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孟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碾压了南王孟获,还在精神上降伏了孟获和南中的百姓,从此诸葛亮可以安心地进行北伐。但是随之出现的一个问题也非常惹人怀疑,如果孟获真的服了诸葛亮和蜀汉的话,他们为什么不在蜀国被灭的时候率兵去支援蜀国呢?首先,孟获和南中的势力一定是臣服于诸

  • 蜀汉灭亡之时,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钧儒说史标签:孟获

    公元223年,是蜀汉帝国建立的第三年。这一年,对蜀汉帝国来说是极其艰辛的一年。对外,蜀汉开国君主刘备被东吴名将陆逊击败于夷陵,不仅彻底失去了荆州这个北伐的重要根据地,还丧失了大半精锐部队;对内,荆州、益州、东州三大政治派系矛盾重重,尤其是益州人,他们自刘备入蜀后就一直被打压。因此,益州许多豪强均对新

  • 诸葛亮七擒孟获,赵云、魏延、马岱,谁有能力活捉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孟获

    南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兵征讨,赵云、魏延、马岱、王平、张翼等大将都一起参战,诸葛亮先后七次擒获孟获而不杀,七擒七纵,最终孟获心服口服。在征讨孟获的时候,赵云、魏延、马岱谁有能力活捉孟获?虽然正史没有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但是,记载了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在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非常精彩。这些武将中

  • 三国末,蜀汉灭亡之际,孟获为何不来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孟获

    公元263年,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形势危急之时,归附蜀汉的南中蛮族却没有来救援,蜀汉最终灭亡,那孟获为何不来救援呢?其实,南中各族与蜀汉的关系并不亲近,归附仅仅是不捣乱,而不是什么都要听你蜀汉的。公元225年,南中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下,七擒七纵首领孟获,使蛮族归心,自此愿意依附蜀汉。

  • 孟获到底是夷人还是汉人,七擒孟获史书中有没有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孟获

    “七擒七纵孟获”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中,孟获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身着皮草、孔武有力的“野蛮人”形象。但有意思的是,关于“七擒七纵”是否真实存在却存在争议,而且孟获有可能根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人!史书中关于孟获的记载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 蜀汉快要灭亡时,孟获为何不救援呢?

    历史人物编辑:探寻历史者标签:孟获

    南方部落也不是没有在蜀国战部队士兵,蜀整个军队的人数多于从南方成员部落10000个部队,该部队姜维在剑门关和战斗,蜀后军队的消亡杀!这是众所周知的后人作为非飞行军队。诸葛亮征讨南蛮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太低,云贵山区的土地是不容易的工作,大部分的渔猎,和养殖技术南蛮部落本身较弱,为了从根本上发展了一

  • 诸葛亮七擒孟获,其实并没有彻底平定南中,只是纲纪粗定!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孟获

    提起诸葛亮平定南中,大家就会想起诸葛亮七擒孟获,彻底降服了孟获,然后孟获立誓——南人不复反矣!之后诸葛亮就安心北伐,南中地区的人们过上了安详幸福的生活……其实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地区叛乱一直不断。诸葛亮南征《三国志·李恢传》中详细记载了各处的叛乱,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蛮族孟获那么简单

  • 《三国演义》刘备、孟获、司马懿等人,对比之下,谁情商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孟获

    三国演义里,情商高的人有刘备、贾诩、司马懿等人,至于谁情商更高,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我今天要说一个冷门人选,那就是孟获。孟获堪称三国演义中高情商的天花板。 孟获虽然败给了诸葛亮,但这是智商被碾压,孟获反叛,按理来说是失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是孟获失道仍然多助,叛乱这种诛九族的大罪,最终